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不好了,胡大海将军他,他遇难了!”1362年2月15日,一位军官慌慌张张来到朱元璋帐中。
“什么,你说什么?胡将军遇难了?你说的是真的吗?”朱元璋大惊失色。
“回大帅,胡将军攻下严州,苗将蒋英、刘震、李福惧怕胡将军,假装前去投降,将军对他们毫无防备。”
“就在几天前,三人策划作乱,请胡将军在八咏楼观看射箭比赛,将军毫无防备,欣然前往。”
“将军赶到之后,蒋英的党羽跪在将军马前,假装控诉上司蒋英的罪过,胡将军正在倾听的时候,蒋英悄悄靠近将军,拿出袖中的铁锤偷袭将军,将军猝不及防,被砸中后脑,头骨碎裂、脑浆飞溅,当即倒地不起”。
“这时候,蒋英的同党也一起行动,将胡将军的部下和次子胡关住一道杀害。蒋英和他们的同伙在城中大肆掠夺后,投奔了张士诚那小子”。
“大海,你死得好冤!”没等部下报告完毕,朱元璋当即痛哭失声,几乎晕倒。
他咬牙切齿地说,“大海,我一定要为你复仇!”
之后,朱元璋失魂落魄,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直到部下反复劝说之后,这才从悲痛中渐渐走出来。
不久后,李文忠攻打杭州,果然抓住了蒋英。
朱元璋下令将蒋英押到自己跟前,亲手将其处死,把他的血倒入碗中,洒在胡大海的坟墓前,并写下一篇文章纪念。
朱元璋的做法,感动了很多将士。
然而,就在胡大海被害四年前,朱元璋曾做过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他不顾左右的苦苦哀求,处死了胡大海的长子胡三舍。
胡大海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对他如此看重?既然如此看重,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儿子?
而胡大海为什么如此忍气吞声,在儿子被杀后还要对朱元璋效忠?
这要从胡大海的出身说起。
胡大海是安徽(泗州)泗县人,那里距离朱元璋老家凤阳只有100多公里。众所周知,中国人地域观念很强,朱元璋把胡大海视为亲信再正常不过。
1353年,朱元璋率领自己的亲信南下定远,另起炉灶的时候,胡大海就前来投奔。
胡大海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胡大海天生异相,不但身高八尺,而且像包公一样面如黑碳,让人一看就不是泛泛之辈。
朱元璋看到大喜,一眼就看上了他,对他赞不绝口,连声说真是天助我也。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没有看走眼,胡大海不负众望,成长很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胡大海就成了与“左翼元帅”徐达并驾齐驱的“右翼统军元帅”。
朱元璋如此垂爱胡大海,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征善战,而是因为胡大海是一个完美的将军。
胡大海虽然没啥文化,可情商很高,也很讲义气,上下级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威望很高,走到哪都有朋友。
胡大海还很有眼光,他在浙江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十分有才气的朋友,他们是被称为“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叶琛、章溢。
刘基,就是朱元璋头号智囊刘伯温;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叶琛和章溢也是朱元璋智囊团的重要成员。
给朱元璋提供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方针的朱升,也是胡大海引荐给朱元璋的。
正是朱升的九字方针,让朱元璋韬光养晦,没有过早暴露锋芒,在元末群雄争霸中得以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大海就功不可没,为朱元璋的称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个武将,胡大海为朱元璋立下的军功更是数不胜数。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带着常遇春等人击败缪大亨,占领滁州,打算攻占和州。
和州城虽然不大,但是非常坚固,城中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易守难攻。而这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也没有了粮食,打下和州之后,就能拿下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那里盛产稻米,就能解决军粮问题。
明知道这是场硬仗,还非打不可,而且这场仗只能胜不能败。
