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怀恩属铁勒族仆固部落,其先祖游牧于西域阿尔泰山脉一带,唐朝初年,仆固部归属突厥,突厥被唐朝灭亡后,仆固部归属薛延陀,薛延陀也被唐朝灭亡,仆固部随铁勒九姓投靠唐朝,唐朝设置了瀚海(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燕然(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金微(今蒙古国肯特省)、幽陵(今蒙古国东方省)等都护府和羁縻州安置铁勒各部。
仆固部属金微都督府,其部落首领仆固歌滥拔延被唐太宗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其官职世袭,仆固歌滥延就是朴固怀恩的先祖,其部落在归唐之后,仆固部族人随唐军四处征战,立下战功后,就成为唐朝将领。
仆固怀恩继承了部落首领和唐朝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的双重职务,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担任朔方军左武锋使,随唐军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有三大功劳:
1、从征之功。
安史之乱初,仆固怀恩是郭子仪的部将,随郭子仪征战云中(今山西大同),击败叛将薛忠义并生擒其子,又趁胜攻克马邑(今山西朔州)。
铁勒族名将仆固怀恩随后仆固怀恩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大使,随契丹族名将李光弼向东与叛军史思明部战斗,仆固怀恩骁勇善战,在与史思明的河北拉锯战中,多次击败史思明。
唐朝两京失陷后,仆固怀恩随郭子仪回军灵州,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为帝,安禄山派出突厥族人阿史那从礼率军会同仆骨、同罗、河曲九府及六胡州少数民族部落一起攻打灵州,仆固怀恩率朔方军击败叛军,为了严肃军纪,仆固怀恩大义灭亲,斩杀了兵败投降后又逃回的儿子仆固玢。
唐军收复两京之战时,仆固怀恩率领回纥骑兵参与香积寺之战、新店之战,多次大败叛军骑兵,尤其是香积寺之战,回纥骑兵成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击败叛军同罗精骑,大败叛军名将李守忠、李归仁,又冲散叛军军阵,一直随唐军打到相州之战。
直到公元759年,仆固怀恩因功被任命为朔方行营节度、大宁郡王,开始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成为自郭子仪、李光弼之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三大名将。
契丹族名将李光弼2、安抚回纥。
仆固和回纥均为铁勒九姓之一,双方曾经同属突厥,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击败叛军,决定向回纥借兵,因为仆固怀恩的特殊身份,他成为唐朝与回纥联系的中间人,为了能够促成回纥出兵,仆固怀恩把自己的2个女儿作为以和亲的方式嫁给了回纥可汗,最终回纥同意出兵,回纥兵在唐境作战,也是仆固怀恩节制的。
安史之乱晚期,史朝义欺骗并煽动回纥可汗率领10万大军侵犯唐朝,以协助叛军作战,此时正值唐肃宗去世,唐代宗刚刚继位不久,朝野震动,此时回纥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回纥可汗向唐朝提出要求见岳父母一面,唐代宗赐免死铁劵和手诏给仆固怀恩,期望他劝返回纥大军。
仆固怀恩与回纥可汗在太原相见,双方经过调解,解除误会,回纥可汗表态愿意支持唐朝平定叛军,同年,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居首功,要是回纥与唐朝打起来,安史之乱平定则彻底无望,仆固怀恩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的九姓铁勒居住地3、平定叛乱。
仆固怀恩被任命为朔方行营节度后,成为一方统帅,唐军收复两京后,开始追击叛军安庆绪部,仆固怀恩率军东征,在怀州(今河南沁县)、卫州(今河南汲县)大败叛军将领安太清和愁思罔,其子仆固玚也率领一支军队讨伐叛军,同样骁勇善战。
公元762年,仆固怀恩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协助雍王李适给予安史叛军最后一击,率领唐军自陕州夺取洛阳,歼灭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趁胜追击,不久就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唐廷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
仆固怀恩家族世代为唐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其家族就有46人为国殉难,还有2个女儿为和亲远嫁回纥,可算是满门忠烈,一心为国,但是,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一年后,仆固怀恩就起兵反叛唐朝,后被郭子仪平定,又过了2年,仆固怀恩再次率军反叛,却死于军中,其发起的叛军再次被郭子仪平定。
那么问题来了,仆固怀恩作为唐朝的忠臣和功臣,为何要起兵反唐?
