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200字。
那一剑的辉煌,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他们人生的灿烂,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仿佛流星坠地。
又似长虹经天。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那是何等的璀璨。
但是,等我们走近星空,却发现,星空中充满了孤独和沉寂!
金庸和古龙两位武侠小说大家创作了无数的侠客,但是最令人无限遐想的却不是他们浓墨重彩的主人公,也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
反而是蜻蜓点水,甚至从未出场的两个人。
他们就是“剑魔”独孤求败和“剑神”西门吹雪。
在武侠世界中,他们拥有的已经不是武术或剑术。
那是金庸和古龙对人生哲理的认知巅峰!
所以,前边的灿烂和绚丽都不是形容他们俩,他俩绚烂到尽头的“剑光一闪”。
注:本文以金庸、古龙先生经典版为准。
一、“剑冢”的四把剑,五重人生境界“剑魔”独孤求败最早出现于金庸的1959的《神雕侠侣》(金庸第五部小说)中,后来在《笑傲江湖》中仅以区区“独孤九剑”就大放异彩,在《鹿鼎记》中鲜有提及。
金庸对自己书中这位最传奇的人物,甚至没有一点笔墨形容他,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这位剑魔的相貌,衣着,甚至不知道他手中到底有没有剑。
讲独孤求败,只好来看他“剑冢”中的四把剑。
杨过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遇上了独孤求败的“剑冢”,从而改变了人生。
“剑冢”里有四把剑,五句剑铭。
1.1 第一把剑和第一句剑铭:
青锋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杨过)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是利器。”
剑法初成,一把利剑确实能极大的提高攻击力,也极有可能成为胜败的关键。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人在弱冠之前,血气方刚,性格棱角分明,不懂回旋,一味的逞刚猛之力。以强碰强,以刚制刚。
1.2 第二把剑和第二句剑铭: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刚猛到极点之后,自然会生出“巧”和“柔”。所谓“柔能克刚”,所以,一味刚猛的下一个境界就是“巧”和“柔”。
人到而立之年,开始懂得柔能胜刚,开始走花巧,学圆滑。但是,这个时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由于缺乏真诚,缺乏坦荡,所以容易“误伤义士,弃之深谷”,认之为不祥。这也是一味取巧的后果。
令狐冲和风清扬的独孤九剑,在《笑傲江湖》中几乎无敌于天下,其招式复杂到了极处。但是为什么风清扬说即使学会独孤九剑,还要几十年后才能与真正的高手一较短长,所以,大名鼎鼎的“独孤九剑”也才是第二重境界。
1.3 第三把剑和第三句剑铭:
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论剑术还是人生,这个境界是一道分水岭。已经是绝大部分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境界。
正如洪七公一套“降龙十八掌”,杨过的玄铁重剑,刚猛无匹,刚到了极处,一切所谓的巧招妙招,都毫无用处。
“不工”就是简单,简单是所有复杂的概括,一切复杂都在其中。
这个时候的人生已经快到巅峰状态,所谓“不惑”。人生的历练和修养已经沉淀到了一个高度,挥洒自如,任何的花招,巧招都没有任何用处,只有实力才是根本。
1.4 第四把剑和第四句剑铭:
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玄铁重剑是举重若轻,已经是难以企及的高峰,那木剑就是举轻若重,更是无法想象。
“不滞于物”,说明人的作用已经高出了物。在这种境界下,任何物都可以化作手中之剑。
人生这种境界,已经是知天命,虽然还没有“天人合一”,但是已经初探天机,悟到了自然的规律,进入了“道”,突破了“人”的境界。
1.5 第五句剑铭:
“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无剑胜有剑”,这已经是剑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谓“大道无名”,这种境界是中国哲学上的最高境界,已经到了随心所欲,无为无不可为的地步,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
这里要说明的是,张三丰和风清扬的“无招胜有招”并不是“无剑胜有剑”。这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境界。
“无招”只是学术大成,不拘泥于方式方法。而“无剑”,已经是老庄逍遥天地,“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当然也是武学中的最高境界。
