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的时候,特朗普竟然宣布要对中国降低关税。
表面上看,美国是在发出“求和信号”,但实际上还有其他条件。
中国并没有顺着美国的意思,并且表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收到中国明确答复后,贝森特话锋一转,关税要降一起降。
谁也没想到,美国一边是喊打,一边却又开始谈和。
看得出来,美国棋走到这一步,他们也开始心虚了。
美国不是“让步”,是无法再忽视现实
美方的政策调整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经济数据压得喘不过气。
美国制造业连续6个月低迷,消费者物价止不住地涨,企业游说声浪越来越大。
贝森特公开呼吁世界银行停止按照“发展中国家”标准向中国提供贷款。
并表示特朗普政府将通过加征关税、实施出口管制等手段,来“平衡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乍看之下,这是美方再一次在贸易问题上高举制裁大棒,但稍加分析便能发现,这一系列“强硬动作”的背后,实际上暴露出的是美国国内日益加剧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压力。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在口头上气势汹汹,但在行动上逐步松口,原因恰恰在于他们自身“受不了”。
美方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做法,本意是“以压促谈”,迫使中方在技术、贸易等问题上让步。
然而,最先承压的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尤其是位于“铁锈地带”的关键产业。
密歇根、俄亥俄等州是美国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也是特朗普大选中获胜的票仓。
如今,来自美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已经联名致信政府,强烈要求取消即将于5月实施的25%汽车关税。
理由非常直接,关税上涨将推高制造成本,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导致企业停工和工人失业。
对于这些依赖制造业维生的州来说,关税不是政治筹码,而是切实的经济负担。
如果不能有效缓解压力,特朗普可能将在下次选举中失去关键支持。
另一头承压的是美国农业,尤其是大豆产业。
在中方宣布暂停进口美国大豆后,美国农民遭遇了直接的经济冲击。
大豆主要依赖出口,而中国曾是最大买家,消费量占全球进口的三分之二。
中国订单骤减,美国大豆滞销,农场主的收入锐减。
如果农民的愤怒不能得到妥善安抚,特朗普的连任之路将会异常艰难。
全球供应链受挫,企业与消费者承压
面对这些压力,特朗普突然放下了强硬姿态,转而“示好”中国,这似乎是为了缓解国内的反对情绪,让民众看起来他正在为解决问题做出努力。
他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不会强硬”,甚至表示,如果能够谈成协议,关税大幅下降也有可能。
这番话在特朗普的粉丝中可能会激起一阵热烈的反响。
这其中的玄机,我们恐怕不难发现。
特朗普政府在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时,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压迫”的立场。
白宫近期成立的“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并不是要彻底解决贸易战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应对中国的反击,特别是在药品、电子设备和矿产等关键领域的冲击。
换句话说,特朗普政府依旧没有完全放下压制中国的策略,所谓的“友好谈判”不过是掩盖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美国依然希望通过高关税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甚至有消息称,美国还计划针对中国制造的货船加收港口费,继续限制AI芯片出口,意图在不爆发全面冲突的情况下,保持对中国的“经济包围”。
中国方面没有因为特朗普的口头“示好”而松口,反而依然保持着强硬的反制措施。
暂停接收波音飞机、限制高端芯片订单等,这些都直指美国的核心利益。
尤其是在企业层面,像英伟达和波音这样的巨头公司,已经明显感受到美国的出口管制带来的压力。
英伟达的总裁黄仁勋甚至亲自前往中国,表示希望能够化解因美国政策而带来的冲击。
这些反应无疑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并没有被美国的“示好”言辞所打动,继续维持自己的立场,且在实际行动上,不会轻易让步。
缓和气氛,不能光美国低头
在这场博弈中,特朗普所说的“非常友好”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政策转变。
美国仍然希望通过施压让中国低头,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从这一点看,特朗普的“示好”不过是一种缓解内外压力的策略,不会导致实质性的政策变化。
无论特朗普口头上如何表示愿意谈判,真正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通过实际行动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果美国继续执意通过高关税和压制政策来逼迫中国妥协,那么中美关系注定难以平稳发展。
在收到中方明确回应“打我们奉陪到底,谈我们大门敞开”后,美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出现明显转变,罕见承认“中美必须互降关税,谈判才有基础”。
这一变化背后,显然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修饰,而是压力累积后的现实低头。
贝森特还开始质疑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意图削弱中方制度优势,这透露出美方在多边规则重塑上的焦虑与企图。
中方早已通过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平台寻求金融自主。
面对“规则施压”与“关税胁迫”的双重战线,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和谈判主动,美方转口风,恰恰说明这一立场开始奏效。
文编辑:人美心善黑魔仙
光明网2025-04-23外交部回应特朗普称对华关税或大幅下降: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观察者网2025-04-24美财长承认:对华关税战“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