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谋反:一个叛逆青年的自我作死,一个可悲之人的自我毁灭

拐蚂拐 2021-09-08 02:42:09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李世民喜得嫡长子。因这娃儿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为“李承乾”,字“高明”。

这名起得好,字也取得妙,似乎冥冥之中就已意味着他无限光明的前程:一个“高明”的人,当然是一块“承继乾坤”的上好料子。

仍在襁褓之中,被封为“恒山王”;6岁时,徙封“中山王”;8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2岁时,开始接触具体的军国政务;14岁起,已背负起“老头出去浪,我留京监国”的重任。

这么一个乖巧孩子、未来的大唐接班人,为何又会走上谋反篡位的死路?

李世民对他不好么?

史书上的李承乾,是一个“性聪明、特敏慧、丰姿俊嶷、仁孝纯深”的人,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是极为宠爱的。自李承乾幼时起,李世民对于他的爱可谓是“泛滥”。

李承乾3岁多的时候,李世民就为他精心挑选家教老师,让“研精丘素、怡神典籍”的长孙家庆(李承乾的表哥,当时26岁)教他读书。

李承乾5岁多的时候,李世民令“秦王府十八学士”中的陆德明、孔颖达二人负责教导李承乾学习儒学经典。

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李承乾在十来岁之前一直都是个好孩子。

他是尊师重道的。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腿脚有恙,只能乘着轿子进宫,李承乾以太子之尊,亲自把李纲接引上殿,极为礼敬。在李纲病逝之后,李承乾还亲自为他立碑。

他是孝顺仁厚的。长孙皇后病重的时候,李承乾曾请求大赦天下,要为母亲祈福。36岁的长孙皇后病逝之后,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他是富有才华的。李世民曾考验他的治国策略,李承乾表现优异,李世民看过之后非常高兴,拿着李承乾写的策略向侍臣们炫耀:“看到没?深得治国之要,我儿子就是这么出息!”李承乾监国时,李世民也曾评价他:“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对于这个合格的后继之人,李世民给予的父爱没有保留。

在李承乾几次生病的时候,李世民请来道士秦英、天竺高僧波颇等人为他祈福,更特地修建了西华观、普光寺等,又下令减免囚犯罪行。李承乾加元服、娶太子妃苏氏、喜获嫡长子李象......每逢大事,李世民都为其大赦囚徒、天下大酺。

为了提高太子威望、巩固东宫势力,李世民还曾下诏,让东宫设置崇文馆。同时,李世民亲自挑选众多大臣出任东宫辅臣。房玄龄、魏征、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李百药、孔颖达、岑文本、马周等人,都是李世民为李承乾安排的贤德之才。

到了后来,李世民更是下令,让三品以上的嫡子尽皆入仕东宫。

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护与栽培,李世民是做得很到位的。即便是李承乾开始作死之后,李世民也没有废黜太子的念头。为了给朝臣们喂下定心丸,李世民还将魏征册封为太子太师,也明确说过:“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至于对其他皇子的宠爱,李世民也很注意分寸,不会让其他皇子凌驾于太子之上。比如魏王李泰因《括地志》的完稿大受恩宠,所获赏赐极多,李世民为了彰显李承乾的太子身份,下诏取消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等于说:“给李泰的赏赐再多也是有限的,但为父的家底你随便用,没有限制。”

哪怕李承乾谋反之事证据确凿,按律当诛,李世民也始终不舍得将他打杀,只是贬为庶人。

本该是父慈子孝,天下也早晚会是他的,李承乾为何又会对李世民起了杀心呢?

逐渐扭曲的叛逆青年

李承乾的叛逆,大抵是从长孙皇后病逝之后不久就开始了。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每个当爹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

可李世民是什么人啊?上马“天策上将”,下马“天可汗”,罕见的帝王之才。如此优秀的一个父亲,他的段位实在太高。对于李承乾的辅臣来说,这爷俩站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虎父犬子”,尽管李承乾已经做的足够好。

慈母早逝,李承乾过早地失去了长孙皇后温柔的庇护。他的一言一行,也总会因为“太子”二字而被无限放大。

他每天要面对的,还是魏征、张玄素、孔颖达这种连皇帝老儿都敢当面怼的狠人。即便是李世民,也经常被魏征呛得上气不接下气,更何况是李承乾?再者说,并非每个人都是李世民,都有那么一副宽广的容人纳谏胸襟。

