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之后,13岁时嫁给门当户对的李家二公子,26岁母仪天下,36岁崩逝,身后留下3子4女,也留下了“一代贤后”的千古美誉。这个女人便是长孙皇后,李世民的“贤内助”。
初嫁李世民之时,李家仍是隋朝的臣子,日子还算平稳。4年之后,杨广敕令李渊为太原留守,李建成一家当时居住于河东,李世民夫妇则与李渊迁居太原。此时李渊之妻窦氏已逝,17岁的长孙也便成为了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
自太原起兵之后,李世民的一路征程几乎都有长孙的身影(当然,除了征战沙场)。从文学馆的设立,到玄武门的兵变,再到贞观之治,长孙对于李世民的支持,都是无所保留的。
在前期,长孙每年还会抽空生个娃。
武德二年,生长子李承乾。
武德三年,生次子李泰。
武德四年,生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
也就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将”,功高盖世而力压东宫,兄弟相争的局面赫然转向“明面化”。于是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这段时间内,长孙再未生育,她开始忙去了。
忙什么呢?当然是帮李世民疏通后宫关系,还有李世民开设文学馆的事。
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之后,于洛阳城内得罪了李渊的宠妃,李渊的“枕边风”也便开始吹起了谗言。为了弥补李世民与后宫的嫌隙,长孙时常出入宫中走动关系,为李世民争取助力。若是没了这些动作,后宫将完全倒向李建成一方,李世民能不能撑到“玄武门之变”还未可知。
文学馆的事,当然也少不了长孙的参与。由于天下未定,李世民仍需出征,故而他不在的时候,长孙自然得帮他看着这些,替他笼络人心。况且长孙并非泛泛之辈,这可是一个著有《女则》、作有《春游曲》的才女。
玄武门之变之时,长孙积极参与,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众将士都是极为感激。
正是有此“贤内助”,李世民才会在登基13天之后,就不顾突厥犯境的巨大威胁,将长孙立为皇后。
长孙认为“女性干政,犹如牝鸡司晨”,强烈拒绝干政。贞观之后,李世民每每有朝堂之事问她,她时常闭口不答。但若是她开了口,李世民都会顺从她的意愿,因为她说的确实有道理。
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身居要职,长孙坚持不许,对李世民说道:“我为皇后,长孙一脉已尊贵至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堂之上,汉朝的外戚干政正是前车之鉴。”私底下,长孙也让哥哥长孙无忌主动辞去要职。最终,李世民顺从了她的意愿。
在房玄龄、魏征等人的人官员任免方面,长孙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李世民受了魏征的气,回到后宫仍然大骂不止,想着杀掉魏征解恨,长孙反而身着盛装向他道贺,说李世民算是捡到了宝贝,能有魏征这样的良臣。
这种时候,长孙若是唯唯诺诺顺着李世民,或许就是另一回事了。正是由于她的坚持,才让这“贤内助”的称谓名副其实。
贵为皇后,长孙的衣物饰品当然可以想要多奢华就要多奢华,但这些不是她的追求。史书记载,长孙对于衣饰物品的态度比较随便,够用即可。若是破旧衣物或是打了补丁,也不会刻意计较。
李世民是罕见的帝王之才,想要成为李世民的“贤内助”并非易事,但长孙确实是做到了,她与李世民的步调,是一直同步的。就算放到现在来说,一对夫妻能保持在一个节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李世民精简机构,长孙就跟着裁撤后宫。李世民有《帝苑》,长孙就有《女则》。这夫妇二人既是夫妻,亦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两人的感情也极为亲密。一起春游散步时发现了一淙清泉,两人立即拉来魏征写文章,又将欧阳询叫来刻碑,长孙顺便还作了一首《春游曲》。
对于长孙,李世民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没当上皇帝之前,李世民曾特意于太原修葺寺庙,并供奉了大量珠宝,为长孙祈福。
贞观十年,36岁的长孙病重不起。太子李承乾与众臣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为皇后祈福,长孙坚持拒绝。李世民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愿,没有大赦天下,却想出了别的方法来为长孙祈福:下令重修392座废弃寺庙,希望能给长孙带来健康。
长孙崩逝之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亲自抚养了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李明达。要知道,李世民这可是历史上第一个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个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只因为,李治与李明达都是长孙所生。
在长孙之前,历代皇后的谥号都只有一个字,因为要等到皇帝驾崩之后,才能将二人的谥号合在一起。(比如李渊之妻窦氏,李渊没驾崩之前为“穆皇后”,李渊驾崩之后才合为“太穆皇后”。)但是,李世民为了长孙破了这个例,长孙谥“文德”。
在那个“男尊女卑、夫不祭妻”的时代,李世民亲自为长孙撰写碑文,又修建层观以便登高眺望昭陵,将皇帝才能用的《光大舞》作为祭祀长孙时所用的庙乐,又多次为长孙写经、塑像追福。
在长孙崩逝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剩余的13年人生之旅,李世民只要了一个孩子。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又开创了“帝后同穴合葬”的先例,他与长孙永远葬在了一起。
于内,长孙为李世民打理关系、管理后宫、抚育子女。
于外,长孙名义上是不干政的,但多多少少都会帮李世民拿些主意,并起到了关键影响,还都是有利于国家的举动。
如此,该可称为“理想的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