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椿树山顶的一个凹陷区域,一具女性尸体最初被浅浅的土层覆盖。连续的秋雨侵蚀了部分泥土,导致尸体的右脚暴露,最终被途经的村民察觉。当表层泥土被清除后,尸体呈现仰卧姿势,衣物完好,头部被一件衬衫覆盖,下方垫着一张报纸。法医检查发现头部有五处直达颅骨的钝器伤,确认案件为他杀,且受害者可能是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遭到熟人袭击。根据尸体腐烂状况推测,死亡时间大约在25至30天前,即九月中旬左右。
通过对遗体的检查,发现死者双手和双脚都长着厚实的茧子,这表明她生前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极有可能来自农村地区。此外,根据口腔内第三磨牙的磨损情况分析,死者的年龄范围大约在20至25岁之间。
在女性死者裤子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完整的“丰县顺河影剧院门票”,票面上没有标注具体时间。根据这一线索,可以推测死者极有可能是丰县本地居民,或者曾在丰县长期生活过。
自10月11日起至11月10日,该小组的侦查人员迅速行动,先后前往山东、陕西和河南三省,跨越六个县展开调查。经过详细核查,发现丰县排查出的三名失踪女性及与于某某有牵连的两名外地女性均安然无恙,确认她们与此案无关。
尽管面临困难,侦查团队并未放弃,他们在顺河乡设立临时指挥部,展示受害者的随身物品,并公布案件细节,以此激励当地居民积极提供相关线索。
11月12日清晨,顺河供销社的女员工王某甲和她的妹妹王某乙前往侦查小组的临时住所,目的是确认一些死者的衣物。经过仔细查看,她们认出这些衣物属于她们的亲戚张桂香,特别是那条黑红花布短裤,王某甲亲手为张桂香缝制。为了进一步确认,王某甲回家取来了剩余的同款布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完全匹配。
侦查员在兴奋之余,忍不住提出了一个从案件开始就困扰他们的问题:“你声称死者是你亲妹妹,但为什么你姓王,而她姓张?”
警官,我得跟您说说我妹妹的事,她命挺苦的。她本名王秀英,1959年10月生人,今年24岁。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她是最小的。那时候家里人多,我爹做主,在她小时候就把她送给常店乡常店西村的张德山家抚养,后来就改名叫张桂香了。
王某甲接着提到,张桂香在初中毕业后,通过同学常某某牵线,与常店乡万庄村的孙厚生订了婚。两人于1983年5月9日结婚,但婚后不到四个月,也就是9月18日,孙家声称张桂香离家出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仔细检查,办案人员在衬衫上发现了明显的拆线痕迹,这一发现与案情高度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死者极有可能是张桂香,也就是曾用名王秀英的那个人。
我们需要探讨几个关键问题:张桂香离开家的原因是什么?她为何选择前往灵宝县?以及,她是否有同行者?
张桂香的父亲王某沛向警方提供了一条线索:9月16日,桂香跟着孙厚生回老家探亲,之后就没了消息。然而,9月28日,他突然收到一封从徐州寄来的信。信里桂香提到,她对孙厚生不满意,觉得没法继续过下去了,已经和一位姓李的初中同学在9月18日去了丰县和徐州,玩了几天后,决定一起去东北生活。她认为东北的女性地位比这边高,所以选择了那里。
王某沛得知姑娘与人私奔后,顿时慌了神,这种丢脸的事要是传出去,他还怎么见人?没过几天,孙厚生带着亲家母上门兴师问罪,大声质问张桂香的下落。王某沛怕事情闹大丢面子,只能低声下气地安抚。好在孙厚生也在一旁劝他母亲,说什么家丑不可外扬,总算把这事压了下来。王某沛为了保住颜面,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无所知,自然不敢声张。后来,侦查员征得王某沛的同意,从张桂香娘家拿到了她的笔迹,并带走了那封私奔信,准备进行比对。
这封由“桂香”写的私奔信大约有1200字,主要解释了她离开的原因。桂香对孙厚生的身体状况感到不满,尤其是他的腰腿疼痛和严重的近视问题。9月17日,她去常店拜访养父时,在谷园乡偶然遇到了学生时代对她有些好感的同学李某某。李某某向她描述了东北地区女性的高地位和舒适生活,这让桂香心动,最终决定跟随李某某前往东北。信中,桂香还详细说明了离开后如何处理婚姻财产,以及如果孙厚生到常店找她时的应对策略。