李承乾是“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出生以来就一直很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教育”,诸多的理论与教诲在他身上缺乏“实践与体会”。他不像李世民那样经历了战乱的洗礼、见识过民间疾苦,许多道理他都很难明白。

李承乾喜欢音乐,盖了一座乐坊,于志宁就上疏批他:“华丽不?隋朝就是灭亡于奢华之中,你想学他们么?”李承乾与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他自甘堕落,甚至将他与秦二世胡亥做起比较。

李承乾的乳母曾经和孔颖达说过:“太子长大了,你不要总是当着他面痛批一顿。”孔颖达没有听劝,还答道:“我这么做,死无所恨。”

重压之下无法宣泄,又失去了可以聆听心声的慈母,再加上足疾的原因,正处于叛逆期的李承乾终于扭曲了。

“一点点过错你们就喷,那我干脆破罐子破摔给你们看。”

于是,史书上便有了“承乾不能纳”的记载。你们不是喜欢说么?老子我不听了!

李承乾做的事,开始越来越扯淡。他对一个太常寺的乐童极为宠幸,称为“称心”,与之同吃同住。李世民哪里能忍,下令将称心等人诛了。李承乾大为悲痛,私自于东宫内修建小屋、塑造雕像,早晚祭奠以思念称心,又认为这事是被李泰所告发,对李泰极为怨恨。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李承乾就称病不上朝,长达几个月的也有。态度很鲜明,就是一句话:“别惹我,不然老子不干了。”

李承乾的脑回路,不知从何时起就变得不灵光了,他还曾说:“如果有一天继位当了皇帝,要去投奔阿史那思摩,在阿史那思摩手下做一名将军。”

对于张玄素等人的教诲,李承乾不但不再听,还怒骂张玄素:“庶子患风狂耶?扑内个街,发癫啊?”更是起了杀心,令人趁着张玄素早朝的时候“以大马棰击之”。

对于亲弟弟李泰所获的荣宠,李承乾也是恨得咬牙切齿,亦尝试着谋杀李泰。

唉,这傻孩子,你爹都跟你说了,国库不设限制随便你用。干了那么多混蛋事,你爹都没动你分毫,每次生病还都给你祈福,怎就非要自己作死呢?

自毁前程,令人唏嘘

暗杀李泰失败之后,李承乾联合李元昌(李渊第七子)、杜荷(杜如晦次子)、侯君集等人图谋造反。一出手就是谁都挽回不了的局面,李承乾断送了大好前程。

李承乾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其实我们并不难理解。

一个人生活于帝国的聚光灯下,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史官所记载,他的一举一动都要伴随着誉与毁,这是一个极端压抑的环境。

他的头上,是一个千载罕见的超级帝王。他的身边,是以“千古谏臣典范”为首的一群疾言厉色的辅臣。他的身后,是对东宫之位虎视眈眈的亲弟弟。他的压力,是无比巨大的。

由于隋朝是二世而亡,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不管是李世民或是魏征等人,对于大唐王朝的命脉延续都是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化为“逆耳忠言的苦口良药”,瓶瓶罐罐都往李承乾的嘴里灌了下去。

想要完全消化这些,李承乾必须拥有强大的心脏与宽广的胸襟,也必须要有一个“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的过程。若不然,这样的强大压力只会让一个年轻人变得扭曲,变得破罐破摔。群臣的直谏,慈母的早逝,身体的缺陷,让李承乾在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除了李泰等觊觎东宫之位的少数人外,所有人都是真心实意对李承乾好。事实上,这与如今我们常听到的“都是为了你好”差不多,没有人有恶意,偏偏却把一个人心里的“恶”全部激发了出来。

所以,李承乾会怨恨张玄素、于志宁等人,会怨恨那个“分享”了父爱的亲弟弟李泰。当与他同吃同住的称心被李世民下令处死之后,他或许也会怨恨着自己的父亲。

或许是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高压,李承乾才会向往着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去给阿史那思摩当一名小将军。这样略显可笑的念头,又何尝不是他对于自己身体缺陷的一种自嘲与宣泄?

李承乾是可悲的,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孤独的。他的老师很多,但却没有人教会他:“高处不胜寒,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了繁华。”

唉,还是得感慨一下:“人生就像高压锅,压力太大,就熟了。”

1 阅读:118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