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先后有25个军入朝作战。
这25个军,分为五个批次入朝,涵盖了我军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以及华北野战军这五大野战军。
而在近四年的作战中,25个军淬炼出了七支王牌精锐部队,这七支部队,不管是在歼敌数量,还是在作战能力上,都堪称主力中的主力。
正所谓排名有先后,座次有高低,这六支王牌精锐,都哪几个军才能位列前三甲呢?我们来尝试对比一下。
一、五大野战军战力对比
五大野战军中,入朝作战的军级部队数量不一。
最少的是一野,并且一野也是入朝最晚的,直到1953年才有一个军入朝,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志愿军的总司令是彭总,而一野是他在国内时领导的部队,怎么他只让一野入朝一个军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当时的一野有任务脱不开身,援藏、剿匪、保卫大西北,这些都是一野当时的工作。
这么一来,一野自然抽不出多余的部队入朝了。
而一野入朝的那个军,并没有参加规模太大的战役,这自然就体现不出该军的真实水准,所以,横向对比就不把一野这个军划入对比行列中了。
一野之外,剩下几大野战军入朝作战的部队,以四野最多。
四野的38、 39、 40、 42、 46、 47、 50、 54军均是整建制入朝,44军和45军,则是合编为54军参战。
剩下的41、 43、 48、 49、 51、52、53军,则是部分兵力入朝,也只有55军没有参战。
四野之后,就是华北军区和华北野战军,再往后则是三野,这两大野战军整建制入朝的军级部队也比较多。
当然,二野入朝作战的军级部队也不少,有10个军之多,不过,二野部分部队并不是整建制入朝,另外一部分部队则是作为后勤部队使用的,真正作为主力的,只有12军、15军和16军。
而就整体战斗力来看,五大野战军中,综合战斗力四野最强,然后是三野,三野之后是二野,华北则在末位(一野不计)。
给出这个排名,并非是信口雌黄,而是从作战意志、部队的专业素养以及指挥层面等多个因素对比出来的。
而四野之所以能拔得头筹,是基于“能打硬仗”、“能顶住敌人攻势”这两点。
第一次战役时的云山战役期间,39军就重创了美军的骑一师,要知道这个骑一师可不是泛泛之辈,1921年建军之后,历经多场战役,在二战中以优秀的作战能力,获得了“开国元勋师”的称号。
并且,在朝鲜战争初期,最先打进平壤的,也是这个骑一师。
但在云山战斗中,骑一师遇到了39军,1950年11月1日,39军仅用了50分钟,就攻破骑一师的龙头洞阵地。
而在次日,骑一师主力试图强行突围,甚至一度用上了10余架飞机助战,但最终还是被39军牢牢挡住。
最终,云山战斗以志愿军胜利而结束,此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对美军王牌骑一师来讲,也是其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
除39军外还有“万岁军”38军,成功穿插三里所和龙源里,抢占松骨峰,这些都是38军的战绩。
不仅是39军和38军这样的主力部队战力强悍,同样少不了50军,汉江阻击战,50军力扛50个昼夜,上演了一幕奇迹。
而四野中座次稍微靠后的47军、42军,同样表现优异。
尤其是42军,黄草岭一战,不仅击败了韩军,还挡住了战力正值巅峰期的美军老牌劲旅陆战一师。
所以综合去看,入朝作战的四野部队,整体战斗力无疑是最强的,
四野之后便是三野,新兴里战斗、华川阻击战,这些都是玩不得虚的实打实的硬仗,而这几战,也说明了三野的确能啃“硬骨头”。
三野之后,则是二野,上甘岭一战,12军已经显示出了二野的能力。
不过,由于二野由于参战部队较少,且参战时间较晚,因此能打硬仗的机会并不是太多,所以就只能屈居第三了。
而排在最后的便是华北军区部队和华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和华北野战军虽说参战的兵力不少,但就表现来看,与其他几个野战军参战部队相比,只能说是平均水准。
套用一句话就是,不是表现不突出,实在是兄弟部队太优秀。
二、七支王牌精锐
对比几支部队的战力优秀与否,自然是以战绩说话,不过,既然是比战绩,为何非得拿抗美援朝来对比呢?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不也是可以对比吗?
