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勤:18岁嫁到韶山冲,生有2女5男,临终前呼喊着毛主席的乳名

史在没有弦 2025-04-01 02:37:56

毛主席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巨人,他的一生与无数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但对他影响最深的,可能要数他的母亲——文素勤。文素勤是他生命的起点,更在他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文素勤的身世如何,她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和母亲合影

1867年文七妹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文氏家族,根据《湘乡高冲文氏族谱》,她的家谱可追溯至北宋大观年间,她的始祖文辉璋是江西人,后来迁至湘乡长田坪定居。

在清代道光年间,文家出了一位名叫文芝仪的后裔,他与高氏结婚生下三女,文七妹即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虽然她是第三个女儿,但由于家中的兄弟姐妹多,她在家族中的排行是第七,因此被亲切地称作“文七妹”。

文七妹成长于一个曾经辉煌却逐渐衰落的家族。她的祖母,一个坚韧不拔的女性,单手扶持整个家庭。清朝晚期,文家曾一度陷入困境,贫困潦倒。但是通过她祖母的努力从事造纸业,逐步恢复了家族的经济基础。

文七妹

到了文七妹这一代,文家已经有了可观的财产,拥有百余亩肥沃的田地和十几头牛,成为了地区内的富裕农户。她的祖母还确立了家训,鼓励后代“孝友传家,耕读裕后”,因此文家中出了不少读书人。

这样的背景下,按常理文七妹不应与贫穷的毛顺生有交集,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文七妹祖母年事已高,全家开始为她的后事寻找风水宝地。风水师多次勘察后,推荐了韶山冲的虎歇坪,声称那里是理想的安葬之地。虽然此地已是毛家祖坟所在,但文家坚信只有那里才能为祖母带来福泽。

经过一番考量,文家决定通过与毛家联姻来实现这一愿望。1882年文七妹在15岁时被家中安排与邻村韶山冲的毛顺生订婚,三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初到韶山冲,年轻的文七妹对于那里的宁静生活感到不适,曾因思乡之情而向父亲流露出想要回家的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在与毛顺生的婚姻生活中,她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毛家虽不富裕,文七妹与公公同心协力,管理着家中的田地,尽着对家庭的责任,每天的劳作始于黎明,终于夜幕。她的日常包括田间劳作,还涵盖了家中的各项杂务,确保一切井然有序,让丈夫毛贻昌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外出谋生。

尽管家境贫寒,文七妹却能让这清贫的生活有了向前的希望和动力。与此同时毛贻昌在外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他缺少专长技能,并未在军中立下战功,但这段经历却极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增加了对外界的了解,也让他明白了回乡务农的重要性。

毛贻昌在军中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努力储蓄每一分钱,期望积累足够的资本,以便退伍后能回乡投资农业。当他带着积攒的资金返回韶山冲时,他偿清了家中的债务,还赎回了曾经不得已典当的土地。

通过勤奋耕作,毛家的农田收获颇丰,满足了家庭的基本粮食需求,还有余粮出售。湘潭的稻米因其质量优良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毛贻昌便利用这一优势,增添了土地,使家中的田产从15亩增至22亩。他的努力提升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更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毛贻昌开始涉足畜牧业,养殖猪牛,并逐步从一个纯粹的农户转变为一个兼职商人。他的事业越做越大,资本积累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数额,达到了3000多大洋。

不过她的初次怀孕以婴儿夭折告终,痛失爱子的打击让她悲痛欲绝。尽管如此文七妹并未失去希望,很快她再次怀孕,命运再次对她不利,第二个孩子也同样夭折。这两次的悲剧给她带来了无法言说的痛苦,她长时间未能从中恢复过来。

毛主席

经历了两次打击后,文七妹的身心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她一度陷入深深的忧郁。然而作为一位坚强的母亲,她并没有放弃希望。在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下,她渐渐调整了状态,这段经历也让她的性格更加坚韧。而当她再次怀孕时,这份坚韧与耐心最终得到了回报。

1893年,当毛主席出生时,文七妹和毛顺生对他寄予了厚望。前两次的悲痛经历使得毛主席的到来显得尤为珍贵。在他出生的那天,全家人的喜悦无法言表,他们决定给他起名“毛主席”,寓意希望他能润泽东方。

尽管毛主席出生后家中充满了欢笑,但文七妹对于可能重演的悲剧感到忧心忡忡。为了保护这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文七妹开始了一系列的迷信活动,包括经常性的拜佛和许愿。她深信这些活动能够为她的孩子带来保护。

1919年,毛泽东(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在家人的建议下,毛主席还被带回唐家沱,那里的一位算命先生为他预测了未来,声称这个孩子命中注定非凡,但需要找到一位长寿的干娘才能保佑他平安成长。文七妹对此深信不疑,她与家人四处寻找合适的干娘,最终她的母亲提议,不如让自然界中最长寿的存在——一块巨石,担此重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文七妹跟随她的母亲来到后山,选中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为毛主席拜石为干娘,希望这样能给他带来坚固如石的生命力。

