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西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的后山发生泥石流。石含村本身就是一个被岁月遗忘的贫苦乡村,这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更是给村子带来巨大的打击和伤害。
暴雨如注,山洪携带着泥沙,如猛兽般肆虐,吞噬了老百姓们简陋的土坯房,也吞噬了那一座烈士墓。
于都县村民谢南京跟着父亲谢本容一道,将毁坏掉的烈士墓迁移到三蔸树,和谢家的祖坟挨在一起。
为了稳固这个墓,谢南京还特意抬来自家盖房的三块上等石条,这在当时是很值钱的建筑材料,他小心翼翼地清理杂草,重新铺设石阶,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这次修复,花费了1000多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当时的猪肉也才两块钱一斤,谢南京的家庭并不富裕,修复完墓地,他们恐怕就要节衣缩食好一阵子。
但是为了能保护这个墓,他舍得。
这一年,谢南京通过调查相关资料,他才知道墓里埋葬着的是一位名叫邓毅刚的军长。
邓毅刚是什么人呢?谢家为何要倾尽所有,拼尽全力来保护他的墓呢?邓毅刚跟谢家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这个故事要从1932年2月说起。
这一年,红军在攻打瑞金九堡土围子的顽敌,由于战事吃紧,导致这场战役的时间线被拉得很长,两方人马开始了拉锯战,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就能取得最终战果。
红三十五军军长邓毅刚身先士卒,率领着部队杀入敌穴,他想采取硬拼的作战部署,尽快俘获敌人结束战斗,没想到意外出现了,敌人的利器擦着他的下巴刺进他的体内,顷刻间,鲜红的血从他身上大股大股地涌了出来。
一旁的战士解开绑腿帮他堵住伤口,然后将他放到担架上送到20里开外的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的龙塅——红一方面军独立三师医务室急救。
邓毅刚,这位年仅28岁的红军将领,虽然出生在湖南汝城县的一户贫苦人家里,但是从小父母双亡的他亲眼见过百姓们为活命而付出的心酸泪,他立志要成为拯救百姓于水火的那个人。
自黄埔军校毕业后(1925年),邓毅刚先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并随毛主席毛主席、朱德上了井冈山,屡屡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命运却在此刻对他按下暂停键。由于缺乏药品、医疗设备,再加上他失血过多,邓毅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了。
谢家对将军的守护,源于谢南京的爷爷谢时燕。
当年,由于战事频繁,部队经常要随着战事的发展进行转移,部队没有办法带着已经牺牲了的战士们继续行军,所以就把邓毅刚的遗体托付给了石含村的村民。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部队没有把邓毅刚的真实身份告诉村民们,只是说他生前是部队里的一名战士,至于他是哪里人,又有哪些亲人,村民们一概不知。
谢时燕跟着乡亲们一道,含泪将邓毅刚埋葬在一块荒地里,因为目睹了邓毅刚军长的牺牲和安葬过程,谢时燕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
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决心,要带着家人一起肩负起守墓的责任。
每到清明,谢时燕都会带着家人前来祭奠,这份责任,如同一根无形的绳,将整个谢家人拴在一起。
到谢南京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
1982年,谢南京在为将军迁完坟后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是红军军长,至此,他和家人更加坚定了要为邓毅刚守墓的心。
为此,他还立下一条家规:清明节当天,全家老小都必须来给邓将军扫墓,如果在外地回不来的,也必须提前调整时间,赶在清明节的时候抵达石含村。
谢家人用农民的朴素情感坚守着邓毅刚。当年年少懵懂的谢南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守护烈士墓的职责落到他的孙子身上,到这里已经是谢家第五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