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兴于用人,任人唯贤方能善治天下。
周武王因为有了忠心耿耿、运筹帷幄的周公方能平定叛乱,一统十国,武王伐纣从此美名扬;齐桓公因为有了大刀改革、创新治国的管仲才能称霸春秋大业。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美谈,正是发生在科举制度之下的一段“一门六进士”千古佳话。
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全中进士,朝野为之哗然。
历朝历代每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也往往为其能拥有文能治天下,武能舍其颅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而深感幸运。
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来获取治国人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贤任能,再到西汉时期的察举制的出现,无不体现中央集权下的皇帝对人才的渴望。
但是这些制度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还容易滋生朝内的腐败。
更不能满足一个国家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完美发掘,对于国家来说既是人才的浪费,更是一种无形之中的损失。
直到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朝廷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在整个国家选拔出学富五车、见多识广的能人志士。
也正是科举制在偌大的国家中,在选拔人才方面能达到相对公平的效果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时至今日,一直延用到科技发达的今天,只是顺应潮流的与时俱进的改变了考试的内容罢了。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在文学书法方面,颇有建树名流千古,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南丰先生”-曾巩。
谈到关于曾巩家族“一门六进士”的美谈,就不得不带大家了解曾巩的生平事迹。
出生在江南水乡、山水如画的江西的曾巩,家族背景也相当显赫,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时期的朝廷大臣,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的他,自然享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先天优势。
天资聪颖的他,再加上优越的家庭环境,曾巩从小便饱读诗书。
尤其在文学方面天赋过人,常常过目不忘,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据史料记载,年仅十二岁的他便可以随口吟诗作对,小小年纪便写下《六论》名篇。
随着年岁增长,等到曾巩渐渐长大成人之时,一辈子通过读书从政的父亲,便开始着手计划起曾巩的仕途。
要想实现功名利禄,延续家族荣耀,光宗耀祖,没有比科举考试这一途径更好的道路了。
再加上从小到大,被视为神通的曾巩,早已凭借着天赋过人的文学造诣早已远近闻名,十里八乡家喻户晓了。
于是才华横溢又踌躇满志的他,果断选择了踏上科举考试的道路。
于是,从最开始的院试、乡试,再到省试,曾巩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最后的佼佼者。自信与荣耀写满了他稚嫩而朝气蓬勃的面庞。
于是满怀信心、壮志雄心的他面临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决定命运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殿试。
这年,他年仅十八。这次同他一起参加殿试的还有他的哥哥,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场考试对于曾巩来说有如探囊取物,蟾宫折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一场众望所归的考试后,他意外地名落孙山,与之相比考前的热闹喧哗、信心十足,落榜之后的他失落万千,心灰意冷。
面对着对比鲜明的旁人嘴脸,曾巩深刻感受着这无比巨大的情感落差。
好在心态良好敢于面对失败的他,经过几天消沉,最终还是振作起来了,毕竟谁还能没有个失败的经历。
或许是因为考前的骄傲自满。造成了大意失荆州的结果,这时的曾巩痛定思痛,开始总结此次失败的原因。
聪明的他,很快就注意到,此时的科举考试盛行骈文,只注重呆板的格式以及敷于外表的华丽词藻,只是讲究套路与格式。
却对文章内容大概了了,这样的审判标准对于才华横溢、饱读诗书但却文风朴实的他是莫大的不公。
但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他,宁愿选择坚持自己针砭时弊的观点论策的行文风格,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写一些流于表面的样板“文学”。
他寄希望于负责科举考试的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认知,期望能有这样一位读懂自己的伯乐。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曾巩认识到一位在当时早已名满天下,也是自己一直崇拜已久的大学士欧阳修。
为了向欧阳修请教学问,同时也为能结识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激动的他夜不能寐。
但是,彼时已经官至管阁校勘的欧阳修,如何才能接触到啊,绞尽脑汁的曾巩,想到一个舍远求近的绝妙办法,那就是给欧阳修写信。
时不可待,说干就干。于是曾巩鼓足勇气给欧阳修,写了一封名为《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的信件。
信中曾巩表达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同时也他通过表达自己对欧阳修的崇拜与久仰,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能拜师于其门下,受其点拨与指教。
爱才好士的欧阳修在看到曾巩的来文后,特别欣赏其身上的文韬武略,欣然接受了曾巩的请求,收其为徒。
于是在欧阳修的亲自言传身教之下,曾巩在文学上的进步更加明显。
但是,即便如此,在得到欧阳修亲自指教,曾巩依然在第二次殿试中败下阵来。
身为老师的欧阳修最懂自己的学生,问题都出在当时科举考试陈旧而死板的审判标准下。
是金子总会发光。败不馁的曾巩从不信邪,怀才不遇的他从来没放弃考试的机会。
在经过屡次失败后,三十八岁的他再一次站到了考场之上,这次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
在曾巩的带领下,一家六口齐上阵。此次考试,幸运女神仿佛降临在这位年近不惑之年的男人身上。
他的老师也是一向坚持科举改革,讲究重视思想能力而非死板格式的欧阳修被任命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天时地利人和的他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考取了进士,令人吃惊的是,一同折桂的还有他的五个家人,朝野为之哗然。
一场考试造就“一家六进士”,这段佳话从此流传开来,成为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