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南下!四川369万头、云南280万、广东193…山东、河北逐渐成为专业育肥区
非瘟的爆发改变了国内养猪业的格局。每年冬季,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为代表的北方地区,饲养母猪就成为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母猪场常是年年中招,年年复产,即便免于非瘟影响,生产效率也会因生物安全的过多投入而大打折扣。
因而,或主动、或被动地,多家猪企纷纷缩减在北方的母猪存栏,而在南方优势区域增加母猪数量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中国养猪业呈现“母猪南移”现象,山东、河北则逐步变成了专业育肥区。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
四川368.9万头位居榜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同比减少259万头、下降6.0%;环比增加46万头、增长1.1%,比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高出了138万头。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自2023年7月开始持续10个月下降,直至2024年5月止跌为涨。持续的产能去化,带来了今年5月以来猪价的一路高歌猛进。
目前已有15个省份公布了2024上半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15个省份能繁母猪共有2578.76万头,占全国的63.86%。
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可分为4个梯队:
第一梯队:四川,能繁母猪存栏量368.9万头,占全国的9.14%。
第二梯队:湖南(生猪调出大县)、云南、山东、湖北、广西、广东,能繁母猪存栏量在190-300万头之间,共占全国的36.45%。
第三梯队:贵州、安徽、黑龙江、吉林、福建,能繁母猪存栏量在95-190万头之间,共占全国的14.71%。
第四梯队:浙江、海南、新疆,能繁母猪存栏量在95万头以下,共占全国的3.57%。
山东母猪存栏锐减26.69万头、湖北减7.05万头
选取2024年6月末与2023年底两个时间点,对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190万头的6个关键省份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广西能繁母猪存栏量实现了小幅增长外,四川、云南、山东、湖北、广东5个省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山东与湖北两省,减少幅度相对较大,能繁母猪数量分别减少了26.69万头和7.05万头。
山东为我国传统养猪大省,能繁母猪存栏量曾高至310万头以上。在非瘟爆发后,每年冬春季的疫情防控压力大,养母猪风险高,天邦、新希望等养殖集团母猪场纷纷战略性退出山东市场,改成调苗代养。因而山东的能繁母猪数量很难回到过去的高峰水平。
南方产区崛起:非瘟后养猪业南移新趋势
产能过剩、终端消费复苏缓慢等因素使2023年至今的12个月猪价处于盈亏线以下,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亏损时长为历史之最,可谓是养猪人最难熬的一年。当亏损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基调,产能去化也就随之而来。
自2022年12月起,开始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产能去化,从去化结果来看,过去18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390万头缩减至今年6月的4038万头,共计减少352万头,实现了约8.02%的产能优化幅度。
受到非瘟的影响,各大省份的养殖结构发生微妙变化。曾有一段时间,得益于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成为了众多养猪企业竞相投资建场的热土。然而,非洲猪瘟的爆发彻底颠覆了这一布局。
秋冬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常年的疫情压力,导致养殖企业无法节律性连续性生产,众多养殖企业在山东、河北两省调整其发展战略:有的企业选择专注于育肥业务,以应对市场变化;而另一些企业则出于战略考虑,选择在这些地区实施退出计划,以减少损失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山东、河北逐步变成专业育肥区,全国猪苗特别是B级苗大量调入山东。而南方由于其地形优势,更加利于疫病的防控,在猪病上的损耗会大大低于北方,养猪成本也会更低。因此,更多猪企在新建猪场时,更偏向于选择在南方地区!(延伸阅读:万头母猪企业仅剩9家!山东养猪业大变局,新希望、禾邦、温氏、环山…11家公司放养规模超600万头)
云南、贵州由于处于疫情压力绿区,大部分企业会在这两个省份加大种猪场的产出,碍于原料运输费用高,并且猪价并无太大优势,将大量猪苗调往高价区两广育肥。福建丘陵山多,由于士地资源的制约以及环保压力,不少企业选择适度规模:以500-2000头规模左右的种猪场为主,有良好的天然屏障,近年来诞生了不少有实力的种猪场,逐步形成种猪场集散地。
非洲猪瘟不仅改变了我国养猪业的地理分布格局,还深刻影响了养殖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战略决策,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END·
【版面编辑】孟 轩
【内容采写】郭亚晶
【数据制图】郭亚晶
【内容审核】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