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是美军开展反攻的一个重要支点,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里。以美军23团为主的“联合和国军”6000余人被志愿军包围后,美军开展了疯狂的增援行动。从原州方向增援的英27旅4个营在途中被志愿军阻击,寸步难行,美军又派出骑兵第1师第5团从郦州方向增援。美骑5团的增援行动,是砥平里之战中非常精彩的一场战斗,不亚于许多好莱坞大片。
要介绍这场战斗之前需要先介绍两个人——美骑兵第5团团长克伦贝兹及其下属第3营营长特雷西。
团长克伦贝兹是比利时人,192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二战爆发时,他主要担任国内的培训任务,并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只获得了上校军衔,战后又被降回中校。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才重新升为中校。士兵们对他的评价是,刻苦认真,但呆板固执,与部下比较疏离,许多人都反感他。
3营长特雷西193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虽然他成绩很烂,但在二战中证明了自己。30岁时,就晋升上校军衔,可谓年轻有为。他战后也恢复了中校军衔。特雷西一大特点就是非常爱护自己的部下,对每个士兵的情况都有一定了解,因此也很受尊敬。
营长特雷西
这两人来朝鲜之前就结下了梁子。二战结束时,美国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将一部分战时晋升的军衔降回来。特雷西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克伦贝兹认为自己被降级与他有关。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一把年纪的克伦贝兹很难再得到晋升的机会。
冤家路窄,两人到朝鲜后恰好又编到一个部队。在仁川登陆之前,该团奉命坚守一个高地,经过反复争夺,美军伤亡比较大,最后仅剩1个加强连,团长克伦贝兹仍下令投入战斗。该连夺回阵地后没多久就被打了下了,团长仍下令继续抢夺。这时候士兵拒绝再进攻,特雷西也借此表示反对。最后,团长当着其它营长的面,骂他“懦夫”。经常看美国电影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极具侮辱意味的词语,尤其对于军人来说。
李奇微上任以后,对美军进行了人事调整,他倾向于任用更加年轻的军官。已经50岁克伦贝兹是当时美军中年纪最大的团长,无疑面临着极高的被撤换的风险,他的潜在接班者恰好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3营长特雷西。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克伦贝兹自然是想混个准将,当了将军再退役。但是,想升准将,他先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并抓住每一次表现的机会。
老团长克伦贝兹(左)
疯狂的决定表现的机会终于来了。志愿军合围砥平,美23团团长费雷曼不断求援。
2月14日下午15时左右,美第9军军长摩尔通知克伦贝兹准备增援砥平里,他们的任务是疏通郦州到砥平里的交通线,让车队把物资运送上去并把伤员救下来。克伦贝兹组织了一个特遣队,包括3个步兵营,1个医疗连、1个工兵连、2个野战炮营、2个中型坦克排,1个中型坦克连。出发前,克伦贝兹还坐着师长的飞机先去观察了一次地形。师长问他何时能到,他坚定地回答:“15日晚。”
14日17时左右,特遣队出发。由于修复途中一座断桥,耽误了一些时间,特遣队再次开动已是15日凌晨。但他们没走多远就遭到阻击,志愿军39军116师348团,急行军刚刚赶到公路右侧的高地,工事还来不及开挖,就遇到了敌人。战士们顶着美军的飞机和大炮,连续击退其4次进攻。埋伏在公路左侧高地的378团也击退了美军1个营的数次冲锋。
美军中型坦克趴在外面基本等于送
克伦贝兹眼看无法通过,侦查飞机告诉他们阻击点以北还有更多的中国军队,这种情况下,他肯定无法按时到达砥平里。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新组织一支坦克特遣队,利用部队23辆坦克,让一1个步兵连骑在坦克上,再配4个工兵必要时排雷,另以一辆卡车跟在最后收容伤员。这一任务落到了3营L连身上,但立即遭到了营长特雷西和连长巴雷特的反对,这样做,骑在坦克上的步兵都成了活靶子,无异于去送死。
