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意外,让赵高成功篡改了遗诏?

听荷看历史 2024-12-03 15:49:05

秦始皇驾崩

公元前210年9月10 日夜,整个华夏大地都已安然进入梦乡,但作为华夏大地主人的秦始皇嬴政从噩梦中醒来,向周围的宦官问道:“此是何地?”

宦官回答道:“回禀陛下,此是沙丘行宫。”

听到此处是当年赵武灵王的沙丘行宫,已经病入膏肓的秦始皇心里一阵颤抖,这让他的病情又加重三分。

因为85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悲惨的宫变。赵国历史上最强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在这里。

念及此情此景,作为一统华夏的首位帝王,秦始皇嬴政也恐惧自己大限将至。同时,为避免死后,自己一手缔造的大秦帝国陷入混乱,秦始皇决定马上确立接班人。于是,嬴政火速命人叫来中车府令赵高,命其拟写诏书,赐给正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秦始皇在诏书中,已经确定将自己的后事交给长子扶苏来处理。

不出意外,扶苏就是秦帝国名正言顺的二世皇帝。

但是,意外偏偏就在此时发生了。

秦始皇嬴政虽然命内官中车府令赵高拟写了诏书,并盖上了传国玉玺,但是却并没有命令赵高将这份诏书发出。因为在秦始皇现有的意识里,还有很强的求生欲望,他并不相信自己会马上死去,这份诏书只是对自己死后的安排。况且自己还在巡游天下的路上,并未回到秦国的权力中心咸阳。自己的治丧诏书一旦发出,泄露了消息,恐怕引起天下的不稳。所以秦始皇命令赵高将诏书暂时封存。

这是秦始皇的第五次巡,一路从陕西咸阳出发,经湖北云梦祭祀虞舜,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达钱塘江,上会稽山祭拜大禹,而后沿海乘船北上山东琅琊,再由山东西行河北,打算由河北返回咸阳。而秦始皇目前所处的沙丘行宫,就在河北境内,离自己帝国的都城并不算远。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始皇的本意是回到咸阳再将这份诏书发出。秦始皇对自己活着回到咸阳还是抱很大希望的。

但是,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即使贵为天下之主的秦始皇也不例外。在下完诏书的当夜,秦始皇便驾崩于河北沙丘行宫。而这,就给下一个意外的来临造就了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中车府令赵高与扶苏一系的矛盾

先说说赵高其人。赵高本是赵王室宗族的远支,其父在秦国做人质,其母是秦国的罪犯。因为是罪人之后,再加之赵国灭亡,赵高及其兄弟一生下来便被打上了罪人之子的烙印。所以其后来的命运便是被阉进宫,成了秦帝国的皇宫内部的一名杂役。而这悲惨的遭遇,也就造成了赵高扭曲的心理。

年轻时的赵高虽然心理扭曲,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个人能力。或许正是那扭曲的心理,促使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从而勤学奋进,使他在秦国律法和书法中都有很高的造诣。最终被秦始皇发现,将其提拔位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并让其充当小皇子胡亥的老师,由此进入皇帝的身边,权力的中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车府令是一个什么官职。

秦朝中车府令的职责是执掌皇帝出行的乘舆之官,放到今天来说就是负责最高领导的出行,再简单点说,就是秦始皇的专职司机。这个中车府令官职虽然不大,但每天和秦始皇在一起,总能比外官快一步获得王朝机密事件。

而赵高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后面的行符玺事。

行符玺事一职,其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帝的符节和玉玺,也就是说皇帝的诏书必须盖上玉玺才有效,这也就意味着,秦始皇下达的每一条指令都是经由赵高向外传达。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始皇口述遗诏时,为何是赵高这个司机前来拟写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赵高书法好,更重要的是赵高掌管着玉玺。在这里,也从侧面说明了赵高的能力,以及秦始皇对他的信任程度极高。

但人心隔肚皮,忠心这种事,对于赵高这种心理扭曲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因为长子扶苏一旦即位,赵高的死期也就不远。

历史记载,赵高曾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犯下重罪,至于犯下的是何种罪过,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时任秦国九卿之一的上卿蒙毅欲治赵高死罪,但秦始皇惜赵高之才,破例赦免了赵高。为此,蒙毅和赵高一直存在很深的矛盾。

现如今,秦始皇病死沙丘行宫,蒙毅之兄蒙恬手握30万大军屯兵上郡。而蒙恬和蒙毅兄弟二人都属于公子扶苏一派。一旦扶苏继位,也就意味着赵高死期将至。而赵高要想保住性命,就决不能让扶苏登上皇位。

而赵高恰恰具备这个能力,因为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只有他知道,秦始皇的遗诏在他的手中,玉玺也在他的手中,秦始皇最喜欢的小皇子胡亥是他的学生。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赵高觉得自己篡改秦始皇的遗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小皇子胡亥的帝王梦

公元前210年2月,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天下,带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而与之相反,也就是在两年前,即公元212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因劝谏秦始皇焚书之事,遭到秦始皇的训斥,将扶苏派到上郡监军。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市和蒙恬一起驻守边关,防御匈奴。

而这,就在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心里造成一种错觉。

公子扶苏认为他已经失去了嬴政的信任,而公子胡亥却觉得,嬴政可能更中意自己。而就是兄弟二人心中的不同认知,从内部造成了秦帝国的迅速崩塌。

当时间再次回到公元210年9月10日这个夜晚。这时的秦始皇已经驾崩,赵高打算篡改遗诏,当时秦国的二号人物左丞相李斯对秦始皇的驾崩一无所知,小皇子胡亥此刻也在昏昏大睡。此时赵高的计划要想实现,必须拉上左丞相李斯和小皇子胡亥和他站在统一战线。

