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懂:真正的成事,靠的不是拼劲而是静气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2025-04-04 21:42:44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年近古稀方悟透,世间万般闯荡,到最后拼的竟是一口沉在丹田的静气。

年轻时总以为要头破血流才能撞开命运的门,到头来才明白,真正的时运流转,恰似春雪消融——越是坦然,越能滋养山河。

若你此刻站上人生渡口,请把这四句话刻进骨子里——

一、【心境如水,照见天地】

茅山道士打醮前要斋戒三日,长安城里状元郎入殿试前要晨昏定省。

老辈人常说:"临大事有静气,才是成事的面相。"

你看那三顾茅庐时的诸葛亮,草堂午睡醒来的惺忪眉眼,开口能析分三国大势;观王阳明龙场悟道,瘴疠之地依旧讲学不辍,反倒悟出"心即理"的天地。

道家讲究"坐忘",忘的不是世事,而是心头那点得失计较的燥火。

二、【成事者不求功】

《庄子·逍遥游》里的列子,御风而行尚嫌"犹有所待",真正的得道人"乘天地之正",连翅膀都不需要。

年轻时嘲笑陶朱公范蠡散尽千金是傻气,老了才看懂这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

那西湖边卖药的邋遢道士,袖里揣着济世良方却从不叫卖;终南山隐居的老道,随手画的符咒能让药商争破头。

世间妙处,恰在无心二字。

三、【底子厚才能心淡】

合肥李鸿章的淮军初入上海时,洋人见其士兵在炮火中蹲地吃葱油饼,惊呼"此必劲旅"。

果然,这份"食得安,战得稳"的底气,让淮军成了晚清最后的脊梁。

天台上闭关三年的老木匠,接活时从不算计工钱,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手艺值得起任何价码。

道藏有言:"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胸中藏万卷书,开口才能说"随意"。

四、【无心插柳的三重境界】

头一重:下棋老叟教徒弟,总在对方最得意时落下闲子,二十步后竟成杀局。

第二重:青城山采药人跌下悬崖,顺手抓住的藤蔓恰是百年何首乌。

第三重:齐白石晚年画虾,醉眼朦胧时那笔墨反倒活了。

恰如《淮南子》所言:"不设不施,不争不夺。"

金庸笔下的风清扬教令狐冲,最厉害的剑招是"忘记剑谱"。

结语:静气养元神,淡泊生福田

下次看见年轻人在佛前叩头求富贵,记得告诉他:"真佛从不许诺,但会给从容的人留门。"

人这一辈子啊,就像冬日晒被子——你越使劲拍打,棉絮越要飘散;轻轻抖开往阳光下一铺,自然蓬松柔软。

昨夜读《黄庭经》,见那句"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终于笑出声来。

原来上天最好的安排,早就藏在你守静如渊的眼眸里。

0 阅读:0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