让谁去呢?朱元璋正在犹豫的时候,胡大海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愿意领兵。朱元璋大喜,立刻任命他为前部先锋,带3000精兵前往。
别看胡大海是一员武将,但是粗中有细。行至半路的时候,胡大海忽然想到了一招智取的方式。他在路上让士兵穿上青衣,后背缝上民兵号,佯装成泸州的义兵,让两人化装成元朝使者,打着犒赏和州将士的名义来到和州城下。
和州守军当时还是亲元的,一看见庐州兵护送“元使”前来,不但没有防备,还打开城门。胡大海带领的部队,以最小的代价顺利攻占了和州,受到朱元璋的嘉奖。
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胡大海临危不乱,表现出大将风度。
攻下诸暨后,守将趁夜逃跑了,万户沈胜假装投降然后突然发动叛乱。胡大海当时正在睡觉,但从容不迫披挂上阵,组织士兵进行反击,将叛军击溃,还生擒叛军四千余人。
打下诸暨之后,胡大海一鼓作气攻打绍兴,重创张士诚的部队。
胡大海不但有勇有谋,还很讲诚信。
诸暨之战后,张士诚手下的将领吕珍杀了个回马枪,重兵包围了诸暨,胡大海带兵在半夜从城中杀出。
吕珍始料未及,被打得落荒而逃,他急忙在马上折矢发誓,请求胡大海撤兵,胡大海答应了。
郎中王恺说:"不能和敌人讲信用,我们不如乘机消灭他。"
胡大海说:"既然我已经答应,就不能食言,放归了而又攻打,我们是不讲武德。"
于是,胡大海果断下令撤军。
一时间,胡大海的诚信美名在江湖上传扬,就是敌军也对他非常钦佩。
不仅如此,胡大海还是一位心胸宽广的将领。
邓愈加盟到朱元璋的团队后,朱元璋让资格老的胡大海担任邓愈副手,攻打皖南。当时邓愈年仅20岁,与胡大海简直无法相比,朱元璋唯恐两人不和。然而,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担心是多余的。
胡大海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极为虚心,从不倚老卖老,不遗余力辅佐邓愈,维护他的威信。
邓愈偶尔出现过失,胡大海也会替他擦屁股,揽到自己身上,让对方感动不已。
如果说一个战将有勇有谋,还能团结上下级是一个将军的基本素养,胡大海有战略眼光就非常难得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进攻龙江。胡大海命令分兵进攻信州,以牵制陈友谅的军队。
胡大海采纳了参谋王恺的建议,亲自带兵前往,拿下信州。后来信州被围,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有人劝说撤离。
胡大海说:"这是闽、楚的战略要地,我们好不容易得手,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他下令全城动员,军民一心,终于守住城池,使之成为朱元璋大军的后勤保障基地。
更为难得的是,胡大海还是个宅心仁厚的将军,从不滥杀无辜。
众所周知,带兵打仗的人大多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婆婆妈妈是不能当将军的。因此,古代有句话叫“慈不掌兵”,战争中虐杀战俘的事情经常发生,滥杀无辜的事情屡见不鲜,屠城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然而,胡大海却偏偏长了个菩萨心肠。
一个将军在没有开战的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头脑,一旦打仗就不顾一切了,很难保持清醒头脑,不乱开杀戒。
胡大海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武人,不知书本知识,仅仅懂得三件事而已:不乱杀人,不掠夺妇女,不焚烧房屋。"
即使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各国军队战争中还发生过大屠杀的暴行,而在古代攻城之后将军纵容抢掠更是潜规则。然而六百多年前,胡大海就能坚守道德底线,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很快,江湖上到处传颂他的大名,他所到之处,远近无不归附。
他死后,闻者无不落泪。
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大将,他这样做其实是帮了朱元璋,为朱元璋做了义务广告。因此,朱元璋对胡大海的被杀感到非常悲伤,说这等于断了他的一条臂膀。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何还要杀了胡大海的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胡大海用兵如神,两个儿子也是好样的。次子跟父亲一起南征北战,长子胡三舍独当一面,东荡西杀。
胡三舍被杀的缘由,是在他留守婺州的时候,不顾朱元璋的禁令,公然酿造酒水,在军中引起巨大喧哗。
酒壮英雄胆,英雄离不开美酒。历史上英雄与酒密切相关,这类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刘邦醉酒斩白蛇、关羽温酒斩华雄、武松醉打蒋门神等。
因此,历朝历代,尤其是在行军打仗时期,是鲜有禁酒的。那朱元璋为何禁酒?
