1974年,江青向毛主席写信要权,毛主席为何让她去看一封古代书信

贪吃的骆驼 2023-10-05 09:23:26

1974年11月19日,江青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想向毛主席要权,毛主席第二天就给他回信,劝她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建议她去看一封古人的书信。

众所周知,江青和毛主席是夫妻,那他俩交流为何要用写信的方式呢?毛主席为何又建议江青去看一封古人的书信呢?

1974年,毛主席已经81岁,当时他老人家的身体不太好,于是就想到家乡去调养一下,当时毛主席去长沙的时候,江青并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留在了北京,所以两人就经常写信交流。

当时不光毛主席的身体不太好,周总理的身体问题也不大好,这两位我党高层的年龄和身体问题,必然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后续的人事安排。

本来这些事,毛主席等我党高层是有过成熟考虑的,但是随着1971年的那场事变,很多事出现了变化,而且当时我国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也开始慢慢向经济发展方向过渡,所以一个人开始重新回京履职。

这人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回到工作岗位之后,一方面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协助周总理处理外交事务,随着周总理的身体越来越弱,以及邓小平在这段时间表现的突出,邓小平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就显而易见了。

等到1973年的年底,周总理更是在毛主席的同意下,起草了让邓小平在党委和军委任职的文件,自此邓小平同志已经在党政军上都有了很高的任职。

因为当时邓小平相对年轻,身体又好,个人能力又强,所以毛主席等高层的这个安排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也有人对此不满,这些人就是以那四个人为主的那些人,他们希望自己的人在未来能拥有更多的东西。

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自然不会被这些人所影响,后来等到毛主席去了长沙以后,王洪文还专程跑到长沙打邓小平的小报告,但是毛主席严厉的批评了他,并告诉他“要跟小平同志搞好团结。”

1974年的10月20日,邓小平因为接待外宾,刚好要到长沙,同行的人员中,还有一些经常在毛主席身边服务的工作人员,毛主席通过这些人进一步了解到了江青、王洪文的所作所为之后,明确提出要对邓小平进一步委以重任。

当时已经离我党的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不远,江青、王洪文等人再知道了这方面的消息之后并不甘心,王洪文本人已受到了批评,自然不好再提一些事,于是江青就开始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达到一些自己的预期目的。

毛主席对于这些来信都进行了回复,但核心观点一直没变,还是坚持任用邓小平等人,并对江青的一些行为表达了不满,在江青委婉的向毛主席要权时,毛主席先是指出江青已经有很重要的工作(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经是大任务了。)

毛主席担心江青不能充分的理解自己的意思,又建议她去看一封古人的书信,这封书信就是著名的《遗黄琼书》,这封信不长,但是内容的引申含义却非常耐人寻味。

这封《遗黄琼书》中,写信的李固和收信的黄琼,都是东汉时有名的正直之臣,当时东汉外戚和宦官互相争权,朝堂之上并不太平,黄琼因为名声在外,就被人举荐入京为官,黄琼虽然为人正直,但是面对乌烟瘴气的朝堂,也不不免有些发憷,因此走到半道就开始踟蹰不前。

这时身在朝中的李固给黄琼去了一封信。

李固在信中对黄琼说,做人不能像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那样就高洁的过了头了,也不能像三次被贬还厚着脸留下的柳下惠,那样就有点不要那啥了,所以呢,做人不能太做作,该怎么样的时候就要怎么样,千万别走极端。

你如果就想归隐山林,那你就别来,如果有报国之志,你就来,千万别心有志向,又想三想四,国家既然需要你,就是因为国家现在有问题,如果国家没问题,又何必让你来。

最近皇帝招来的人也不止你一个,这里面有些人,之前的名声挺大,但是一做起事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他们的名声之前越大,刚来的时候就会被捧的越高,结果最后因为办事不利,反而会摔的越狠,我相信你黄琼不是这种空有名气的人,希望你赶紧来挽回这些名士的口碑。

从这段信表面的意思看,似乎李固是在用激将法劝黄琼赶紧来京,你现在踟蹰不前,是不是以为内名不符实呢?如果是,你最好赶紧回家窝着,别出来再丢人现眼,如果不是,你就麻溜的来,证明给大家看看,你们这种名声在外的名士,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

因此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毛主席在提醒江青,你们那伙人今天要这,明天要那,你们真的有这个本事吗?你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吗?我把你们放在现在的位置上,是因为你们的能力只能胜任这个职务,如果你们因为自己的名声在外,就想三想四,那么真给了你们那些位置之后,可能会爬的越高摔的越狠!

但如果往深里看,这是不是还有另一层意思呢?

毛主席的一生,并非第一次提到这封书信,早在1966年,那场运动发生的一开始,毛主席就引用过这封书信中的内容,只不过当时毛主席是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话,正是指我。而有关李固和黄琼的传记,毛主席曾专门让人推荐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看。

李固和黄琼当年都以正直敢谏著称,所以帽毛主席当时让人看他俩的传记,可能也有鼓励大家的意思。

至于这封信在当时的情景下,能否再往深里看一看,再结合后续事情发展看一看,估计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7 阅读: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