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出王炸,让智驾从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在中国一年卖出1000万辆的油车,能不能也做智驾呢?
答案是不能!
因为油车做智驾,是自掘坟墓!
下面请听我娓娓道来!
前两年比亚迪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下来,电车比油车便宜。
如今,比亚迪把智驾车的价格也打下来,比亚迪21款车,7万元起步,均配备智驾功能。
智驾车其实并不稀罕,早在比亚迪之前,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鸿蒙智行等车型就已经上了智驾。
但这些智驾车都比较贵,而且有些车型还要另外为智驾功能付费。
比亚迪的智驾虽然晚了点,但上来就掀桌子,把智驾车的价格打到10万以下。
比亚迪的屠龙刀一出,最受伤害的,还不是如今市场上热销的智驾车型,而是油车。
智驾功能虽然大家都有,但终究还是比拼体验。
就好比799元和6000元的智能手机,都能用,但体验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不同价位的智能手机都有市场。
但是799元的智能手机与同价格的功能手机摆在一起,功能手机就完全不用卖了。
而如今的油车,就是那个功能手机。
电车已经比油车便宜了,现在便宜的电车还有智驾,你让油车还怎么卖哦。
你可能会说,油车也可以上智驾啊,油车也可以上智能座舱、上大平板、上语音助手啊。
说得对,这些智能化的功能,油车都可以上,而且已经有车型在上了。
上汽大众在去年推出的途观L Pro,就搭载了大疆智驾,在燃油车上也实现了智能化。
从功能使用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智能化体验,其实并无差别。
但从市场反馈看,高举“油电同智”的途观L Pro并没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什么会这样呢?
智能化的前提是电动化。
燃油车有发动机,用油就可以跑,但车上所有的智能功能,必须用到电。
要在油车上实现智能化,就必须安装大电瓶,发动机负责跑,大电瓶负责给智能功能供电。
但车上的智能功能是非常耗电的,尤其是智驾功能,电量过低时,会直接退出。
比如我的车,在续航降到55公里后,就自动退出智驾了。
也就是说,油车要实现智能化,安装的大电瓶容量至少得能跑55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比亚迪的混动,最小纯电续航就是55公里。
而为了让油车使用智驾功能时不退出,油车的发动机还得一边跑一边给大电瓶充电,这样才能确保电瓶里有足够的电去驱动智驾。
由于油车用智驾时,发动机要一边跑一边给电瓶充电,油耗就会非常高。
不解决油耗问题,消费者不会买账。
要解决油耗问题,就得增加电瓶容量和改变供电方式。
而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其实就是如今的混动技术路线之一——增程。
使用增程技术的新能源车,车上有电池、有燃油发动机,但是发动机并不驱动车辆,而是作为充电宝来使用。
在车上的电池电力不足时,发动机就会启动,来给电池供电。
所以在馈电状态下,使用增程的新能源汽车油耗一般会比较高,但也比纯油车要低一些。
我们来总结下:
如果纯油车要用智驾,就得安装大电瓶,发动机就得给电瓶供电。
如果不改变油车的驱动方式,在油车上用智驾,油耗会高得可怕。
而为了降低油耗,就得改变车辆驱动方式,这样油车就变成增程车了,那就不是油车了,而是新能源汽车。
简而言之,油车越是做智能化,就越是向新能源汽车靠拢。
所以,油车做智驾,是自掘坟墓。
这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这样的人很多,油车上智驾,也能大卖。
不知道不在乎油耗的人多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