严格来讲,拿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去做衡量,有些不客观。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有什么问题,而是存在有不少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这其中,国军的战力不一,就是一个很大问题。
同为国军,有五大王牌主力,也有中央军,还有地方上的保安团,这些都算是国军的军事力量,但这些国军部队,战斗力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拿其74师与保安团相比,中间的差距如鸿沟一般。
而74师也只有与我华野交战的经历,没有与我军其他部队对阵过,自然就无法去衡量究竟谁更强。
此外,解放战争中,有不少国军起义的例子,这些都影响了对参战部队的客观评价。
但在朝鲜战场上,这情况就不会出现,首先参战美军都是专业军人,其次装备也都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战斗力相差不会太大。
最重要的,是美军不会起义,顶多被俘虏。
因此,用美军作为我志愿军的“试金石”,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而从我志愿军与美军的历次交手中,就能看出谁的战力更高。
就个人来看,能算得上王牌精锐的,首先就是38、 39、 40这三个军。
不过,这三个军也是有各自侧重点的,39军属于那种攻守兼备、发挥稳定的多边形部队,不管是第一次战役中的云山战斗,还是后来率先攻入平壤,39军这支传承于红二十五军的英雄部队,都打出了赫赫威名。
38军与39军特点类似,既能突击穿插,又能坚定防守,14小时穿插三里所和龙源里,以及松骨峰阻击战,都说明了38军也属于“多面手”。
而40军的话,更侧重于突击穿插,第五次战役期间的加平穿插战,40军硬生生的击碎了精锐韩第六师团。
除了38、 39、 40军外,能进入六大王牌精锐序列的,还有20、 27这两个军。
这四个军,其中20军、27军均来自三野,其中20军的前身是华野一纵,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淮海战役期间,均表现极为出色。
1950年10月,20军入朝参战,在长津湖地区,20军重创美11师,之后更是在华川阻击战中血战13个昼夜,扛住了敌军近3万人的轮番冲击,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27军的话,高光在新兴里围歼战,27军在在敌情不明,装备简陋的被动局势下,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打出了华野的名号。
最后就是12军了,12军其实无需多言,上甘岭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就是12军打的。
三、前三甲
六大王牌精锐,每一个军都各有千秋,而要说哪一支军能位列前三甲,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公认的战力最强的,自然是38军、39军和40军。
先说38军,38军虽说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因为贻误战机挨了批,但在第二次战役期间,却打出了最强攻击。
也正是这次战役,“万岁军”名扬天下。
不仅如此,38军还有一项辉煌的战绩,那就是歼敌数量,38军前后歼敌共6万5千多人,而这其中,美军数量超过两万人,这个比例仅次于39军。
攻击优秀,防守同样出色,第四次战役期间,38军的汉江南岸防御战斗,做到了阵地基本没有丢失,这份战绩与50军相比也不遑多让。
然后就是39军,39军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稳定,基本没有吃过大败仗,云山战斗就不用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战役期间的临津江战斗。
临津江战斗,可以说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斗过程,不管是选择的突破点,还是突破过程,39军充分展现什么叫做标准化。
而在战后,刘伯承元帅就对此战中39军的表现赞不绝口,他说,“39军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打个满分嘛!”
能让“军神”刘帅有这样的评价,已经说明了39军的能力。
最后再说40军,40军入朝的首战,是在云山和温井一带与南韩第一师遭遇,一昼夜激战后,40军旗开得胜。
此后的二、三、四次战役,40军表现同样出色,而最高光的莫过于在第五次战役中,40军穿插百余里,一直插到加平川和北汉江,从而切断了从春川至汉城的公路,圆满完成了分割敌军的任务。
当然,我志愿军表现优异、战绩辉煌的不止这三个军,其他军也十分优秀,但就是否打满全场、歼敌数量多少,以及对战场节奏的把控和突击、穿插、防守时的表现来看,38军、39军和40军无疑是最优秀的。
因此,这三个军位列六大王牌精锐中的前三甲,也是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
而其他军,虽说与38、 39、 40军相比稍有逊色,但同样是令我们敬仰的英雄部队,像63军的铁原阻击战,该军以2万余人对上敌5万人,最终在付出极大牺牲后取得了胜利。
铁原阻击战后,63军军长傅崇碧连续昏迷三天,而当他醒来时,彭老总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要兵。
他是要新兵吗?他是想要那些牺牲的战士们回来啊!
15军呢,上甘岭打出的王牌,后整编制改为空降兵。咋都成12军的功劳了
39军116师路过。向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