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狂儒辜鸿铭,因一条辫子成为北大怪才

史海垂钩 2022-10-07 10:01:04

19世纪20年代期间,在北京六国饭店,曾有过一场轰动一时的演讲。

那一天,一票难求、全场爆满。演讲的是一位留着长辫子,说着流利英语的中国人,听众都是洋人。

只见此人深眼睛,高鼻梁,头戴瓜皮小帽,穿一件方马褂,脑袋后的一根小辫子尤其突兀。

他不仅外貌奇特,据说英文超级出众,两百年来未见有其右者。

他是一位不合时俗的怪才,也是知识界最厉害的精英。

他就是中国近代第一奇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

辜鸿铭是个混血儿,于1857年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为中国人,母亲为葡萄牙人。

辜鸿铭出生时,马来半岛是英国的殖民地,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布朗夫妇家的橡胶园当总管,深得主人信任。

由于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也非常喜爱辜鸿铭,返回英国时,想将他带到英国。

临行前,父亲专门叮嘱了辜鸿铭:“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就这样,10岁左右的辜鸿铭就随布朗夫妇到了英国,开始了多元文化的学习。

随着眼界的拓宽与进一步的深修,辜鸿铭掌握了多国语言,并且学术颇丰。

虽然在西方国家许多年,但辜鸿铭依然忘不了自己的家乡。

因此,当23岁的辜鸿铭学业已成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出生地。

回到南洋后,他在英属的一个政府机构里,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如果辜鸿铭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过着稳定的生活,也许他会度过自己惬意舒适的一生。

可是,天意弄人,他遇到了一个伯乐,让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882年,李鸿章的重要幕僚马建忠途经新加坡时,与辜鸿铭进行了深刻的会晤,两人相谈甚欢,聊了三天两夜。

多年后,当辜鸿铭在回忆往事时依旧记忆犹新:他说“正是因为马建忠 ,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要想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必须在外形上加以改变,于是,他开始蓄发留辫。

当然,留辫子也只是表面形式,唯有读书,才能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1883年,他决定辞去公职,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885年,辜鸿铭回福建老家探亲,回程的轮渡上,他听见几个德国人在聊天,便用德语和他们聊了起来。

这几位德国人大吃一惊,一个留着辫子的黄皮肤人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周围人也对辜鸿铭刮目相看。

辜鸿铭的流利外语,让一个人对他格外关注,他就是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其顶头上司为张之洞。

后来,受杨玉书大力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张之洞当时为湖广总督,经办洋务,喜欢招募精通西学的人才。

于是,辜鸿铭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辜鸿铭在张之洞手下做事时,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读书。

张之洞幕府里人才济济,辜鸿铭不懂就请教学者大家,学问也日益增长。

辜鸿铭尽管学贯中西,但脾气不是很好,对于看不惯的人或者事,他都会口诛笔伐,无论洋人还是中国人,无一例外被他挤兑。

为此,深知辜鸿铭脾性的张之洞一直没有保举他出去做官,而是将他留在自己身边近20年。

辜鸿铭初次崭露头角,是因为翻译书籍。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曾翻译过《论语》,辜鸿铭在阅读时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居然有着过多的曲解。

辜鸿铭很是愤慨,决定自己来翻译。

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英文版《论语》大功告成,该书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随之,辜鸿铭又将《大学》和《中庸》也翻译成了英文。

这一期间,辜鸿铭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

1915年4月,辜鸿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春秋大义》横空出世。

英文名《春秋大义》,而中文名则为《中国人的精神》。

他试图用这本书唤醒国人,不要盲目崇尚西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至高的经典。

“温良”,是辜鸿铭对“中国人精神”的最完美的诠释。

很快,辜鸿铭知名度越来越高,泰戈尔与他一起合影;托尔斯泰和他互通书信往来,甘地则称呼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清朝灭亡后,辜鸿铭依然效忠清室,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保皇派”。

1917年6月中旬的某一天,爆发了民国历史上最滑稽的闹剧——张勋复辟。

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反对声此起彼伏,而同样有一根辫子的辜鸿铭却激动万分,为“复辟大业”积极呐喊,摇旗助威。

辜鸿铭一心想恢复帝制。然而,当袁世凯称帝时,辜鸿铭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雅各宾主义的中国》,大骂袁世凯是无赖、贱种,不能做万民尊崇的皇帝。

因为辜鸿铭认为袁世凯手段太卑劣,当总统之后,把国家搞得一片乌烟瘴气,而且又是窃取了正统皇帝的位置,这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因此,当1916年袁世凯在举国的唾骂声中死去,辜鸿铭高兴地在家中大宴宾客,还请了一个戏班过来唱戏,以示庆贺。

在那个时代的那个民国,辜鸿铭显然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孤独着激进着,用自己独特的激情,对所有变革予以痛击,但现实总是令人无奈。

即便在北大从事教学工作时,辜鸿铭仍然保留了长长的辫子,随身还带着书童。

当时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被人视做“老怪物”。

有一次辜鸿铭在北大上课时,学生嘲笑他脑后的那根长辫子,他却不疾不徐地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后来,据辜鸿铭的日本朋友回忆,“他对自己的发辫颇为自豪。曾骄傲地说:‘这是我的护照’。”

对所谓的“传统文化”,辜鸿铭有一些近乎偏执的维护,也信守了其中的一些陋习。

比如,他坚决维护“一夫多妻制”。还喜欢把玩女人的“三寸金莲”,坚决反对中国妇女从“缠足”中解放出来。

其实辜鸿铭这个人,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激进又保守,既儒雅又猖狂,既会捧人又会损人。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力排众议,聘请辜鸿铭出任教员。

但是,对支持白话文的蔡元培,辜鸿铭却说他是“以毒攻毒”。

当蔡元培招收女生进北大上课时,辜鸿铭拒绝上课,理由是“男女授受不亲”。

1928年3月,辜鸿铭突然高烧不断,多次治疗均为无效,病逝于北京家中,享年72岁。

溥仪曾派专人致以祭奠,并赐以“唐公”的称号。

辜鸿铭的一生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留着辫子,说着洋文,顽固却不迂腐,虽然不合时宜地因循守旧,却乐此不疲。

斯人已逝,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辜鸿铭,但他在文学上面的造诣,还是有目共睹,屈指可数的。

正如一位外国作家所说:“辜鸿铭死了,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却还没有出生!”

0 阅读:448

评论列表

子煜

子煜

4
2022-10-27 19:06

既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没有弃其糟粕

落叶祭秋风 回复 11-09 19:23
假如有个留辩不留头 会怎么样呢

史海垂钩 回复 10-28 10:53
这是个奇人

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

2
2022-11-05 19:39

[点赞]

魔法师

魔法师

2
2022-11-20 00:03

19世纪?难道不是20世纪?!文盲

聪明的小球球

聪明的小球球

2022-11-20 07:14

辜老夫子最喜欢苏轼的一句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笑着哭][笑着哭]👊👊

史海垂钩

史海垂钩

趣观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