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吗?

打开历史的门 2020-03-18 11:10:23

《周公解梦》是我国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因它能用梦中的景象预测现实生活中的吉凶,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后人借周朝周公旦之名而著。

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封商纣之子武庚于原来的殷地朝歌,让他以殷侯的身份继续统率殷商遗民。武王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鄘、卫三国,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号称“三监”。

周朝建立三年后,周武王病逝,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幼,不能独自亲政,所以由他的叔叔周公旦辅政。这让留在殷都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心生不满,欲图谋不轨。于是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旦欺侮幼主,意欲谋权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也心生疑虑。周公旦忠心耿耿地辅佐成王,没想到却遭到如此诽谤,于是为了避嫌,他辞去相位,离开了京都镐京。

纣王的儿子武庚,觉得这时是个好机会,于是乘机串通“三监”管叔等人,不久后便联合东夷部族和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一起反叛周朝决定复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平,周文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周王朝就会毁于一旦。周成王这才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悔恨自己当初不应该听信谗言,怀疑自己的叔叔周公旦。于是与太公望和召公奭商议后,用隆重的礼仪把叔叔周公旦请了回来。

周公旦回来后,奉成王之命,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平定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把霍叔贬为庶人,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将势力扩展至东海,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后来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将朝歌“殷顽”,就是不听话的殷商贵族和遗民,迁去东都严加看管。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稳定,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国,其中姬姓之国就达四十人之多。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周公旦摄政6年后,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周公旦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他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还政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几年后,周公旦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对成王的臣服”。周公旦病逝后,成王依天子礼,把他葬于文王墓,成王说;“我岂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旦

0 阅读:25
打开历史的门

打开历史的门

读史明智,以史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