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三岔区境内著名寺庙概览

天府雄州课程 2025-03-10 15:22:38

一、丹景山玉皇楼、十二殿

玉皇楼、十二殿两庙字,位居龙泉山脉丹景山峰,海拔高960米。旧时山上古柏苍翠、杂树葱笼掩映碧瓦红墙,岫云薄雾、时闻暮鼓晨钟,园寂塔如林,鹿子凼常年不涸。

相传:蜀汉刘禅曾在此攻读,难寻磨墨用水,忽见二鹿就地滚出二凼,水出肉中(一清、可供饮用,一浊、可供洗涤),深六、七尺,常年不溢不润。今二凼尤存。又传:刘禅在课读中不致志于学,一次,其师以黄荆条责之,禅负痛而咒诅黄荆“死绝”。此后,丹景山即无黄荆生长,至今犹然。乡民谓:“谁寻得 黄荆,便是延年益寿的灵芝草”云。

旧时,丹景山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例办“上九会”,会期历时数日。届时各地善男信女赴会朝山、烧香者甚众,庙内香烟缭绕、庙外商贩云集,虽日宰猪数十,尤不足供应,其香火之盛若此。清末,乡人陈湘船曾撰《重修丹景山禅院碑记》,见本志“诗文辑存”。但因山高地僻,属简阳、仁寿、华阳(今属双流)三县交界处,时有匪徒入庙骚扰、劫掠。民国八年(1919) 有汪汉章者、至丹景山庙聚集信徒若干人,密谋于正月初一日杀和尚祭旗,称“帝"闹事,被寺僧窃知,逃回三岔坝告密,团防往歼之,杀为首及顽抗者十余人,余,尽逃。到民国末期丹景山庙香火已日趋没落,寺僧散之四方,庙由三岔坝文武宫住持派庙祝看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筑成渝铁路,庙林被采伐作枕木,后以,各种建筑需要,林木渐毁,今仅存千年银杏树、黄楝树各-株。人民公社化后,玉皇楼已在风雨飘摇中倒塌,僧人园寂塔亦相继折除,其中一骨灰罐系明代景德镇产之青花瓷、高约80厘米,已售给国家,余皆毁损。十二殿庙宇属双流部份(二分之一)折走后,区属部份曾作为山羊饲养场,后又划给当地无房户居住,至今残墙败瓦,已不堪居住,为屋主所折除。

二、定水寺

毛家场(今福田公社)福田山,古柏菊森,双溪环绕,上有古刹,名“定水禅院”, 俗呼“定水寺”,名闻远近。 寺前有宋宣和四年 (122所建之“龙凤桥” 横跨于小溪上, 俗称“定水桥”。

据明惠德禅师普明和尚撰定水寺碑文云:寺系“创始于汉,重修于宋、培修于明”。有殿宇五重,两侧廊虎宽广,地处幽静, 景色宜人, 香火旺盛, 游人甚众。清简州知州宫思晋、清举人刘清举均有题诗(见本志“诗文辑存”),福田山人(姓名,年代已无考)题诗勒石云:“此寺由来不计年,八峰端拱甚幽然。几株古柏环精含,两道清泉透福田:浪泻龙滩成玉钵,水迎天井结金莲,群山凸起超千载,夜半钟声远近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寺僧归农, 寺已改作福田乡 小学校,旧貌今虽无存,但闻书声朗朗。原定水桥已于1981年修公路时折除另建石砌拱桥,仍名“定水桥”.寺前岩壁上石刻“福田山”三个楷书大字仍清晰可见。

三、青莲院

据咸丰《简阳志》记:青莲院在平泉县南一里,名石盎,唐昭宗天复年间(901一904)院池有青莲花生。县人傅沛守有题诗,今院址已不可考。

四、罗汉院

据咸丰《简阳志》引《舆地纪胜》记,院在高桥,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周次元任转运使行部,曾两宿此院, 有题诗二首,院址今亦难寻。

五、高庙峰

在古平泉县城北一里许,俗称高庙子。南滨绛溪,峰岩坡陡,高数十丈,北面与光石板垭口连接,当草池堰到白马滩的乡间大路。峰顶庙宇遗迹还依稀可辩。

六、红塔寺

“红塔寺”位于柏树公社太平大队,白虎岩下蔡河之滨。此塔系塔寺合一,建于何时已无可考。相传为观音姐妹所建,结构系按塔身的方、圆、拱、翘诸型特制红砖筑成,别具一格,因其色红,故名“红塔寺”。 塔呈四方形,共六层,高约20余米,上未封顶。每层各方有方孔二,内刻半身石佛象大如生人,全塔共48尊石佛, 乡人称为“诸天菩萨”

损传:建塔前,有一僧人至各养牛家借牛,应允者,次日晨还牛安然无恙:不允者,次日晨,牛则直喘粗气,口吐白沫。故传为“神仙借牛踩砖”云。塔成后,历来烧香许愿者甚众。1967年破“四旧”时,塔被炸毁。

七、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今三岔湖公社金河大队半山上,建于何时已无可考。其寺较大,泥塑神象亦多、有十八罗汉、十殿等。内住女尼管理香火,后因寺基崩塌,被折除。

八、少林寺

少林寺在平泉县故址,内有宋宣和六年(1124) 碑刻。寺毁于何时已不可考,碑刻亦不可寻。(民国 《简阳县志》)

九、庙儿山

庙儿山位于平泉县衙西侧,俗称半边山。上有古庙,供佛象数尊。民国初年(1912之后)有毛姓数人募钱迁庙,改建为回龙寺,折庙时,于中梁上得银元宝二锭。(采 访记)

十、众福寺

众福寺在平泉县治北,内有施祖佛象,即志公和尚所建梁武帝西域象也。梁天监六年(507)精舍池中有莲提出,而象存焉, 其莲根实从项出,今寺址已不可考。(民国 《简阳县志》)

十一、复兴寺

复兴寺在玉成桥梁家沟深边,原名“五显庙”。明洪武时 (1368 一1398)建,清代重修, 始易今名。(民国 《简阳县志》)于1965年“四清”运动前、寺已圮毁。

十二、双鼓庙

双鼓庙在今长河公社团林大队绛溪北岸半山之间,系清光绪初年(1875后) 重修,殿内神象多尊,塑工精湛,殿左右置大鼓各一,径约1.5米,但无僧侣,唯一庙祝守庙,每日暮鼓晨钟,声传十余里外,旧时每逢年节甚为热闲。今已改作公社之粮油加工房。

(文字源于《简阳县三岔区志》)

图源于网络,与文字无关

0 阅读:0
天府雄州课程

天府雄州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