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对外宣传美国自由民主的“美国之音”,却禁止美国民众收听。
“美国之音”是美国新闻署的对外广播系统,成立于二战期间,一直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喉舌。
“美国之音”致力于讲述“美国故事”,推广美国所谓的“民主自由”。
“美国之音”每年从美国政府拿10亿美元预算,是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宣传机器,与中情局一起打配合,在全球范围内搞颜色革命。
但奇怪的是,这个专门宣传美国价值观的电台,却一度禁止美国民众收听。
《史密斯-蒙特法案》明文规定,美国政府传播给国际受众的信息,不得在美国国内传播。
不让美国民众收听“美国之音”,就好像不让中国人看新闻联播。
美国这个操作非常奇怪。
难不成“美国之音”有什么是美国民众不能知道的秘密吗?
还真是。
自从小红书涌入大批美国人后,那些曾经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美国故事,被美国网友纷纷打假。
比如,美国总统为拯救一只被高压线缠住的小麻雀,下令停电,组织军方救援。
故事的结尾还来个升华:伟大的国家能为任何卑微的生命停下脚步。
还有刷三个月盘子就能在美国买房的故事,吸引着多少人向往美国生活。
这些故事都彰显了美国的伟大、文明和繁荣。
不过遗憾的是,都是假的。
为了不被自己人打假,当然也就不能让美国民众收听“美国之音”啦!
不过这个每年拿着10亿美元、全世界传播美国假故事的“美国之音”也快迎来大结局了。
2月9日,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在X平台发文,他称美国政府下辖的“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媒体浪费了大量美国财政支出,应该全部关闭。
而作为“美国之音”的老大哥,美国国际开发署,已经被马斯克动手,裁员1万多人,砍掉500多亿经费。
美国国际开发署干的事情与“美国之音”差不多,都是策动颜色革命,宣传西方的美好。
不过“美国之音”是自己下场编故事,美国国际开发署是花钱找人干。
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全球30个不同国家,支持了6200名记者和707家新闻机构,以及279家民间媒体组织。
那一篇篇抹黑中国的文章,都是拿了钱的。
没了付费批评,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会瞬间变好。
不要不相信啊,BBC已经起义投诚了。
一个月前,BBC还发布今年中国不行的纪录片。
在马斯克砍掉美国国际开发署预算后,同样是BBC,秒变中国夸夸团,出了一个称赞中国科技的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
该片回顾了10年来,中国制造的成果,并对比了10年前。
片中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科技在众多领域领先世界。
纪录片里,把中国的无人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人工智能等全夸了一遍。
片中提到了,西方在科技上对中国实施了大量制裁,不过这不仅没有用,反而唤醒了中国人的自强意识,迫使中国在科技上实现国产化替代。
里面提到了华为的例子。
2019年,华为被美国制裁,使得华为无法获得高端芯片,致使华为陷入困境。
但如今华为已经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了自主研发的高端芯片。
这表明了,西方对中国的制裁不仅没有取得效果,反而加快了中国实现科技自强的步伐。
片子最后,BBC总结道,雄厚的资金加长期耐心,是中国科技的崛起的关键因素,而这些是西方国家无法做到的。
BBC发布的纪录片,不仅夸了中国公司和中国科技,还夸了中国的制度。
BBC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得太快,有点让人不太习惯。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BBC那桀骜不驯的样子。
不过已经被美国国际开发署断粮的BBC,似乎在用这部纪录片向中国喊话: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中国。
随着马克斯砍掉的美国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相信向中国“投诚”的媒体和个人也会越来越多。
毕竟以前他们是拿钱办事,现在没了金主,得重新找一个。
豆腐小僧
以前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美国的写实小文章,讲的是作者去美国旅游,在加州一个广场边的街道上遛弯,看见道路两边间种了一些果树,果实磊磊很诱人,然后他看见一个小男孩从身边跑过,于是好奇上前问男孩,为什么不摘树上的果子吃?小男孩回答,这又不是我的,我干嘛去摘。接着他抒发到:自由浪漫的美国小孩,民主觉悟就是高!……结果小红书一对,我才知晓,美国有些州法规定,野外的果实不属于个人和家庭所有……又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