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此,无人可忽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就是顺风顺水,丰收丰衣足食。在古代,谷物的丰歉与天气息息相关,稍有不慎便可能一无所获。
然而,那些固执己见的古人并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因此,他们会在丰收时储存大量粮食,以备饥荒之时分发粮食,或降低粮价,以确保大多数人在饥荒时能够温饱。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段。
然而,范仲淹却不墨守成规,他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提高粮价,而灾民们却因此欢呼雀跃。
北宋时代是中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从公元960年到1107年间,共发生了800多次天灾,平均每年有8次。1049年,即北宋天佑元年,当时61岁的范仲淹被调往杭州担任知府。但范仲淹刚刚到任,江浙便发生了天灾,灾情十分惨烈。
范仲淹看到这一局面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决定开仓放粮,向受灾民众提供食物。然而,范仲淹很快发现,不论他如何施舍,灾民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就在范仲淹为食物供应而担忧的时候,一件更让他头疼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食物供应紧张,民众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获取粮食。此时,粮食的价格比黄金还贵。于是,一些奸商趁机敲诈勒索,因为灾荒对于贫农来说只是一场“灾难”,而对那些不缺粮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发财的良机。
于是,杭州的粮商们将粮食价格从100两银子涨到120两银子。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农民们更加难以承受,但他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购买。
范仲淹听闻后思考片刻,然后拍着大腿说:“太好了!”随从们一脸茫然,心想主人是否发疯了,粮食涨价了好几倍,他居然还心情愉快?然而,接下来发生了更令人震惊的一幕。
他不仅没有阻止粮价上涨,反而将价格推高到180两银子。这个数字含有一个"6",让随从们大吃一惊,他们认为范仲淹一向以忠心耿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难道这位主人年纪大了,已经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所以才变得迟钝了吗?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仆人们的眼光显然太狭隘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涨价,仅仅是个开始。范仲淹调整好粮价后,便前往一座寺庙。
为什么他要去寺庙呢?他是否已经绝望了?
范仲淹来到少林寺,对少林寺说,如今正是大饥荒的时候,百姓无所事事,不妨借着这个机会,兴修几座少林寺,以节省少林寺的开支。方丈听到范仲淹所言,觉得范先生果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连土豪都不会欺压。然后,方丈就回去安排了。
粮价上涨,民众有了工作。范仲淹是否应该休息一下呢?
江浙一带的人民最喜欢赛龙舟。比赛时充满了热火朝天的气氛。然而,在饥荒时期,大家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举办比赛了。
范仲淹听闻后心想这可不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必须保持愉快。于是,他开始组织龙舟大赛。
当其他地方陷入饥荒时,人们愁眉不展,但恰逢杭州遭受饥荒时,范仲淹却带领百姓欢快地划起了龙舟。
这三件事情震惊了整个国家,每天都有许多人上书弹劾范仲淹。然而,范仲淹只是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着急。”果然,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
当听到杭州的粮食价格是别处的数倍,并且经过国家认可后,各地的粮食商人都涌向杭州。范仲淹既已将台子铺好,便要将这场大戏演下去。
他下令开仓,这次换成了粮商们目瞪口呆,他们辛辛苦苦从自己家运到目的地的粮食,突然间无法销售。
此外,粮食的保质期也有限,如果坏了或变质了,以后还能卖出去吗?
于是,这些“粮商”只好变身为“慈善家”,将粮价从180两降到120两,让那些买不起粮食的百姓有了东西吃。
此外,由于修建庙宇和进行大规模建设,百姓们还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是所谓的“以工代赈”。范仲淹将其解释为“饥荒之年,每天能收到五斗粮食,召集百姓一起工作,以此来帮助他们。”政府给予了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力更生,赚取生活所需,这样他们就不会挨饿。
再加上龙舟大赛的成功,杭州再也没有遭受之前的饥荒,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一个富有的人能养活十个人,这让附近的商贩都赚了不少钱。
多亏了范仲淹的帮助,杭州平安度过了这场灾荒。民间对范仲淹的做法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这三项令人震惊的政策后来被称为“范仲淹的三策”。
范仲淹不仅胸怀天下,智谋过人,善于思考,灵活应对,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他冒着被弹劾的危险,为百姓谋福利。
他很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他很清楚,光靠耕种是不行的。所以,他才换了一种方式,那就是让子民们自己去做,自己去做。这些政策至今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