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攀升,康迅网有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黄育北教授团队,值此健康日到来之际,深入剖析我国近20年来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和防控现状,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专家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育北教授
公共卫生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与生物统计研究室副研究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国际抗癌联盟技术奖学金获奖者及评审专家
教育部人群重大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作为项目负责人及项目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等4项次
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著50余篇
1.我国癌症的总体疾病负担
2022年我国最新肿瘤登记结果(图1)显示:我国癌症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分别约为482.5万例和257.4万例,分别占全球癌症新发和死亡例数的24.2%和26.4%,位居全球第一。然而,我国人口却占全球的18.3%,初步提示我国当前不仅面临严重的癌症发病负担,还面临严重的癌症死亡负担。此外,我国发病例数的前五位癌症(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占全癌的比例为58%,死亡例数前五位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占比为67%。换言之,若我国控制好前5位常见癌症,或可控制将近60%的癌症发病和70%的癌症死亡负担。
图1 2022年我国最新肿瘤登记结果
2.我国癌症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增长趋势
2000—2018年,我国总体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以年平均1.4%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女性癌症发病率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分别为2.6%和0.3%。增长速度最快的癌症是甲状腺癌,其中我国男性和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6.9%和15.7%。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癌症,其中早发(<40岁)甲状腺癌的增长趋势尤为值得关注,从全人群发病率第7的癌症一跃成为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第2的癌症,不论全人群、男性和女性,均是如此。同时,白血病是全球40岁以下男性发病率第1的癌症,而乳腺癌则是全球4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但值得庆幸的是,全球癌症病死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我国总体癌症年龄标化死亡率以年平均1.3%的速度在快速下降,女性癌症病死率的下降速度也快于男性,分别为1.3%和1.2%。
图2 2022年全球十大常见癌症在总人口和40岁以下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排名变化
3.我国早期癌患者的比例
2016—2017年,我国总体癌症患者的早期癌(Ⅰ~Ⅱ期)比例为47.2%,不足50%,与美国同期早期癌症比例(57.6%)相差超过10%。我国与美国癌症患者的Ⅰ期癌比例相差更大,将近15%(19.9% vs. 35.5%);其中相差最大的是乳腺癌,超过20%(27.6% vs. 51.2%)。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Ⅰ期癌还是Ⅰ期和Ⅱ期的联合比例,我国早期食管癌的比例明确高于美国。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早期癌比例明显低于城镇(41.4% vs. 49.2%),特别是肺癌(23.2% vs. 38.8%),农村地区Ⅰ期肺癌的比例仅为11.1%,是农村地区5种常见癌症中Ⅰ期癌比例最低的癌症(图3)。
图3 我国早期癌患者的比例
4.我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
2019—2021年,我国癌症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45.9%。相比15年前(2003—2005年),我国癌症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提升了15%。生存率改善最为明显的是肺癌,年平均提升4.5%,但目前5年生存率仍只有32.1%。5年生存率最高的是甲状腺癌,高达93.6%,其他5年生存率超过70%的癌症依次是睾丸癌(82.7%)、乳腺癌(82.4%)、膀胱癌(74.1%)、前列腺癌(73.9%)和宫体癌(70.8%)。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癌症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相差23.1%,而且除了胃癌和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美国外,我国其他常见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美国(图4)。
图4 2008—2021年我国肿瘤登记连续监测点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变化趋势
5.我国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2017年,我国居民癌症总费用高达3048.4亿元人民币,占医疗总费用的5.8%。调整消费者价格指数后,癌症患者医疗费用从2008年的633.0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495.6亿元;年平均增加15.2%,并在2013年之后增长放缓。2013—2017年,按照地区、医院级别和癌症类别分组后,我国癌症患者住院费用增长较快主要发生在华东地区、三级综合医院和甲状腺癌(其次依次是前列腺癌、脑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同时,2008—2017年,癌症患者的住院与门诊费用之比从4.3:1下降到3.8:1。此外,在我国,每2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借钱看病;每10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因为缺钱而不得已放弃一些治疗手段(图5)。
图5 我国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情况
6.我国癌症死亡的归因风险
2014—2019年,我国癌症死亡归因于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的总体比例从45.2%上升到48.3%。2019年,我国癌症死亡归因风险中,吸烟的占比最高,达到31.8%。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和肥胖在我国癌症死亡中的归因占比为2.8%。虽然该比例明显低于2010—2019年全球癌症死亡人群及相应质量调整寿命中代谢因素的归因比例(34.7% vs. 33.3%)。然而,2004—2018年,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增加了3倍;2021年,根据全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疾病负担估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超重/肥胖成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4.02亿。因此,未来我国癌症死亡归因于肥胖等代谢因素的比例预期很快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表1)。