仆固怀恩家族世代为唐朝名将事件的起因是仆固怀恩奉皇帝命令率军护送回纥可汗离开唐境,这多半是担心回纥军队会有侵犯唐朝或者抢掠的行为,仆固怀恩与回纥军经过太原时,太原刺史、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交竟然不接待、不迎接、不相送,紧闭城门不相见。
按道理来说,大军经过之地,沿途驻军要招待并提供粮食、住宿,但辛云京什么也不提供,这让仆固怀恩相当郁闷,于是他就停止护送任务不走了,并派部将李光逸据守祁州(今山西祁县),李怀光据守晋州(今山西绛县),张如岳据守沁州(今山西沁源),仆固怀恩本人则率军据守汾州(今山西霍县)。
仆固怀恩此举让人难以理解,明显摆出一副兵戎相见的姿态,最多也就是出出气,并没有真的想与辛云京发生冲突的意思,然后辛云京联合宦官骆奉先上表皇帝,说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大军要造反,仆固怀恩也上表皇帝,说京云京与骆奉先诬陷自己,请求查办两人,对方相互指责。
怀固怀恩给唐代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写得不太好,几乎是一封指责皇帝不能明辨是非的信件,还指责皇帝不重视他,他正话反说提出了自己的“六宗罪”:
回纥骑兵1、同罗攻打河曲,臣不顾年老的母亲,跟随先帝剿灭同罗,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一宗罪;
2、臣的儿子仆固玢因战败投降同罗,寻找机会逃了回来,臣为了严肃军纪,不顾亲情杀了他,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二宗罪;
3、臣的两个女儿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三宗罪;
4、臣与儿子都参军参与平叛,立志要使国家安宁,拼死为国效命,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四宗罪;
5、河北新归附的藩镇,都拥有强兵,臣去安抚平定,消除祸乱于萌芽,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五宗罪;
6、臣说服回纥,带着使命赶赴国难,平定中原,使得二位先帝的陵墓得以覆盖土壤,使陛下能够勤孝两全,这是臣不忠于国的第六宗罪。
仆固怀恩还引用历史上帝王杀功臣的事件来为自己辩解,他提到了伍子胥与文种,说出了鸟尽弓藏、兔死狐悲的话,还提到了同为安史之乱功臣的来瑱,来瑱被宦官程元振诬陷而被皇帝赐死。
仆固怀恩受到小人诬陷仆固怀恩甚至以教训的口气谴责皇帝:“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陛下倘斥逐邪侫,亲附忠良”、“若不纳愚恳,且贵国循,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这些都是信中仆固怀恩亲自写的内容。
仆固怀恩这哪里是在诉罪,明明就是训斥皇帝,明明就是拿自己的功劳来激起唐代宗的恻隐之心,以证明自己的忠心,希望不能被猜忌,唐代宗看到信后并不生气,反而好言相劝,希望仆固怀恩能够悔过自新,与自己推心置腹。
随后,唐代宗派出宰相裴遵庆来调查事情的真相,裴遵庆让仆固怀恩入朝亲自跟唐代宗去解释,仆固怀恩本来想去的,但是其副将范志诚建议他不要去,一旦入朝,恐怕就会有不测,来瑱和李光弼的例子就在眼前。
来瑱就是入朝后被宦官陷害然后被皇帝赐死的,而李光弼同样是因为功高被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朝廷征召他,李光弼不敢入朝,各种拖延不去,因为朝廷还需要李光弼平定各处的叛乱,所以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后来李光弼就因为郁郁不得志而在军中去世。
安史之乱后皇帝不信任统兵大将哪怕是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名将郭子仪,也在相州之战后遭到宦官鱼朝恩的陷害,明升暗降,丢了兵权,同样受到皇帝的猜忌,就更不用说仆固怀恩,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仆固怀恩只是为了自保,才没有单身入朝。
后来仆固怀恩想派出儿子到朝廷中解释这事,并让儿子当人质,结果也被部将劝阻,在关键时刻,他的儿子仆固玚竟然不顾大局,背着他攻打太原,兵败后又攻打榆次,战败后被杀,导致仆固怀恩的立场变得敏感,同时再也无法解释清楚,自己儿子已经“造反”,逼得仆固怀恩不得不起兵反唐。
仆固怀恩反唐其实是在特定敏感的时期被人陷害的一起冤案,他并没有反唐之心,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安史之乱中胡人肆意叛乱的环境中,导致皇帝猜忌胡人将领,而汉人将领开始也对胡人将领不怀好意,导致了胡汉矛盾。
自唐太宗以来实行的胡汉平等的政策,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崩塌,胡汉关系变得敏感,再加上皇帝猜忌领兵将领,担心手握重兵的将领造反,导致皇帝与将领、胡人与汉人之间存在一种不信任,再加上一些小人的挑拨离间,要么手握重兵的将领被废,要么被逼起兵反唐,这就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环境。
郭子仪、李光弼都受到猜忌环境如此,逼得让人不得不反,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功臣,郭子仪被罢免兵权,李光弼不被信任,郁郁而终,仆固怀恩被逼起兵反唐,而唐朝各地的节度使们也开始有了自立之心,整个天下的政治秩序已经完全被打乱,后来出现的藩镇割据也来源这种政治环境之中。
在各种因素之下,仆固怀恩为了自保,不得不反,他不想死,他的下面还有一帮跟着他出身入死的将领和军队,逼得仆固怀恩起兵,于是在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在灵州起兵反唐,叛军杀死铁勒族名将、朔方军节度留后浑释之,占据灵州。
仆固怀恩还拉拢吐蕃军队和回纥军队一起反唐,但被郭子仪平定,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再次纠合吐蕃及各番部近20万大军攻打长安,结果却突然暴病而死,其他叛军也被郭子仪率军平定。
唐朝官方一直把仆固怀恩的叛乱视为冤案,《旧唐书》把仆固怀恩与梁崇义、李怀光等唐将放在一卷,并未列为逆臣传,《新唐书》虽然把仆固怀恩列入逆臣传,但并未完全以批判的态度否定他,反而认为他是被人陷害。
仆固怀恩反唐是被逼的,他只是为了自保甚至连皇帝也认为仆固怀恩的反叛是被左右的人所误,而不是他真的要反,在长安的朝臣大多认为仆固怀恩没有反叛之意,比如颜真卿与皇帝对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且明怀恩反者,独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人耳,自外咸朝臣,咸言其枉。
意思是:说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李抱玉、骆奉先、鱼朝恩四个人,所有朝臣都认为他是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