通过笔迹分析,这封私奔信并非出自张桂香之手。进一步调查显示,信中提到的李某某确有其人,但他与张桂香并无同学关系,而是孙厚生的同窗。警方采集了李某某的笔迹进行对比,结果证实这封信也不是他所写。按理说,如果张桂香真要和李某某私奔,信应该由其中一人亲自执笔。两人都是初中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不太可能将如此重要的信件交给他人代笔。
这封被传为私奔信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只有孙厚生和张桂香两人知晓,这表明信件要么是孙厚生亲笔所写,要么是他指示他人代笔。因此,这封信很可能是伪造的。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了解到,村民们对张桂香的评价普遍很高,大家都认为她为人诚实可靠,品行端正,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相比之下,孙厚生的口碑却不尽如人意。有村民提到,他的私生活不够检点,曾与一位来自山东、在当地学习刺绣的孙姓女子有过亲密接触,两人关系暧昧,往来频繁。
经过在丰县的详细调查,侦查员发现,9月18日那天,孙厚生确实和张桂香以及一名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子一同出现在丰县汽车站候车。随后的两天,即9月19日和20日,三人的行踪成谜。但在接受询问时,孙厚生却坚称自己不清楚张桂香的下落,并声称那两天他一直待在家里。这种说法与调查结果明显不符,显示出孙厚生很可能在隐瞒真相。
调查人员还注意到,孙厚生在妻子张桂香失踪后,并没有表现出急切寻找的态度。相反,他频繁找人帮忙,并且三次前往法院,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除与张桂香的婚姻关系。
经过笔迹鉴定,那封私奔信并非出自孙厚生之手。不过,调查人员认为写信者必定与孙厚生关系匪浅。基于这一判断,他们决定直接与孙厚生进行接触。
1983年11月30日晚上,调查组对孙厚生进行了审讯。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通过高超的审问手段,成功突破了孙厚生的心理防线。此时的孙厚生已经极度紧张,最终在压力下坦白了他与表弟周长魁共同杀害张桂香的详细经过。
1983年5月,孙厚生想娶绣花姑娘孙某某,但孙某某没答应。他多次向张桂香提出离婚,张桂香都不同意,说自己没做错什么,还表示如果孙厚生坚持离婚,就让大家都来评评理。
考虑到张桂香在村里备受好评,而自己却声名狼藉,孙厚生明白这场“评理”会有什么结果,心里一阵发凉。这种不安让他萌生了除掉张桂香的想法。
在六月和七月期间,孙厚生与其表弟周长魁联手,共策划了四次针对张桂香的谋杀行动,但每次均因意外情况未能成功。到了九月初,两人再次合谋,这次他们计划以带张桂香去看病和到南京游玩为借口,将其诱骗至灵宝的山区,实施杀害。
9月中旬,孙厚生告诉张桂香:“长魁之前在灵宝待过,说那里有个医生特别擅长治腰腿疼和妇科病,咱们跟他去一趟,回来顺便在南京玩几天。不过这事不太方便公开,先别跟别人提。”张桂香信了,点头答应。孙厚生看她中计,心里暗喜,安排她从常店出发,自己和周长魁分别从家里走,约定9月18日在丰县汽车站碰头。
9月18日,孙厚生把提前准备的呋喃丹农药装进军用水壶,随后与周长魁前往丰县汽车站与张桂香碰头。三人一同乘车,途经砀山、郑州和三门峡,并在这些地方稍作停留游玩。最终,他们于9月20日中午到达灵宝县。在灵宝火车站用餐后,三人步行前往椿树山。
在攀登过程中,孙厚生趁休息时将含有“呋喃丹”的水递给张桂香。张桂香饮用后,在接近山顶时陷入昏迷。随后,孙厚生与周长魁用石块将其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抛入一处自然凹陷处,匆忙用泥土掩盖后迅速离开。事后,他们倒掉了水壶中的有毒液体,并于当天下午返回徐州,秘密潜入丰县藏匿。
9月26日,孙厚生为了不让人察觉,编了一封假信,假装是张桂香写给她姐姐王某甲的,内容是关于私奔的事。之后,周长魁负责把这封信抄了一遍,并于9月27日通过徐州市庆云桥邮电所寄了出去。事情办完后,周长魁立刻动身,跑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五大连池市的龙镇乡躲了起来。
经过调查,灵宝椿树山发现的女性无名尸案件终于水落石出。孙厚厚和周长魁因涉嫌谋杀被法院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