看到这里,读者们和杨过才能真正的理解独孤求败的境界,真正的理解他“剑冢”外的那句话。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
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可以看出,四把剑,五句剑铭,对应了五重武学境界和人生境界。
第一重:“刚猛”、“锋利”;
第二重:“机巧”、“柔软”;
第三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第四重:“不滞于物”;
第五重:“无剑胜有剑”、“大道无名”。
剑冢中四柄长剑,五种人生境界,剑如人生,人如长剑。

图1 “剑魔”独孤求败
二、“月圆之夜,紫禁之巅”“剑神”西门吹雪最早出现于古龙1973年的《陆小凤传奇》(分三次写完)。
古龙对这位“剑神”却反复以同样的字句来形容,出场和离场都是一样。
“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他剑上的血。”
“西门吹雪轻轻的吹了吹,鲜血就一连串从剑尖上滴落恰巧正落在一片黄叶上。黄叶直被西风舞起时,西门吹雪的人已消失在残霞外消失在西风里……”
这就是古龙对西门吹雪的人生赋予。那就是一尘不染,一诺千金,潇洒独特,谪居人间的“剑神”。
西门吹雪成名一战是在“紫禁之巅”。
那是“剑神”和“剑仙”的宿命之战。
在这一战前后,《陆小凤传奇‧决战前后》中,西门吹雪从“剑神”变成了“人”,后来又变成了“剑神”。
因为,他经历了人世间的爱情,并且变成了父亲,从此有了人世间的牵挂。
而在《陆小凤传奇‧剑神一笑》中,西门吹雪又变成了“剑神”,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抛在了“人间”(当然,这只是作者古龙的个人理解)。
古龙没有对西门吹雪的剑法或者剑术作任何多余的阐述,这既是古龙创作剑走偏锋的一贯特点,当然也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图2 “剑神”西门吹雪
三、“有”与“无”,武学和人生的最高境界金庸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都直接或间接的经过名师的指点,很多人还不止一位名师。
但独孤求败的剑术几乎无迹可寻,可总算还是流传下一部“独孤九剑”,虽然只是独孤求败中年时期的剑法,远不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但是足以让令狐冲笑傲江湖。
后来,独孤求败的剑法就只能从大自然中学起,已经彻底没有了剑谱。
杨过幸亏有神雕这个陪同者,带着他跟随当年独孤求败的身影,在山洪中练剑,在海浪中练剑,从自然中悟道,也就是“道法自然”。
这样的剑法当然不会有剑谱!
古龙的人物更是从来没有出处和来历,更何况这位神秘到了极处的西门吹雪。我们只知道他九岁学剑,十三岁剑成,从未败过一次。
西门吹雪最大的对手叶孤城好歹还有一招“天外飞仙”,而这位“剑神”,从始至终,一个招式都没有。
而独孤求败的“剑冢”却是武学境界和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和总纲,适用于所有人,是所有高级人才的最高讲义。
不管是“剑魔”还是“剑神”,都是“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从剑道来讲,两人都是同一个层次。
从中国哲学的境界来讲,两人都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四、孤独的尽头无论是深山月下中的“剑冢”,还是月圆之夜的“紫禁之巅”,都是孤独的巅峰和尽头!
理想人格或者理想侠客。
独孤求败的“剑冢”外两行大字: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
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初看到这里,不光杨过“又惊又羡”,读者们想必也是“又惊又羡”。
等看完了“剑冢”里的四把剑和五句剑铭,想必读者再回味这两行字,就不是“又惊又羡”了,而是悠然神往,同时对独孤求败深深的同情。
“剑魔”的孤独在于后人的揣测和向往。
“剑神”的孤独更在于朋友和敌人的发觉。
“西门吹雪目中的阴影更重,竟长长的叹息了一声,道“‘也许他已经明白了人生短促,有如朝露,或许他已经明白了,他不顾一切换得的声名地位,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场虚空……’””
“高处不胜寒”,这种孤独是终极的孤独,也是绝望的孤独。难以想象,独孤求败在埋剑时候的心情,已经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心境了。
当剑魔遇上剑神,那是两位作者理想人格的碰撞;
当剑魔遇上剑神,那是中国哲学艺近乎于道的映射;
当剑魔遇上剑神,那是我们生活在挥之不去的畅想。
遥想当年,阳关故道,一人一剑,悄然而来,绝尘而去。
如今却只有月映空山,剑冢长留......
曙色虽已临,天地间却仿佛更寒冷、更黑暗。

图3 紫禁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