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张急促传来的纸条打断了周总理在西花厅接待外宾的平静。纸条的内容震动了他的心——龚澎,这位不凡的女性竟在韶华未尽之年黯然离世。龚澎她究竟是谁?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龚澎
1941年随着日本军队的侵占,香港陷入战火。此时乔冠华正在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按照党的安排,他被迫撤退到内地,抵达了重庆。
在重庆乔冠华加入了《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编辑部,担任国际事务评论员,专注于撰写分析全球形势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的文章。他的文字锐利,深刻揭示了国际间的动态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尽管乔冠华年近四十,一直单身,他的生活并未显得寂寞。他的生活在周恩来直接管理的“八办”中发生了转变。在这里,他遇到了龚澎——一位美丽、聪明而又文雅的女性,她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乔冠华的注意。

龚澎(左)
1914年龚澎生于日本横滨,不过她的祖籍是安徽合肥。她的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的老战士,曾经领导过江苏清江起义,被誉为“铁血大将”。她的母亲徐文是黄兴夫人的堂妹,家族背景同样激进而光荣。
龚澎的童年伴随家族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流亡日本之后,她的生活始终与政治动荡相连。虽然环境艰苦,龚镇洲却时刻不忘教育龚澎和她的姐姐关于革命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抗争经历,灌输了她们坚定的爱国情操和追求正义的勇气。
1933年,龚澎考入燕京大学的历史系,在校园里她常与姚依林、黄敬等人深入交流,他们经常聚集在埃德加·斯诺家中,探讨时政和书籍,共同寻找解放之路。在1935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激烈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燕京大学
此时龚澎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她在人群中大声疾呼,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里,龚澎和她的姐姐龚普生一同在燕大的临湖轩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接待了国内外多家新闻机构的记者,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这场会议上,龚澎激昂地表达了她对国民党软弱不抵抗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这场演讲是龚澎首次在公众面前发声,更是她作为一个青年领袖的形象初次展现。她的勇气和智慧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她的身份不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民族抗争的象征。
龚澎的政治觉醒在“一二·九”运动中得到了显著加强。到了1936年,通过陈洁(陈宝琛孙女)的引荐,龚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放弃了昔日的华丽服装,穿上了象征抗争的军装,毅然走上了共产主义的战斗道路。

费正清夫妇与周恩来
在1938年春,龚澎响应内心的召唤,抵达了革命的圣地延安,并加入了马列主义学院的首期学习班。她的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年七月,当延安举办了一个纪念性的国际集会时,毛主席亲自指派龚澎担任翻译,这标志着她外交生涯的正式开启。
乔冠华当时并不是龚澎的生活伴侣。1940年8月1日,龚澎与她的战友刘文华结为连理。他们俩因共同的理想和对抗日事业的热情而结缘,但由于革命的需要,新婚仅29天便不得不含泪告别,期盼未来的重逢。
1940年深秋,龚澎被派往战争重镇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成为“中共外交发言喉舌”。在那里她以其卓越的交际技巧和个人魅力赢得了众多外国记者的尊敬和信任,甚至有传言称她有外国记者愿意为她充当保镖。

周恩来、龚澎与外国友人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悲剧接连不断地降临,她父亲龚镇洲在躲避汪精卫派遣的追捕中,因连续奔波宣传抗日而染上了霍乱,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于桂林逝世。紧接着,她接到了更加心碎的消息——她深爱的丈夫刘文华在前往前线的途中因急性盲肠炎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去世,留下了一封遗书,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及对她未来幸福的祝愿。
面对如此重创,龚澎将悲痛化作力量,更加投入地投身于工作中。1942年9月,乔冠华被调至重庆,在那里他与龚澎因工作而频繁接触。乔冠华被龚澎那锐利的笔触和深厚的知识所吸引,而龚澎则被乔冠华的豪放不羁和非凡才华所倾倒。
1943年,乔冠华因旧疾肠胃不适突发急性腹膜炎而紧急入院治疗。总理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从日程繁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前往医院探望。他关心询问乔冠华的病情,还特地带来了当时难得一见的进口抗生素盘尼西林,以助乔冠华早日康复。