李斯和胡亥二人,胡亥虽然贵为皇子,但是秦始皇在生前废分封,设郡县,此时的胡亥除了顶着一个皇子的头衔之外,其名下无尺土之封。而反观李斯,作为当时秦帝国的左丞相,除秦始皇之外,李斯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这时是不知道秦始皇驾崩,如果李斯知道,那么从秦始皇驾崩,在二世皇帝登基之前,李斯无疑是这个权力空挡时期最有权势的人。

如果赵高想要实现自己的计划,第一个要说服的应该是李斯。

但赵高思考再三之后,却决定先说服胡亥。因为在赵高的计划里,只有胡亥当皇帝,自己才算成功。而李斯不一样,李斯有绝对的实力选择谁当皇帝,但李斯不一定要选胡亥。所以赵高觉得,自己必须首先说服胡亥,然后再拉着胡亥去说服李斯。

即便如此,赵高也仅仅才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拉拢李斯。

作为自己的学生,赵高对胡亥再熟悉不过。对于赵高的深夜来访,胡亥很是诧异,当赵高说出始皇帝在驾崩之前传位于扶苏之时,胡亥虽有失落,但也能坦然接受。但赵高却给胡亥分析了制于人,与受制于人的区别;当臣子和当皇帝的好处,以及将胡亥本人推上皇位的可操作性。

最后,赵高向胡亥问道:“你是想当富有四海之君王,还是想当无尺土之封的公子?”

在富有天下的君王和无尺土之封的公子面前,胡亥大声告诉赵高:“我想当皇帝!”

在秦始皇去世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秦始皇最信任的司机兼秘书和最喜欢的小儿子双双背叛了他。

李斯的突然变节

赵高在说服完胡亥之后,就不得不面对他今晚的最后一个难题,一个他不得不见,一座他不得不逾越的大山。这个人就是当时秦帝国的左丞相,秦始皇生前最亲密的战友—李斯。

四十年前,李斯以一介布衣孤身从楚国上蔡来到秦都咸阳,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当门客,因其年轻时师从一代宗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不久后便被吕不韦举荐入宫,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宦海沉浮。在这三十多年里,李斯先后在秦国担任客卿,廷尉,为秦始皇出谋划策、钻研律法、扫平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又开始全面参与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工程、法律、文化建设,从而造就了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修直道、建秦始皇陵等伟大成就。直至在和氏璧上镌刻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并将其定位传国玉玺之后,李斯终于在晚年官拜左丞相,成为秦帝国的二号实权人物。

赵高要想说服这样一个功勋卓著,且和秦始皇一起并肩战斗30多年的战友,难度不可谓不大。

但是,此时的赵高已经无路可走,一旦天亮,李斯发现秦始皇已经驾崩,赵高将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是人都有弱点,赵高已经找到了李斯害怕的东西。

于是,没有退路的赵高,一手拿着秦始皇的遗诏,一手拉着胡亥找到了李斯。

一见到李斯,赵高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焚毁始皇帝遗诏,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对于赵高的大逆不道之言,李斯并未下令将赵高处以极刑,而是要赵高给一个说服他的理由。且不管赵高后面说了什么话,从李斯找赵高要理由的那一刻,李斯和秦始皇长达30余年的战友情分也就从此划上了句号。

一开始,赵高想以扶苏继位后,蒙恬将凭借着和扶苏的关系,取代李斯成为新的左丞相为理由,说服李斯舍弃扶苏,扶持胡亥。

没想到李斯对此轻蔑一笑,在李斯看来,蒙恬不过是一毛头小子,根本对他构不成威胁。

但赵高也并未仅仅想通过这个理由来说服李斯。

接下来,赵高的话才是重点:“公子扶苏素爱结交儒生,颂法孔子,信奉礼教,不乐法治,今君侯春秋已高,百年将近,人在则政举,人亡则政怠。”

赵高此话一出,才算真正戳中李斯的软肋。李斯苦心孤诣治国30余年,励精图治,推行法制,秦帝国的大政方针皆出自于李斯之手,与其说李斯这三十余年忠于秦始皇,倒不如说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治国理念。

而这个治国理念便是法家思想治国。

作为自己的老战友,秦始皇一直是李斯法家治国理念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他们能一起并肩战斗,共同实现治理天下的政治报负。

然而,公子扶苏虽然继承了秦始皇的血脉,但是却并未继承他的法学理念,而是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治国理念情有独钟,并且已经在过往的日子里显露出来。一旦公子扶苏继位之后,李斯捍卫了一生的事业,就将面临被全部推倒的风险,这对已近古稀之年的李斯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而反观站在李斯面前的赵高和胡亥,赵高是一位精通法律的法家巨子,而胡亥作为赵高的学生,自然走的是法学之路。从百家争鸣的角度上来看,李斯似乎就是应该摒弃扶苏,和赵高,胡亥站在一条战线上,继续将自己的法学治国理念贯彻到底。

最终,李斯决定背叛自己的战友秦始皇,忠于自己一生捍卫的事业,杀扶苏,立胡亥。

在李斯、赵高、胡亥三人的共同谋划下,三人假借秦始皇之名赐死扶苏。

三人回到咸阳之后,公布秦始皇死讯,胡亥继任位二世皇帝,而后下令杀上卿蒙毅,大将蒙恬。

自此,大秦帝国开始走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0 阅读:17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