此后毛主席在唐家沱的成长中受到了母亲和外祖母的深厚影响。他的温柔和宽厚的性格特质与文家的教育不无关系。尽管他的父亲性格较为严厉,但文七妹的柔和显然对小毛主席的性格塑造起到了更大的影响。

文七妹是个勤劳的妇女,更是一个充满同情心和仁爱的人。她经常在不让丈夫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帮助那些更加贫困的邻居们。她会将家中的余粮秘密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样的行为赢得了村里人的广泛尊敬和爱戴。与此同时,她的丈夫毛顺生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施舍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毛顺生

从小毛主席就在母亲这种慷慨仁慈的影响下成长,形成了与母亲类似的性格特征。在村里人眼中,少年的毛主席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强健体魄,还有着母亲圆润的面庞和智慧的眼神。毛主席的性格和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塑造的。

文七妹不但在物质上支持儿子,更在精神上给予他无限的关怀和支持。当年轻的毛主席在学校遇到同学因贫困而不能带饭时,他不犹豫地分享了自己的午餐。文七妹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怪儿子,反而加倍地准备更多的食物,确保儿子和他的同学都不会饿肚子。

这样的举动深深影响了毛主席,他常常将母亲的善行作为教育他人的例子。毛主席的一生中,他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的这种慷慨精神和对贫困人民的同情。毛主席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十六岁想要离开家乡,求学外出,与只想让他成为商人的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场家庭的纷争中,文七妹站在了儿子这一边,她不厌其烦地与亲朋好友一同劝说毛顺生,最终使得毛顺生松动立场,同意了儿子的求学之路。

毛主席

1910年秋天,毛主席带着母亲精心打包的行李,离开了韶山,踏上了求学的路途。虽然从此与母亲分离,但文七妹对他的影响,如同一道不灭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他前行的道路。

文七妹的慈爱和坚韧塑造了一个伟大领袖的性格,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深刻的种子。毛主席的人生和思想,无不显示出文七妹那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的深远影响。在追求解放全人类的长路上,毛主席始终记得母亲的教诲和榜样。

在东山学堂毛主席仅用五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全部课程。之后,他于1913年成功考入湖南第四师范,而在1914年,该校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的几年里,毛主席在知识和思想层面均有显著提高。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萧子升、蔡和森等挚友,还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昌济。在杨昌济的引领下,毛主席后来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进修,这使他有机会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未来的同志,正是这一时期,他的革命观念开始逐步成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18年的炎热夏日,文七妹因多年的劳累积弱,不幸患上了严重的淋巴炎。此时她选择返回出生的唐家坨接受治疗,希望在家族的庇护下恢复健康。

远在在北京学习的毛主席突然接到家中传来的坏消息,母亲文七妹病情严重。接到这消息的他,急忙结束在北大的学习,飞速返回长沙。那时正值他参与了在长沙的驱张运动,然而他母亲的病情让他不得不放下一切,赶回家乡韶山。

尽管他只能短暂停留,他在临行前留给舅舅们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不能长期侍奉母亲的遗憾。尽管身体虚弱,文七妹仍旧坚强,她安慰儿子:“石三伢子,你去吧,我会没事的。”这种无私的母爱支持了毛主席继续他的政治事业。

到了1919年,毛主席因工作关系返回长沙,面对母亲持续恶化的病情,他和两个弟弟决定将母亲接到城里治疗。在此期间他们四人在当地一家照相馆拍摄了唯一一张全家福,留下了珍贵的家庭纪念。

合照

尽管在长沙的治疗让文七妹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她仍坚持要回韶山冲老家。毛主席虽不情愿,最终尊重了母亲的意愿。不久文七妹的健康急转直下,所有的努力和医治未能挽回她的生命,她于1919年10月5日去世,享年仅52岁。

毛主席在接到噩耗后急速赶回家中,却未能及时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她已经安详入棺两天了。在母亲的灵前,毛主席悲痛欲绝,连连哭诉自己的不孝,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他为母亲撰写的《祭母文》充满了对母亲一生的深刻总结与自身的悔恨,在文七妹出殡那日,毛主席与兄弟们将她安葬在近郊的楠竹坨小山之上。之后他将父亲接到长沙,连同他的伯父,一起在长沙的照相馆留下了家庭的合影,随后继续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

合照

三个月后,悲痛的消息再次传来,他的父亲毛顺生因患伤寒去世,享年50岁。同年,他的恩师杨昌济也因病逝世,这一年成为了毛主席人生中承受最大打击的一年。他将这些悲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带领他的弟弟妹妹们前往长沙,让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培养革命精神。

1927年,毛主席决定离开故土韶山,他对乡亲们承诺,除非革命胜利,否则不再回来。此后他发起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带领红军赴井冈山,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成就了新中国的建立。

1959年当他重返故里,回忆起往昔岁月,他感慨万分。看着墙上的家族照片,特别是母亲苍白的面孔,他对周围的人说,若是当年医疗条件允许,父母或许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这段历史虽然充满悲伤,但也展示了毛主席作为儿子的一面,他的人性与情感深刻地牵动了每一个了解这段故事的人的心。

毛主席

0 阅读:3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