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崛起:平定朝鲜内乱,压制日本野心,26岁成为朝鲜太上皇

杨修聊历史 2023-06-29 02:38:01
导语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抨击其为专制暴君、窃国大盗、大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推动国家近代化进程。

从辩证角度出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诚然,袁世凯恢复帝制、维护个人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进程是倒行逆施。

但不可否认,袁世凯作为一代乱世枭雄,拥有高超的政治手段和政治魄力,在对外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袁世凯26岁时便总督朝鲜,独挡一面,在坐镇朝鲜的十二年里,袁世凯铁腕镇压朝鲜反华叛乱,粉碎日本占领朝鲜半岛的野心,维护清朝作为宗主国的地缘利益。

而这段总督朝鲜的经历也成为其政治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铁血手段,朝鲜半岛早就落入日本人之手,中国东部边疆再无屏障可言。

出身名门世家,弃笔从戎

1859年,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户官宦家族,其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父亲袁保中是项城县的地主豪绅。

袁家故居

据说在袁世凯出生的当天,袁甲三向家中寄信,告知战胜捻军的好消息,袁保中非常高兴,就给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取一个“凯”字,同时家族到他这辈范“世”字,便取名袁世凯。

袁世凯五岁的时候,被过继给膝下无子的袁保庆,袁保庆曾跟随叔父袁甲三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担任江宁盐法道。

优越的家庭环境让袁世凯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不过与他的父辈们不同,袁世凯不喜读书,只对兵法韬略和兵器武艺感兴趣,立志学“万人敌”。

经常自诩:

“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还经常花重金搜刮各种兵书兵法,毫无疑问,这些言行被视为不务正业,疯言疯语,被周围人讥笑为“袁书呆”。

1874年袁保庆死后,十五岁的袁世凯北上京城投靠叔父袁保恒,袁保恒时任刑部侍郎,曾是道光年间进士,对袁世凯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

就这样,袁世凯算是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四年书,文笔水平有了很大长进,被袁保恒誉为“上中美材”。

此后袁世凯于1876年返回河南参加科举,结果落榜,同年结婚,1879年第二次参加科考,再次名落孙山。

两次应试不中,袁世凯一怒之下将经书付之一炬,忿然说道: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不甘平凡的袁世凯决定外出闯荡,由于袁家在社会人脉深厚,很快袁世凯便投奔到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

吴长庆

吴长庆早年平定太平天国,历任直隶正定镇总兵、浙江提督,1880年被授予广东水师提督衔,驻防山东登州。

吴长庆与袁保庆是拜把兄弟,出于这份情谊,吴长庆对袁世凯十分看重,教授其带兵之道。在军营的砥砺磨练下,袁世凯纨绔之气逐渐消失,变得谦抑好学。

不久被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并很快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朝鲜壬午兵变:袁世凯崭露头角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起因是朝鲜王畿部分营官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的反感举行起义。

朝鲜国王李熙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借此发动政变,驱逐掌握实权的闵妃。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朝鲜半岛内忧外患、矛盾尖锐。李煦虽是国王,但从未掌握权力,早先由其父亲大院君摄政。

1873年,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政变,迫使大院君还政下野,此后闵妃一改大院君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主动与日本走近。

闵妃旧照

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国门,1881年又创立新式军队——别技军,聘任日本人为教官。

闵妃集团的亲日措施及特权腐化引发广大民众和士兵的不满,在第二年发动兵变,大院君重新掌权,闵妃被迫逃离平壤,前往乡村避难。

壬午兵变本是朝鲜内乱,但由此引发的排日风潮使得简单的事情变得极为复杂。

早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时就确立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占领中国的大陆政策,壬午兵变恰好给了日本干涉朝鲜的机会。

1882年8月12日,1500名日军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与此同时,闵妃派人向清廷发出求救信号。

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保护朝鲜政权稳定责无旁贷,况且三年前清朝另一藩属国琉球已被日本吞并。

为了保存朝鲜这一东亚唯一藩属,清廷意识到务必尽快派兵收拾乱局,以免给日本可乘之机。

8月20日,吴长庆率领三千淮军乘船开赴朝鲜,袁世凯随军出征,抵达仁川后,吴长庆本来命一个先遣营登陆,但营长指挥官却畏首畏尾,以晕船为由不肯登陆。

吴长庆一怒之下将其撤职,由袁世凯取代,袁世凯虽然第一次带兵打仗,但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勇猛和杀伐果断,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登陆,随后清军主力部队顺利向汉城挺近。

而此时的日方代表与大院君谈判闹崩,日军撤出汉城,回到济物浦,并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力图武力解决。

不过日本棋错一招,愤怒的撤退使清军获得后发制人的机会,吴长庆和袁世凯火速进军,于8月23日进驻汉城。

此刻他们非常清楚,平定壬午兵变的关键就是推翻大院君政权,吴长庆报请慈禧后,得到逮捕大院君并押往中国的批示。

在吴长庆的授意下,袁世凯在清军军营布下伏兵,不久大院君应吴长庆邀请来清军驻地回访。

交谈期间,大院君察觉气氛不对,对吴长庆写了“将军将作云梦之游耶”等(指刘邦游云梦泽而逮捕韩信的典故)。

被拆穿的吴长庆顿觉坐立不安,一时慌了阵脚,一旁伫立的袁世凯意识到一旦迟疑,被其门外卫士发觉,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大喝一声:

“事已败露,迟则生变。”

不等大院君和吴长庆反应过来,便强行派士兵将大院君押入轿子,星夜乘坐军舰押往天津,就这样,大院君执政仅33天就烟消云散。

随着大院君的被捕,袁世凯立即率领清军剿灭起义士兵,8月29日,吴长庆、袁世凯等人率清军攻打汉城东郊。

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杀死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抓获170多名士兵,由于大院君等领军头目被抓,手下士兵群龙无首,自然不堪一击。

