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南宋第一词人辛弃疾的侠义人生

一林话历史 2024-04-07 00:01:47

提起武林中的著名大侠,你能首先想到谁?是深情狂放,潇洒不羁,但也有些凄凉孤苦的杨过,还是快意逍遥、喜欢超凡脱俗、遁隐山林的令狐冲,或者是老实木讷,但心存大义,为国为民的郭靖。当然了,这些都是武侠泰斗金庸先生创作出来的英雄人物,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真实的侠客和他的侠义人生。

说他熟悉,是因为他以文学出名,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作家,与苏东坡并称豪放派词人的鼻祖。

说他陌生,是因为他不仅“文能提笔安天下”,用一支妙笔书写人生,而且他武艺高强,本领出众,“武能上马定乾坤”,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做了上述大侠们想做却做不了的壮举。

他就是辛弃疾,一个我们从小就念着他的词长大的人。

一、嫉恶如仇、怒斩叛徒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1140年出生,年少时,辛弃疾所在的老家济南早已沦陷,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屈辱而又痛苦地活着。沦陷区的老百姓都深受金军的迫害,与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些驱走侵略者。在沦陷区济南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后,便一边从文,一边习武,用心攻读兵书战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下此生驱逐金掳,恢复中原的宏愿。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辛弃疾老家山东境内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商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义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士兵,颇有文采的辛弃疾便做了义军的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 

当时,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法号“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原本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寺庙里的清规戒律才参加义军,但在义军里也受不了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因为义端和尚是跟着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犊,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二、杀伐决断、万军之中取叛徒首级

辛弃疾平时虽然寡言少语,但关键时刻冷静果断。怒斩义端之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但金兵还没有渡过长江,金人的内部矛盾就爆发了,金国宗室完颜雍叛变了他,在东北老家辽阳称帝,顿时前线军心动摇,虞允文趁机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面对这一天赐良机,他向耿京建议,要主动与南宋临安当局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此主意甚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耿京也很赞同。事不宜迟,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火速赶往南宋都城临安。辛弃疾第一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国,见到了故国的繁花似锦。联络工作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革命就像一个大熔炉,总能熔炼出真金,也能涤荡出渣滓,义军中身怀大义之人,也有蝇营狗苟之辈。这时,义军中出了一代叛徒张安国,他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消灭金狗,恢复中原难度太高,不如出卖大哥,立马就能变现高官厚禄来的实在。于是他跟几个同伙,趁耿京在大帐睡觉的时候,将其乱刀砍死,一时义军内部人心涣散。

由于敌情不明,很多人劝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但辛弃疾满肚子气,必欲除张贼而后快。他质问道:“躲起来,这是我们应有的做派吗?对付一个叛徒都如此瞻前顾后,我们还有什么胆魄去驱除金掳,恢复河山,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就这样,他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再一次手刃叛徒。这样的英勇和果断,可以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媲美!时隔千年,我们读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仍能感受到一股金戈振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凛然侠气,万千气概,喷薄欲出。

三、侠之大者、为民请命,为国练兵

南归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彊场,驱除金掳。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但英雄侠义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被迫将手中的利剑换成了软笔,不管在何处为官,他都不停地给朝廷上书,呼吁皇帝厉兵秣马,准备北伐,重拾旧山河 。但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来,主和派便占据上风,君臣满足于草长莺飞的江南温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温柔富贵乡里不能自拔,对于辛弃疾的北伐良策《美芹十论》、《九议》置之不理。而是让他主政地方。辛弃疾就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从此,频繁的调动,成了辛弃疾的日常生活。 他曾一度失落过,彷徨过。不过,他那一腔收复故国,拯救黎民的爱国雄心始终没有消退过。虽然为官断断续续,所从事的也是些行政工作。但那些年,辛弃疾一直在坚持他的执政理念:对属下严苛,对百姓宽厚。他对百姓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觉得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应该努力让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朝廷曾派他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平叛结束后,他连夜给宋孝宗写了一封信。他控诉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意思是说,基层老百姓饱受压榨,不当盗贼,他们又怎么能活得下去呢?他向朝廷建议:严格管束各级领导干部,给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

他对手下的官吏非常严格,动辄按律行事。相比之下,他对百姓极尽仁厚关怀。在福建做提点刑狱时,辛弃疾给犯人判罪,第一原则就是“宽厚”,这在福建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有一次他还亲自复审某县60多名囚犯,释放了其中50多人。

从湖北调至湖南时,辛弃疾再一次燃起了内心中的激情。可能湖南人性格热烈,剽悍勇猛,天生有着优良的战斗血统。辛弃疾来了灵感,觉得利用本地乡勇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北伐大军啊。于是他这个地方行政长官,丢掉日常的行政杂务,亲自组建了一支2500人的“ 飞虎军 ”,铁甲烈马,威风凛凛。然而,这一义举却被朝廷怀疑辛弃疾私募乡勇,怀有异心。明面上不好追究什么,只好让人给辛弃疾带去了口信,说辛弃疾同志这些年实在辛苦,经皇恩浩荡,可以提前退休了。辛弃疾于是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四、侠之暮年、老骥伏枥,壮心不死

公元1182年11月,42岁的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诬陷,以"用钱如泥沙"之罪弹劾,随即被免去"知隆兴府"职务。自此,中年后的辛弃疾便在"带湖庄园"闲居,归隐赋闲长达二十多年时间。期间,辛弃疾只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和冲佑观等职务。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壮志未酬",过着乡民一样的平淡生活。无奈之下,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遣兴抒怀"的词作,抒发自己一生矢志不渝的报国热情。

南归一晃,已经整整40年!辛弃疾也从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成了一个两鬓苍白的老者。这里耗尽了他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却无法把初心实现。 挫折、失败是无法在轰轰烈烈中打败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的,反而会使其越挫越勇。倒是无尽的等待,容易在无声无息中消磨掉所有的锋芒。

机会却在这个时候来临了。

因"主战派"的领袖朝侘胄在嘉泰三年(1203年)被宋宁宗赵扩启用为相,64岁的辛弃疾在其推荐下再度出山,终于有望实现他的北伐初心了。辛弃疾先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因晋见宋宁宗建言金国"必乱必亡"论,令宋宁宗一时高兴,头脑一热下,便赐其金带,加封辛弃疾为宝谟阁待制,到抗金前线的镇江当知府。

临到晚年,老骥伏枥的辛弃疾得以重用,且授军职,可以重振精神,重返战场收拾旧山河,心情自是格外明快,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在登临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辛词的巅峰之作,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强烈的北伐抗金、实现山河一统的爱国情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谁知,这只是昙花一现,辛弃疾最终还是没能再上战场,与金军真刀真枪大干一场。在谏官谗言毁损下,激昂的辛弃疾一下被贬,立即被改任为朝散大夫之类的虚职。

就在辛弃疾郁郁寡欢中,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 ,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的“驱除金掳、恢复河山”的千古侠客梦想终成空。辛弃疾的一生,像极了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仁人侠士的缩影,在每一个山河变日、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不都是一直在踯躅独行中呐喊吗?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