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怎样对待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唐宋元明清 2022-12-25 18:51:49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年幼的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北疆传来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行至陈桥驿,便黄袍加身,被士兵拥立为帝,建立宋朝,那么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怎样对待周世宗柴荣的子孙?

世宗七子,陈桥兵变的时候活着的有四个,周恭帝,和他的三个弟弟,陈桥兵变的当天,就失踪了俩,从此就在正史里消失,生死不知了。

剩下的俩,是恭帝,和纪王熙谨。熙谨比较简单,乾德二年(964年)薨。这孩子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岁,没啥事迹可记载,也不可能留下子嗣,加上死亡年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死了之后他哥恭帝还安安稳稳地活了很多年,基本可以排除他杀的可能。

当然不排除赵宋照顾不周的可能性,但是以五代超高的儿童死亡率,参考赵匡胤自己四个儿子夭折仨的概率,就算是世宗活着、后周没有被推翻改朝换代,这孩子也未必能活到成年。

恭帝这边,比较复杂。已知情况是,首先,周恭帝死于开宝六年(973年),享年二十(作为时间对比,后周王朝从建立到亡国,周太祖世宗恭帝加一起统治时间,总共历时九年)。是否自然死亡,见仁见智。

恭帝禅位后的这十五年郑王生涯,前三年,是在开封度过的,后面的十二年多,是在房州度过的(房州就是那个武则天流放李显、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流放他最讨厌的四弟赵廷美的地方),这算是优待还是苛待,也见仁见智。

世宗也好、恭帝也好、活着且有记载的纪王熙谨也好,至少在宋太祖年间,是没有被改姓的,以上提到的三人,都姓郭。(至于什么时候被改姓的?宋英宗上位之后)

根据宋史记载,恭帝很大可能性是有儿子、有孙子、并且儿孙至少顺利活到了仁宗朝的,证据是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尚有“世宗曾孙”受恩荫的记录,当时宋廷尚未官方为世宗、恭帝过继子嗣,而在恩荫记录里,连柴贵、柴守礼子孙都有单独列出(柴贵是世宗血缘上的弟弟,因曾在禁军任职,恩荫记录里一般单独列出,与其父柴守礼其他子孙有所区分),说明宋廷官方是可以确认被恩荫者的世系血缘的,而在当时,除非宋廷官方主持,柴氏、郭氏也都不可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给世宗名下过继子孙的(也不合法)。

但是仁宗年间,恭帝应该是不幸绝后了,于是在仁宗晚年,朝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亡继绝演出,给世宗过继了个叫柴咏的承继香火。当然这事就跟赵匡胤没有关系了,说实在话,和世宗关系都不大,这场大型官方秀其实是做给无子承继急需过继养子的宋仁宗看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场大型作秀,才在之后导致了世宗稀里糊涂被改姓的奇幻后果(是的,世宗、恭帝、纪王、恭帝的子孙们,都姓郭;但是柴咏,他姓柴,而且一直姓柴)。

并且由于柴守礼实在太能生,导致宋廷找来过继的这个柴咏居然还是世宗血缘上的侄子,过继过去给恭帝当弟弟,恭帝本人还是无嗣……这个bug直到徽宗朝的时候才被发现,补救方法是从柴家再过继一支过去给恭帝。

因此回到宋太祖年间,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周恭帝很可能是有儿子的,但是他那个郑王是不世袭的——打从封的时候就没说那郑王能世袭。实际上赵匡胤一朝压根就没想起来二王三恪这件事,后汉的宗室也不知道被他忘到哪个九霄云外去了,恭帝的子孙,也是当没看见,什么恩荫都没给,所以恭帝本人一死,后周宗室就好像从历史上彻底消失了一样(直到后来仁宗绝嗣又想起这茬来)。