9月12日闵妃在清军的护送下回到汉城重新执政,此时的日本失去先机,再加上实力尚弱,只能忍气退走,最终壬午兵变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

在此次事件中,袁世凯的谋略和果断给清军留下深刻印象,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奏报中更是将其报为首功。

不久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守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成功获取其人生第一个政治资本,而此时的袁世凯年仅二十三岁。

甲申政变:袁世凯铁血粉碎日本野心,维护清朝统治地位

在驻守朝鲜的时期,袁世凯帮助朝鲜政府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德式新军,令朝鲜上下官员大为折服。

同时随着朝鲜的开放,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再加上日本的不断渗透。

朝鲜政府出现一批亲日官员,很多青年贵族子弟东渡日本学习,他们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近代工业化成功折服,在日本的支持下,朝鲜政府内形成开化党。

他们主张“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宣布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与开化党相对的,就是长期执政的守旧派,他们坚持事大主义,一心效忠宗主国清朝,被称为事大党。

闵妃集团在壬午兵变后由亲日改为亲华,但随着1884年中法战争的爆发,清军福建水师在马尾港遭法军偷袭,全军覆没,致使清朝在朝鲜国内威信扫地。

同时清廷发生甲申易枢,慈禧太后罢免恭亲王奕訢而起用醇亲王奕譞,奕譞是光绪的生父,慈禧的做法让闵妃认为这是清廷释放大院君的预兆。

综上因素使闵妃集团开始对清朝离心,事大党势力由此削弱,开化党则逐渐壮大。

朝鲜政局的暗流涌动让袁世凯警觉起来,在向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份报告中说:

“朝鲜君臣为日人播弄,执迷不悟。每浸润于王,王亦深被其惑,欲离中国,更思他图。”

而欲在中法战争中浑水摸鱼的日本认为有机可乘,开始不断撺掇开化党挑事。

从1884年11月起,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与开化党主要成员金玉均密谋,向其运输大量日本生产的大刀、炸药和步枪等武器,鼓动其发动政变。

1884年12月4日,朝鲜汉城邮政局落成,在当晚举行的落成仪式上,开化党骨干、邮政局总办洪英植举行宴会款待朝廷大臣及各国使节,准备将事大党一网打尽。

早已知情的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称病缺席,而袁世凯察觉气氛有异,推托不去,只有中方总办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等18人出席。

席间开化党成员在厅外放火,事大党成员闵泳翊带头冲向失火处救火,但开化党提前行动,将他砍成重伤。

当闵泳翊负伤逃回邮政局大厅,在场的大臣和宾客见状大惊,全部逃散,开化党企图在邮政局全歼事大党的计划落空。

恼羞成怒的开化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把高宗挟持进宫,谎称清军作乱,逼迫其写下“日本公使来卫朕”的敕书。

竹添进一郎随后以此为根据带数百名日兵入宫,将朝鲜王宫围个水泄不通,联合开化党大肆屠杀事大党官员,同时假传旨意,将事大党重臣召入宫中,来一个处死一个。

12月6日,开化党宣布执政,日、美、英、德等公使先后晋谒朝鲜国王,向其表示祝贺,政变似乎大功告成。

此时的清军军营气氛异常紧张,袁世凯在4日从逃回的陈树棠口中得知朝鲜政变消息。

朝鲜局势的恶化让驻朝清军陷入两难,一旦开化党站稳脚跟,清朝势力即将被驱逐出去,届时日军将毫无顾忌的开进朝鲜半岛。

但如果武力平叛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此类重大事变的决策必由北京清廷最高层来拍板。

当时,中朝间的公文往来都要靠舰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一旦时间延误,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了。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袁世凯表现出了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政治素质。

12月5日夜里,袁世凯一边写信给李鸿章,函告朝鲜发生政变的消息,另一边秘密与被软禁的高宗、闵妃取得联络,同时联络由他编练的朝鲜亲军左、右营,与朝鲜亲信军官约定次日入宫。

同时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袁世凯承诺:

“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袁世凯的勇于承担感染了清军部下,在获得众人首肯后,6日下午3时,袁世凯果断率清军和朝鲜亲军两千人入宫,与开化党和日军展开猛烈交火。

战斗期间,袁世凯身先士卒,即使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率手下士兵奋勇前进,焦着之际,守军中数百名先前受袁世凯训练的朝鲜士兵临阵倒戈,加入清军一方,战局急转直下。

日军狼狈后撤,竹添进一郎眼见形势不利,急忙逃跑,此后一路逃至仁川,其余开化党主要成员见大势已去,也跟随逃跑,后流亡日本。

此次政变,开化党仅执政三天就被袁世凯推翻,也被称作“三日天下”。

10日,高宗和闵妃等人在清军护送下回宫,政权重新落入事大党手中,而袁世凯在镇压这次政变的行动中立下大功。

1885年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袁世凯本人更是自由出入王宫,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这一年袁世凯年仅26岁。

从1884年至1894年,在袁世凯总督朝鲜的十年间,不断强化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防止朝鲜独立自主的倾向和日俄等国的窥伺,以至于日本人对其“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而袁世凯总督朝鲜,不可避免地干涉其内政,导致朝鲜国内对其严重不满,就连清廷内部也对其多有弹劾。

当然,袁世凯在朝鲜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却有效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而且袁世凯在朝鲜的经历也让他对军队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1895年后他开启天津小站练兵,并逐步取代李鸿章,成为清末政坛的中流砥柱。

2 阅读:309
杨修聊历史

杨修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