表1 2014年和2019年中美两国癌症疾病负担人群归因风险因素及比例(%)
7.我国居民的癌症筛查覆盖率
2018—2019年,我国35~44岁女性子宫颈癌筛查覆盖率达到43.4%,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2030年35~45岁女性至少有两次筛查覆盖率为70%的目标相距甚远。同期,我国20岁及以上女性的乳腺癌筛查覆盖率仅为22.3%,35~64岁女性任意方法筛查乳腺癌的覆盖率也刚刚超过30%。然而,2015年美国40岁及以上女性过去1年内接受乳腺X线筛查的比例已经达到50.2%(表2)。除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外,我国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全国目标人群的癌症筛查覆盖率估计低于1%。2019年,35~74岁人群中的肝癌筛查的覆盖率据估计仅为0.09%,尽管城市肝癌高危人群对甲胎蛋白检测联合肝脏超声筛查的主观接受度为99.3%。
表2 中美两国主要癌症筛查覆盖率比较
综上所述,我国近20年来,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上数据均提示:我国当前的肿瘤防控不仅仍面临着严重的疾病负担,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未来还将持续面临不断增长的双重负担。针对可改变的癌症风险相关因素,开展广泛、有效的一级预防,阻断癌症的发生;针对可筛查的癌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精准高效的癌症早筛方案,提高早期癌检出率。基于综合施策、科学防癌,最终达到改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癌症死亡的目的,在我国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Bray F,Laversanne M,Sung H,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 Cancer J Clin,2024,74(3):229-263.
[2]Han B,Zheng R,Zeng H,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22[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2024,4(1):47-53.
[3]吉雨婷,刘斯文,张芸萌,等.中美两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及归因风险因素比较[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07):646-656.
[4]Qianyun Jin,Jie Wu,Caiyun Huang,et al.Global landscape of early-onset thyroid cancer:current burden,temporal trend and future projections on the basis of GLOBOCAN 2022[J].J Glob Health,2025.
[5]Yunmeng Zhang,Yuting Ji,Siwen Liu,et al.Global burden of female breast cancer:new estimates in 2022,temporal trend and future projections up to 2050 based on the latest release from GLOBOCAN[J].J Natl Cancer Cent,2025.
[6]Yuting Ji,Yunmeng Zhang,Siwen Liu,et al.The epidemiological landscape of lung cancer: current status,temporal trend and future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latest estimates from GLOBOCAN 2022[J].J Natl Cancer Cent,2025.
[7]Jie Wu,Qianyun Jin,Yunmeng Zhang,et al.Global burden of cervical cancer: current estimates,temporal trend and future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GLOBOCAN 2022[J].J Natl Cancer Cent,2025.
[8]Zeng H,Ran X,An L,et al.Disparities in stage at diagnosis for five common cancers in China:a multicenter,hospital-based,observational study[J].Lancet Public Health,2021,6(12):e877-e887.
[9]Zeng H,Zheng R,Sun K,et al.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in China 2019-2021:a multicenter,population-based study[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2024,4(3):203-213.
[10]Zeng H,Chen W,Zheng R,et al.Changing 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during 2003-15:a pooled analysis of 17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J].Lancet Glob Health,2018,6(5):e555-e567.
[11]Cai Y,Chen W,Wang X,et al.Contemporary trends on expenditure of hospital care on total cancer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 during 2008-2017[J].Chin J Cancer Res,2021,33(5):627-636.
[12]Chen W,Xia C,Zheng R,et al.Disparities by province,age,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J].Lancet Glob Health,2019,7(2):e257-e269.
[13]GBD 2019 Cancer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The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risk factors,2010-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Lancet,2022,400(10352):563-591.
[14]Zhang M,Bao H,Zhang X,et al.Breast Cancer Screening Coverage-China,2018-2019[J].China CDC Weekly,2023,5(15):321-326.
[15]Zhang M,Zhong Y,Wang L,et al.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Coverage-China,2018-2019[J].China CDC Weekly,2022,4(48):1077-1082.
[16]Smith R A,Andrews K S,Brooks D,et al.Cancer scree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019:A review of curren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and current issues in cancer screening[J].CA Cancer J Clin,2019,69(3):184-210.
撰稿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育北教授团队
审稿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育北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