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疼痛别当“忍者”,医生带你认识疼痛,早了解早受益

界嘉谈养护 2024-10-16 13:11:27

痛楚,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难以避免的一种体验。某些人可能觉得,只要熬一熬,痛楚终将会消散无踪。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显示,忍耐疼痛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加重健康风险。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疼痛带来的身心负担不可忽视,了解疼痛、知道如何有效应对,远比简单忍耐来得更为重要。

痛楚绝非仅仅是身体的一种感知,它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

疼痛是身体的一种警报信号,它提醒我们可能有某种损伤或异常发生。痛楚所承载的远超乎一种单纯的身体感受之外。它是由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疼痛的产生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或神经传导系统的异常,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疼痛与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密切相关。

譬如,长期忍受疼痛的病人往往于躯体不适之际,也经受着情绪的消沉与心灵的煎熬。针对此类状况,仅凭药物疗法或许难以周全,须全面考量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及日常习性等诸多层面。

急性痛楚与慢性痛症:它们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呢?

医学上,疼痛被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突发性的急性痛,二是持续性的慢性痛感。

急性痛感往往源于组织受损,诸如术后产生的痛感、受伤后导致的疼痛等情况。此类痛感乃暂时性的,一旦病因得以清除,痛感便会慢慢减轻。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就是帮助患者控制这类疼痛的有效手段。

长期性疼痛指的是一种历时超过三个月的痛感,它经常出现在腰背不适、关节炎症、神经性疼痛等状况中。持久性疼痛不单是一种体征表现,它实质上已转化为一种病痛状态。长期忍受持续痛感,不仅会致使生活品质下滑,还可能诱发睡眠紊乱、烦躁不安及情绪低落的多种健康问题。慢性疼痛的治疗需要系统、长期的管理方案,而非简单的“忍一忍”就能解决。

疼痛的机制:不仅仅是身体问题

疼痛的传递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当身体某处受损时,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至大脑,随后大脑识别出疼痛的存在。痛觉的强度和个体感受并不完全取决于损伤的程度,而是与个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经历、以及对疼痛的认知等息息相关。

有些患者在经历同样的创伤时,疼痛感知的差异较大,这就是由于每个人的神经系统敏感度不同,且心理压力也会放大或减弱疼痛感。

慢性疼痛患者可能在原始病因消失后仍然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大脑中的疼痛通路“记住”了疼痛的感觉,甚至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记忆。这种“神经性疼痛”可能需要通过药物、心理干预和康复治疗来解决。

疼痛调控:绝非仅凭药物所能及,还需综合施策。

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止痛药并非万能,特别是在面对长期或慢性的疼痛时,药物的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可能使得单纯依赖药物并不可取。

1.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疼痛,短期的止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对于慢性疼痛,药物更多的是辅助治疗,需要结合其他干预手段。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管理慢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物理按摩、针灸、热敷等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3. 心理治疗:许多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心理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接受疼痛,缓解心理负担,能够有效减少痛觉体验。

4.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都对缓解疼痛有积极作用。譬如,对关节炎患者而言,进行适量的低强度运动可以减轻关节负担,舒缓疼痛感。

疼痛管理专家如何提供帮助?

麻醉科医生在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疼痛管理领域,他们的职责远不止手术中的麻醉。实际上,麻醉学医师同样是处理疼痛问题的行家。疼痛科医生通过结合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例如,对于顽固性神经痛,疼痛科医生可以通过神经阻滞技术,直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而对于某些难以治疗的慢性疼痛,医生还可以考虑使用神经调控装置,调节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疼痛并不是只能忍耐的“敌人”。借助科学手段与系统性调控,疼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应对与管理。忍受痛楚非但对身体健康无正面效果,反而可能招致更严重的潜在风险。与其默默忍受,不如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疼痛管理方案,改善生活质量,享受更舒适的生活。

0 阅读:35

界嘉谈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