龚澎
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促成了乔冠华与总理秘书龚澎之间的情感发展。两人因工作交集频繁,相互间的好感早已悄然萌生,但都未能迈出表白的一步。乔冠华住院期间,龚澎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
周总理在探望时便察觉了二人之间的暧昧气氛,决定促成这段关系。待乔冠华康复之后,一次工作汇报成了决定性的一刻。乔冠华和龚澎来到总理办公室准备汇报时,周总理却直接打破沉默,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二人的关系进展迟缓。
在总理的直白提问下,两人虽然初时局促不安,乔冠华更是在尴尬中尝试点燃一支烟,却在察觉到办公室内禁烟的标识后,赶忙将烟放回。周总理见状,幽默地调解气氛说:“虽然这里禁烟,但不禁婚。”这番话让气氛一松两人终于打破了僵局,将心中的情感坦白。

龚澎
在周总理的鼓励和撮合下,两人最终于1943年11月步入婚姻的殿堂。由于二人工作均十分繁忙,甚至将孩子托付给了“周公馆”,由周恩来和他的妻子邓颖超帮忙照看。
在1946年的夏季,当毛主席前往重庆进行历史性的和平谈判时,龚澎有幸再度会见到这位伟大的领袖。自从离开延安多年后,毛主席对她的记忆依旧犹新。他见到当初那位朝气蓬勃的女大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党的一名杰出人才,尤其是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毛主席对此表示极大的满意和赞赏。
毛主席了解到龚澎与乔冠华结为伉俪后,更是喜形于色,他亲自书写了一幅对联赠予这对夫妇,寄托了对他们婚姻的美好祝愿及未来的期望。龚澎对此深感荣幸,她把这幅对联视为无价之宝,同时也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在重庆的工作经验和当地的具体情况。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原本计划将龚澎夫妇调回延安的安排发生了变化。考虑到他们积累的宝贵外交经验,中央决定派他们前往香港,继续在那里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工作,以拓宽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在香港,龚澎与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建立了联系,她还积极向他们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分析国内外形势。她的言辞饱含激情,深刻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必然失败,赢得了许多听众的认同和支持。
1949年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国内战局的基本稳定,龚澎与乔冠华结束了在香港的任务,满怀期待地前往北京,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见证新中国的诞生,龚澎激动得泪流满面,这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刻。

乔冠华
新中国成立后,35岁的龚澎被任命为新闻司的首任司长,成为当时所有正司级干部中唯一的女性。这一任命显示了党对她能力的高度认可。在随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龚澎在新闻司的工作表现出色,无论是在日常新闻发布,还是在国际新闻交流中,她都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龚澎也经常陪同周总理参加国际会议,她那流利的英语和卓越的外交技巧,使她在国际舞台上深受欢迎,通过她的努力,龚澎在国内外建立了卓越的个人声誉,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70年5月的一天,龚澎在家中卫生间不慎摔倒,由于已经体弱多病,此次跌落导致她的脑动脉发生了严重的破裂。乔冠华见状立刻将她紧急送往最近的医院。经过初步诊断,医生告知他,龚澎的情况十分严峻,她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思维能力。

在联合国
得知这一消息的周总理,非常重视,亲自前往医院看望龚澎,并且严肃地指示医生们必须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治疗。周总理心情沉重地说,看到龚澎这样的状况,他感到非常难过。他询问医生,马叙伦先生在类似“植物人”状态下存活了12年,是依靠了哪些特别的护理和医疗措施。
7月份,龚澎的老朋友韩素音前来医院探望。韩素音试图与龚澎对话,但对方无法做出任何回应。乔冠华悲痛地解释道,医生已经确认由于脑内血管的破裂,龚澎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所有认知功能,她的身体虽然还在,但实质上已不再是从前的她。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一阵凄凉,乔冠华尤其难以自持,他日夜不离龚澎的病榻。
在9月20日,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但最终未能挽救龚澎的生命。当乔冠华在医院接到周总理的慰问时,他像找到了依靠,情绪崩溃,泪流满面:“龚澎走了,我真的很难以承受!” 周总理安慰他,像父亲一样拍着他的肩膀,提醒他要坚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你需要坚持下去,你的孩子们还需要你。”

合照
乔冠华极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悲痛中试图寻找坚强。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常独自一人回到空荡荡的家,端详着龚澎的照片,回忆过往的温馨时光,常常不自觉地泪流满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乔冠华渐渐从悲痛中恢复了过来。他重投工作,与周总理一同出国访问,参与重要的国际谈判。他的外交技巧,尤其在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谈判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评价:“乔冠华很有策略,非常难对付。”
这样的生活让乔冠华逐渐找回了往日的活力,尽管他始终怀念着龚澎,但他知道,为了国家,为了孩子,他必须继续前行。

龚澎和乔冠华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