原来,朱元璋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就开始“广积粮”的政策。在初期,军粮的来源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期这样做就会失去民心,降低凝聚力。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也像曹操那样,除了动员百姓恢复生产外,还推行屯田法,鼓励将士种地。
1360年,朱元璋明确告诉天下百姓,我老朱今后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那时候天下尚未平定,军队的主要职责是打仗,很难腾出精力种地,或者说军队种地经常受到影响,不能持之以恒。为了不违背承诺,又能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下令禁酒。
为何要禁酒,因为酒是粮食做的,酒是粮食精,生产白酒的下脚料酒糟,人是不能吃的。一般来说10斤粮食只能出3斤白酒,一个壮汉能喝3斤白酒,却吃不了10斤粮食,这说明粮食酿酒浪费严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禁酒以节约粮食的思路是对的。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却戒不了酒瘾,经不住诱惑,偷偷与别人私自酿酒,这就违反了朱元璋的禁令。
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严惩胡三舍。胡三舍起初的时候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老爸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不会对自己动真格,大不了象征性地惩罚一下,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玩玩样子罢了。
而且朱元璋身边也有大臣说,胡大海此时正在卖力地攻打绍兴,如果这时候杀了他的儿子,恐怕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胡大海因此叛逃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家希望朱元璋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了胡三舍。然而朱元璋不为所动,还是杀了他。
朱元璋当时对左右说,“哪怕胡大海叛我,也不能违反我的军令。”
其实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借用胡三舍的人头来给自己立威杀猴吓鸡,不是杀鸡吓猴。毕竟作为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地位显赫,是不折不扣的“猴”。
朱元璋杀胡三舍,就是告诉大家,我连猴都杀了,你们如果犯禁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杀一个胡三舍,胜过杀一万个士兵和一千个中层军官,全军震慑。而朱元璋也深知胡大海是一个忠臣,一旦投靠朱元璋,绝不会再为别人卖命,更不会因为胡三舍被杀而怨恨于他。
胡大海作为一名将军,也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他会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怪自己儿子倒霉,谁让他顶风作案?
果然,得知儿子的死讯,胡大海不但没有恨朱元璋,反而说:“杀得好,换了我也要杀他。”
胡大海不但是一员猛将,还是一位完人,他的遇刺对朱元璋打击很大。
朱元璋称帝后,专门在鸡笼山专门修建了功臣庙,在那里为功臣雕像,以表彰那些功勋卓著的战将。
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许多名将变成罪臣,被扫地出门,移出功臣庙,留在那里的功臣人数寥寥无几,只有21人,而胡大海就是其中之一,位列第7位。
朱元璋一生铁石心肠,被称为最残暴君王,然而每当谈及胡大海,他都会潸然泪下。胡大海只有两个儿子,一个被朱元璋杀掉,一个被敌人杀掉,从此等于绝后了。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个养子名叫胡德济。胡德济也是一员战将,曾经跟随徐达北伐蒙元,在与元军作战中失利。
徐达一怒之下,斩杀了胡德济麾下的副将、参军,却没有敢动胡德济。徐达将其押到京城后,交朱元璋处置。
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一定是杀无赦。然而考虑到胡大海两个儿子都已不在人世,只有这一个养子,铁石心肠的朱元璋竟然动了恻隐之心。老朱只是悄悄地将他调到了陕西,担任都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