然而军令难违,坦克连的上尉跟他们协商,一旦遇到攻击,步兵下坦克隐蔽,等坦克发出信号后再立即上去。3营长特雷西眼看无法阻止,只能要求每个班留下一个骨干,以防部队被歼灭后可以快速重建,同时要求L连的战士给家人留下信件和纪念品。团长本来命令他跟剩下的部队留在后方,但他执意要跟坦克队出发,并且拒绝坐到坦克内部。坦克对出发前,美军飞机对沿途志愿军阵地又进行了一轮轰炸,大约15时45分,160余人骑在坦克上,浩浩荡荡地驶向砥平里。
达到曲水里村以南时,又遇到阻击,步兵们纷纷跳下坦克躲避,坦克还击了几分钟后突然启动,并没有发出信号,有30多人追不上坦克,被甩在原地。坦克队冲过曲水里村后,又一次遇到了阻击。这次拦截他们的是志愿军377团,虽然这个团在前一晚进攻砥平里时减员较大,但士气仍很高。他们利用炸药包和爆破筒不断攻击坦克队,有的战士直接往坦克附近冲。但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队似乎没受到太大威胁。激战中,团长再次下令坦克往前冲,这一次仍然没有通知步兵,大约有70多人被甩在了原地。
坦克队在开近砥平里时要经过一个谷地,这里地势非常险要,公路两旁是陡立的岩壁。驻守在这里的是进攻砥平里的343团,该团此前收到师部消息,公路有友军阻击敌人增援,因此没有部署对南方公路的防御。美军坦克队开到时,团长王扶之才匆忙命令1营投入战斗。接连放跑几辆坦克后,一门刚缴获的美制90火箭筒击中美军坦克,引爆了坦克内的弹药,该坦克乘员全部死亡,包括坦克D连连长。
增援道路
这一次骑在坦克身上的步兵伤亡很大,坦克队后面收容伤员的卡车也被击毁。先头通过谷地的美军坦克不断对志愿军阵地炮击,才掩护后面的坦克通过。大约在下午17时,坦克队终于完全进入砥平里,跟着坦克队进入砥平里的步兵只剩22人,其中12人受伤,被甩在路上的士兵只有少数回到了美军营地。
L连连长要求当晚返回郦州,救出被甩在路上的步兵和伤员,但遭到了团长的拒绝,理由是路上敌人太多,夜间坦克没有掩护不安全。这次行动牺牲了大量士兵,但几乎没有完成任何任务:他们并没有给砥平里带来任何补给物资,运输线也未打通,自己携带的炮弹也用得差不多了。唯一的作用就是鼓舞了砥平里守军的士气。
团长让步兵骑在坦克上的行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士兵纷纷表示这是一个愚蠢的战术,认为他为了完成个人目的,不惜牺牲大量士兵的行为违反了军法。但是团长克伦贝兹在交给上级的报告中表示只有10人死亡。最终李奇微认可了他的行为:“他毕竟冲进了砥平里,我当时已告诉整个第8集团军如果谁能能够顶住中国的进攻,我会用整个集团军去救他,而克伦贝兹做到了。”
因此,克伦贝兹获得了一枚十字勋章,并被授予准将,于1956年退役,实现了他的将军梦。而他潜在的竞争对手,特雷西在进入砥平里的最后一次战斗中,被甩在路边,最终被志愿军俘虏。据后来释放回去的俘虏回忆,在俘虏营中,他经常把自己不多的食物分给其他人,最终他因为营养不良患病死亡。
克伦贝兹领到了勋章
小结这次战斗可以看出,志愿军与美军战斗力的差别主要还是表现在装备上。志愿军凭借地形可以轻松抵挡住美军一个团级战斗队的进攻。但敌人以装甲部队强行闯关时,由于志愿军缺乏有效武器,只能望洋兴叹。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在长津湖战役以及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都出现过志愿军包围美军主力,但美军却能凭借装备优势逃脱的情况。
团长近乎疯狂的增援,牺牲了士兵,却成就了自己。西方世界的价值观里,活下来的人才能成为英雄,那些死去的人没有人为他们争取荣誉,往往会被遗忘。从这次战斗中可以看出,一个“好莱坞”式英雄的诞生,背后意味着许多无名战士的牺牲。这也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跟中国“集体英雄主义”的差别,个人英雄主义常常以自己的意志出发,包含着个人目的,他们的成功往往是靠集体的牺牲完成的。于是克伦贝兹这样的人成为了英雄,而特雷西这样的人却被人遗忘。而集体英雄主义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与集体的目标高度一致。所以,在中国只有黄继光这样的人物才能称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