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卫星的古代,地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史海垂钩 2022-10-15 02:36:20

地图一直以来是人类离不开的辅助工具,在今天也是如此,无论是军事、生活、科研、生产,地图都是我们必备的工具,但是今天我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卫星地图,使用起来的精度和便捷性都非常高。但是在古代是没有现代化技术的,更不可能有卫星这些高科技产品,那么他们是如何绘制自己使用的地图呢?

在古代,地图对于统治者或是其他统治机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了解自己的国土和行军打仗方面,更是必不可少。

地图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其实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被聪慧的古人给制作出来了,虽然古代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确很落后,但是古人聪明才智一点也不弱于今天,他们凭借执着的精神运用各种办法绘制了精准地图。

第一种办法自然是最为原始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大地。

因为古人也是比较重视自我实践的,比较推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这个方法用在地图的制作上也是很适合的。所以在没有优良交通工具的古代,只有用自己的双脚去实际测量,认真去实际走遍每寸土地,然后再记录标记下来。

这种实际去走去测量的办法自然是效率很低的,而且我们自然也知道误差肯定是很大的,所以这种方法绘制的地图肯定不精准,而且还肯定有错误。

不过面对这些重重困难,古人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去用自己的步伐去一点点丈量。传说我们的祖先炎帝为了绘制好地图,徒步就走了几十万里的道路,风餐露宿很久,才完成测量的工作,当然也绘制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地图。

第二种办法是开始借用一些专业工具。

到了汉代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进步,古人可以使用的工具也多了起来。这个时候地图的测绘技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测量的方式也告别了“行万里路”的艰难。

这时期一种用来测量里程的马车被制造出来,这个马车分为两层,上层和下层都设置了一个假人,当马车前进,到了一里路程的时候,马车下层的假人就会击鼓,提醒一次。当马车前进里程到了十里的时候,上层的设置的假人会响铃铛一次。这种方式就比徒步去丈量简单多了,而且也更加精确,这个方法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经济性更好。

坐在马车上面的人只需要记录击鼓的次数和铃铛响起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具体的丈量的路程里数了,计算起来也很精确。这种用马车来测量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记里鼓车”,而用来测量的马车被称为“大章车”。记里鼓车是古人用来搞路程测量最为专业的工具了,《西京杂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记里鼓车的内容,让人惊叹我们祖先的技艺和才华确实无与伦比。

第三种则是开始使用专业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地图测绘科学手段也开始越来越多。

到了西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地图方面的天才,名叫裴秀。

裴秀擅长归纳总结前人的各种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制作地图的“制图六体”方法,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没过多久,裴秀就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可以称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地图集,研究的价值非常巨大。而“制图六体”几乎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学理论了,这个方法很清晰的阐述了地图上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彼此的影响,裴秀的这些理念对于后世地图测绘的理念几乎就是开山立派的存在。

唐宋一直到明代的很多地图学家,绘制出来的地图都基本受到了裴秀的影响,作为真正的实干家,裴秀在地图学上的地位无人可比。但是也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制作条件,裴秀的地图也有一些遗憾,但是在当时绝对是精准的地图了。

裴秀在世界地图学上的地位和古希腊的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是世界地图学上的两座高峰,在今天为了纪念裴秀的贡献,专门设立了裴秀奖,每两年颁发评选一次,这是我国地图方面的最高奖项。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无数人的持续努力,甚至需要几个朝代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奋斗,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地图在今天是大家眼里面最为普通的一件办公用品或者是教学用品,但是它在我国也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最后在裴秀的手中实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文明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科技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守护!

5 阅读:2616

评论列表

用户95xxx22

用户95xxx22

8
2022-11-06 12:22

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已经用勾股定理了,《周髀算经》中提及计算日月地的直径距离,周日。各朝史书中地理志中关于距离的测量只有日影测量才是最简单的方法

用户25xxx53 回复 11-14 22:58
你字多信你的

诚诃

诚诃

5
2022-11-13 11:05

天书封神榜人书山海经鬼书生死簿,古人诚不欺我

越走越远

越走越远

4
2022-11-18 13:26

都没有跟都有其实是一个道理[吃瓜]

布玛粉丝

布玛粉丝

1
2022-11-16 14:14

古代有会轻功的,飞起来看看[呲牙笑]

用户17xxx89

用户17xxx89

2022-10-21 23:13

[点赞]

史海垂钩

史海垂钩

趣观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