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流感会引发心肌炎?这件事千万别做!

德济脑科 2024-03-06 14:44:57

许多人对流感不以为意,甚至在患病的情况下仍熬夜或进行体育锻炼,殊不知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心肌炎,甚至导致猝死!

1

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生炎症性损伤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通常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因素引起,但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其中,病毒感染是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病毒性心肌炎约占总体心肌炎的60%-70%,而流感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萨奇B病毒(属于肠道病毒)最为常见,约占30%-50%。

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40岁以下的成年人居多,其中35%的患者年龄都在10-30岁之间,且男性多于女性。

暴发性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最为严重和特殊的类型,其病情发展迅猛,患者常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经药物和机械支持治疗后,其病死率仍可高达40%-80%。

2

甲、乙流感病毒为什么会引起心肌炎?

虽然甲、乙流感病毒主要攻击的是呼吸道,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侵犯心脏,从而引起心肌炎。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流感患者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或抗病毒治疗打败流感病毒。然而,如果感染流感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患者在感染期间没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又或者进行了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降低机体免疫力的行为,病毒便有可能侵袭心肌。

一旦病毒侵入心肌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围攻,试图清除病毒。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可能会误伤正常的心肌细胞,使得心脏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病毒性心肌炎。

3

感染流感后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心肌炎?

与流感相关的病毒性心肌炎往往发生在流感病毒感染后的4-7天,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轻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则可能在早期就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气短,但这一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流感的症状,因此常被忽视。一些患者表现为流感症状缓解后再次加重,出现头晕、全身乏力、心悸、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一些心肌炎患者症状还可能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因此,流感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切莫大意,尤其在流感症状缓解后再次加重时,应高度警惕心肌炎的可能,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以确定是否患上了心肌炎。

4

流感后注意这些事

避免剧烈运动

为了降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风险,流感患者在感染后的2-4周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可在3-4周后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逐渐恢复运动。

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一些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确诊流感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加强个人防范

康复后外出时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与流感病毒患者接触,少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以防再次感染。

0 阅读:310

德济脑科

简介:上海德济医院为联想控股集团所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