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志良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黄志良 江苏苏州人,1931年出生;1951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就读于英语系和西班牙语系,毕业后留学古巴哈瓦那大学;1960年调入外交部,先后在中国驻古巴经济代表处和中国驻智利商务代表处工作,1980年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1985年任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1989年任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1991年任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天涯友情
热情的“南极人”把大家引进室内,顿感温暖如春,由于基地供应困难,一般来访客人都是自备食品和饮料。与我们同行的阿根廷朋友只好吃自己随身带去的面包和罐头食品,我们两个中国人却被好客的站长奥坎波空军上尉引进宽敞舒适的餐厅,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当我们嚼着鲜嫩的牛排,呷着热乎乎的咖啡,耳闻悠扬的探戈乐曲时,一时间忘记了自己置身在远离人类社会的“第七大陆”。
奥坎波上尉既是站长,也是雪橇飞机驾驶员。他告诉我们,他的飞机不仅为本国基地服务,也随时可为附近其他国家的基地效劳。他说:“南极的最高法律是团结互助,一方有事,八方支援,为了让南极为全人类服务,科学考察人员不分国籍,友好合作。”
“老南极”卞林根(右)陪同我参观了基地各项设施并合影留念。
接着,站长滔滔不绝地称赞起在基地工作的中国青年气象工作者卞林根来。他说:“林根真是好样的,不仅勤勤恳恳、不畏艰险地完成好气象考察任务,还主动积极地参加站上的各种公共劳动,无论打扫跑道、排除房前积雪,还是卸运飞机、轮船带来的货物,他都干得非常起劲,博得了全站同事的好评。”
说着,站长忙打电话把卞林根叫了进来。小卞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已是“老南极”了,前年刚在澳大利亚南极基地度过了一整年,现在又与阿根廷同行一起探索极地的气象奥秘。我向他转达了使馆领导的亲切慰问。小卞手捧使馆送他的各色罐头、茶叶和茅台酒,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告诉我们,他在工作中得到了阿根廷同事的热情帮助,同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生活也过得十分愉快。小卞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极地上的各种趣闻之后,转而严肃地说,南极不仅对气象学,而且对生物、地质、天文、地球物理、医学卫生、宇航、无线电通讯、食品储藏加工等各种学科都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他殷切地期盼我国早日在南极建站,渴望着在自己国家的南极站里作出应有的贡献。
献身精神
我们在站长和小卞的陪同下参观了基地各项先进设施。在室内的气象中心里,各种精巧的仪器记录着室外观测塔传来的数据,由电子显示标明极地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等资料。可惜我们是外行,无法看懂那些闪烁跳动的荧光指标。
在各种现代化设备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好奇,基地的厕所都不用抽水马桶,而是“喷火”马桶,一按电钮,粪便立即被喷出的煤气烧成灰烬。站长说,严防污染是另一条南极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走出屋外,发现所有的房子都用钢架架起,那是因为南极常刮大风,一米多高的通风道既可减少房屋阻力,也能随时吹走下面的积雪。工作室和生活区的每幢房子都由密封的走廊相连,装有暖气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常年穿着毛衣干活。
参观了基地的电台、雷达站、仓库、发电车间和飞机库后,我们在海边见到一个高大的十字架。上尉告诉我们,前年夏天,一架直升飞机在从船上卸货时,吊钩意外地钩住在岸边的一块岩石上,不幸机毁人亡。他不胜感慨地说:“进行科学实验无论怎样注意安全,也难免发生意外事故,更多的情况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损害身体健康,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献身精神。”
我们还了解到,站上有越冬人员50名,另有夏季考察人员60多人,他们都是自愿来的,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一年。南极局每年向有关单位征集工作人员,应征者十分踊跃,经过严格挑选才能来此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比较优厚,但促使他们自愿到这艰苦环境工作的动力是职业荣誉感和爱国精神。他们远离祖国亲人,格外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天天收听国内外新闻。我记得很清楚,那年阿根廷举行军政权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当晚最早把投票结果报到首都计票中心的是马兰比奥南极站。
奥坎波上尉告诉我们,马兰比奥基地还担负着为阿根廷其他南极基地提供后勤支援的任务。运输机把各处基地需要的工作和生活用品首先运到马兰比奥站,然后再由装有雪橇的小飞机转送到别的基地。同时,这里也是接送轮换人员和伤病员以及传递邮件的中转站。
装有雪橇的小飞机
这位身兼站长和驾驶二职的空军上尉还向我们透露,附近的埃斯佩兰萨站正在进行人类适应南极自然条件的有趣试验,一对对阿根廷青年男女志愿来南极结婚、生儿育女,现在已有20多名儿童在那里长期生活,申请到白色大陆“安家落户”的人数与年俱增。埃斯佩兰萨站在扩建机场,不久将开辟夏季旅游点,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
珍贵留念
尽管南极夏季的白天十分漫长,我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我们贪婪地把每一个新奇的南极景物摄入镜头,尽可能多地同那些富有献身精神的南极工作者交谈。由于飞机当晚要赶回首都,我们来不及跑到远处和被称为“南极主人”的企鹅合影,更没有时间去海边寻找有科学价值的贝壳化石。
迷人的南极风光(印有冰山和企鹅图像的“南极证书”)
从南极带回的化石,证明六亿年前南极洲和南美大陆是连城一片的。(作者供图)
站长好像看出了我们的惋惜心情,他给每个来访者签发了一张印有冰山和企鹅图像的“南极证书”,还赠送给我一块汤碗大小而形状怪异的岩石,上面嵌着贝壳和鲨鱼牙齿的化石,表面还长着一小簇毛茸茸、枯黄纤细的苔藓。这块化石是上尉利用业余时间跑了好多地方才捡到的。他指出,化石科学地证明6亿年前南极洲和南美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别小看这不到一二毫米的苔藓,在南极100年才长半毫米。
我手托这沉甸甸的岩块,心里掂量着科学技术的伟大意义和中阿人民友谊的分量。我回赠给上尉一本中国长城画册,他非常高兴,紧握着我的手说:“我衷心希望中国人早日用建筑长城的精神来同我们一起开发南极。”
分别的时刻到了。站长和卞林根把我们送到飞机旁,上尉指着跑道上一个深坑和一块挖出来的巨石,笑了笑说:“今晨你们的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轮子陷进了解冻的泥坑,撞着了这块大石头,要不是驾驶员操作得法,差点出了大事。这也算是你们到南极来的一点遇险吧。”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停机前那一声震动的缘故,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我们同阿根廷和中国籍的“南极人”一一拥抱告别。
从1984年迄今,我国在南极从边缘到内陆,陆续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罗斯海新站)、黄河站(在建)等6个职能各异的科考基地,共同构成了我国在南极的考察站网络,成为我国南极考察的重要平台。
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从“零”到“六”(已建成六个基地),经历了40多年,后来居上,如今中国已成为《南极条约》重要缔约国之一。回首既往,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为有幸见证我国在南极建考察基地零的突破而自豪,也为获机最早到访“第七大陆”而庆幸。
虽时过境迁,但初登“第七大陆”的美好回忆永留心间。南极,我惦念你!
- END -
转自 | 《环球时报》史海回眸版(2024-10-30)
并按作者原稿分上下集全文转载
作者 | 黄志良
图片 | 出处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