最后,说失踪的那两个孩子(顺便一说,失踪的到底是哪两个也有争议,有的说法里熙谨才是失踪的那个)。

这就没有正史记载了,只有野史(所谓野史,是指有史料价值的宋代文人笔记,宋太宗强幸小周后那种好几百年后纯粹瞎编的压根不算“野史”)。

简单说就是俩孩子被人抱走养了,一个改姓潘,一个改姓卢(一说不详),都活下来了,且都有后人,甚至直到清朝还有潘氏后人声称祖上是周世宗血脉。

真不真的,见仁见智。(原文见《默记》、《随手杂录》)。

终赵宋一朝,无论是赵匡胤本人,还是其后世皇帝,对后周的态度、礼待、恩荫,基本上就是围绕世宗一个人进行的,周太祖郭威似乎是个顺带品,而恭帝郭宗训基本就是个挂件。

当然从实际执政时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开国老臣的私人感情、以及北宋中后期的政治战略上看,这本身也并不奇怪(郭威冤了点,尤其是世宗稀里糊涂被改姓之后,就更冤了)。

对世宗的子孙,赵匡胤到底是优待还是苛待?赵匡胤其人,其实是外宽内忌,要面子,要名声,但内心其实记仇而小心眼。

但他对世宗子嗣的处置,算得上外忌内宽,绝对算不上优待,还要严加防范,但防范之外,却未尝不留一丝情分。

隋唐五代以来真正的政治传统是,前朝国君、宗室在名义上必须礼待,二王三恪,永为国宾,世世承袭,但是这个名义上的礼待,是绝对落不到前朝国君及其嫡系子孙本人头上的。

周静帝、隋恭帝、唐哀帝均在禅位后的一年内迅速死亡,然后由当时的朝廷找来个远房的、没有威胁的的宗室子弟来完成二王三恪的把戏。

包括后来的后汉,也是在赐死了许王李从益之后才又寻访后唐宗室为二王后,而后周,则是在隐帝刘承祐、其弟刘承勋、养子刘赟在几个月内先后死亡后(刘承祐实为郭威逼杀,刘承勋可能是自然死亡,刘赟是郭威指使郭崇所杀),才开始寻访刘氏后人封作二王后(后汉国祚太短,只知道开始寻访,访没访到就不知道了)。

其实后来宋廷对后周后人玩的也是这一手——嫡系死绝,找个旁系远支来作秀——但那已经是赵匡胤死后好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赵匡胤在当时,是没有追求什么“优待旧主”的好名声的,实际上,在五代传统中,赵匡胤是做得水平最差的那个,及格线以下——他根本就没给恭帝可世袭的爵位,降级世袭也没有,至于通常二王三恪需要加恩的后汉和后晋,就被他直接给当空气了,爵位优待一概没有。

这个待遇,在当时绝对、绝对说不上好,甚至难说会不会被后世诟病,但是就在这个其实不咋地的待遇下,也确确实实让郭宗训安安稳稳地活了十几年。

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明显戒心发作,感觉到了郑王是个威胁,把他丢到了千里之外的流放圣地房州看管起来——但是终究,他察觉到了威胁,也没有杀那个孩子,只是远远把他迁去房州,顺便还把给自己启蒙的老师一道送过去了。

最终,恭帝过世,赵匡胤也没有给他的儿子封爵恩荫,但也最终没有杀他的儿孙,让他们一直活了下去。

客观上,其实周恭帝及其子孙是隋唐五代以来,前朝宗室明面上待遇最差的那个,没有之一;但其实周恭帝及其子孙也是隋唐五代以来,前朝天子及其嫡系子孙,唯一真正活下来的,也没有之一。

大概最终,赵匡胤想的就是,让世宗的子孙永远远离朝堂,远离政治漩涡,永远没有任何威胁他、威胁他子孙后代的可能性,也不必有任何恩典、关照(也许遇上大的节庆会有低等的恩荫),就让他们辛辛苦苦、默默无闻地活下去,像普通人一样活下去。

而世宗那两个失踪的儿子,也许真的是被人救走了。赵匡胤是希望他们活下去的,但是并不希望他们作为前朝宗室、作为世宗的子嗣活下去。赵匡胤的心里,是希望他们作为普通人,永远威胁不到赵家的皇权,永远对赵氏俯首称臣不敢僭越,然后,在此基础上,活下去。像所有赵氏统治下的普通人一样,活下去。

只是造化弄人,兜兜转转,最终后周还是走了隋唐五代的老路,旁支继爵,成了赵宋的二恪。然后真实的历史上,因为仁宗的意外绝嗣搞成一地鸡毛,又在野史里,被稀里糊涂地包装成了君主仁义、优待前朝的典范。

0 阅读:76

唐宋元明清

简介:一位历史/影视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