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4年。
张艺谋历来是个话题人物,影片空档期从来得不到安宁,总会被媒体挖祖坟似的被弄到上头条,而新片上映更是会无一例外的招致一场大讨论。
《归来》自从筹拍以来就一直为众人所关注,大家都提前准备好了小板凳,铆着劲儿准备喷上几口或是点上三十二个赞。
《归来》上映后,这场讨论演绎到了高潮。有热烈鼓掌的,有厉声评判的,有不置可否的,有毫无感觉的……大家似乎围绕着《归来》片名而非影片发表了更多的观感。
的确,“归来”这个片名取得太好了,比原著《陆犯焉识》来得更实在,却又更加虚无缥缈。如何解读,见仁见智。
人物的归来:
很直白,“归来”指的是男主角陆焉识的归来。片中他的“归来”分为三段:第一段“归来”是从劳改农场逃了出来,短暂的“归来”只会促成更长的分离,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了种子。
第二段“归来”是指平反后被释放,背着包袱赶回家却发现妻子不认识了自己,于是自导自演了好几出“归来”的戏码,包括从火车站内拾阶而下和用钢琴铺垫暗示归来这样的煽情的家常烹饪手法。
第三段“归来”是指多年后,陆焉识已经放弃了唤醒妻子记忆的幻想,用常态化的火车站方式纪念自己的“归来”,实际上此时的陆焉识已经潜移默化的“归来”了,他永永远远的站在了冯婉瑜的身后,这种更高境界的“归来”已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了。
他手中写着“陆焉识”的牌子与他本人伫立的身影形成了戏剧化的反差,陆焉识的身体如牌子上的三个字的灵魂一样一直守候在冯婉瑜的身旁,早已归来,从未远离。只是冯婉瑜张望远方的眼睛永远背向着它们,“陆焉识”只存在于她的记忆里,永恒走在“归来”的路途上。
人性的归来:
很隐晦的,张艺谋控诉着那个年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它显得那么残酷而无情,泯灭人性的笔触从父女亲情入手,从陆焉识与冯婉瑜天各一方的悲惨遭遇隐现,再从“对面相见不相识”的人间悲剧达到高潮,狠狠的对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挥出了鞭子。
然而,经过《活着》禁映经历的张艺谋这次也很好的把握了分寸,他隐去了原著的前半部分,而只是摘取了末尾的“归来”情节做出了仅限于亲情的宣泄。这条鞭子像是打在了空气中,一声脆响,却又不让任何人受到伤害。
这是张艺谋的妥协,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无形中他仍然完成了对“方师傅”以及站在其身后的所有人的控诉,虽然运用的手段比较婉转。
人性的归来仍是本片的主题之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义灭亲”的惨无人性“归来”到父女相认、母女修好的亲情重聚,人性回归到它本该正确行驶的道路上,虽然它曾经在10年的浩劫里兜兜转转的拐上了好几个大弯。
演员的归来:
巩俐是个很难懂的演员,也是个很难得的演员。你很难定义她的类型与地位,她似乎生来就是为艺术片而活的,商业片于她似乎是一潭淤泥。而她也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凡是她有份演出的商业片基本都没了好下场,而沾上她的艺术片仿佛都印上了她特有的光华。
我们曾经从张艺谋艺术的镜头里见证过她的粗狂、率真与坚韧,也在同一个人逐利的镜头下瞥见了她的威严、浪荡与浮夸。
巩俐的表演之路与张艺谋很难分开,但他们又的确分开了很久。分道扬镳的他们终于在《归来》里再度重逢,于是观众便有幸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巩俐的“归来”。
在离开张艺谋的岁月里,巩俐一度走出了国门,迈入了好莱坞。可如《迈阿密风云》《少年汉尼拔》之类的影片里,巩俐的表演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加以恭维。而2008至2013的6年里,巩俐只拍了《谍海风云》《我知女人心》这两部电影,与其说那是表演,不如说是表示存在感的礼节性露面。
而在《归来》里,我们才真正看到那个无比熟悉的巩俐正式“归来”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出场方式。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巩俐可以这样老、这样丑的。但同时我们也惊艳的赞叹,原来巩俐还是那样完美与老练的。
冯婉瑜这样一个大部分时间眼神呆滞,言语混沌的角色却在巩俐不经意的演绎中显得那样的入神与不露痕迹。这种丝毫不做作的演出才是对原著人物的最佳诠释: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舞台中央的木偶“吴清华”。这种深入骨髓的表演又岂是浮躁的当家花旦景甜们可以企及的。
导演的归来:
虽然多了个“葫芦娃他爹”的绰号,命运多舛的张艺谋终归还是回来了。虽然仍有很多人质疑《归来》的成色远远不及《活着》,又或者有人抱憾其急于归来的用力过猛,还有人惋惜其个人风格(如第五代导演引以为傲的色彩学)的逝去,更有人评判其妥协于审查而丧失了勇猛斗士的旗手风范。
其实这些评论从某些角度来看都是中肯的,也是对张艺谋的厚爱与关怀。不论是“略感失望”还是“怒其不争”,那不过是在拿《归来》与张艺谋曾经的电影作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而已。
其实张艺谋早已不是那个光着膀子和莫言并肩傻笑的莽汉了,他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不论是近些年来他在商业片领域的巨大成功,还是在其他领域(如奥运会开幕式、印象系列)的广泛涉足,都代表了新时代形势下一位中国本土导演的谋变之路。
君不见陈凯歌、冯小刚,甚至是宁浩、贾樟柯都在慢慢的变化么?不同的只是大家所行道路的曲度而已。也许只有娄烨这种一根筋的人还在死守直线,其他的导演其实都在或多或少的蛇行向前,在艺术片与商业片的领域里不断游着快慢不同的蹼泳。更何况张导的名字里还含着“艺”与“谋”这两个有关于理想与路径的缩写字符呢。
在《归来》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折衷主义的张艺谋,用缓慢平稳的叙事结构讲述着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这种故事恰恰是《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所一脉相承的,有所区别的是《归来》的煽情更像《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多一点,它虽然没了《红高粱》《菊豆》的开拓性与锐气,也没有了《活着》的评判与《有话好好说》的时代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归来》至少洗去了《三枪拍案惊奇》的俗气,淡去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的贵气,褪去了《英雄》《十面埋伏》的铜臭味道,还原了一出最接近与《千里走单骑》的平实之风。
他用《千》里一样有雅俗共赏号召力的实力派大牌演员做商业保障,不紧不慢的铺陈着一个略带伤感回忆的陈年旧事。仿佛是在用一本泛黄的相册将大家拉回到那个被硬生生抹去的年代,用有别于那个时代标志性口号的淡淡散文吟诵了一曲时代挽歌。
这样的张艺谋难道还不能算作“归来”么?
至少我认为,他真诚的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离别了张伟平贴近了乐视网的张艺谋不可能不在票房利益的裹挟之下重扬商业之帆。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多年艺海沉浮的他已经慢慢洗去铅华,渐渐回归理想之国。
在商业片与艺术片的两条船上他仍会两条腿跨着,施展着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将正邪两派的招式逐渐圆融至太极拳的境界。两条船会越贴越近直至合为一体,艺术与商业将不再严苛的分隔。
试问华语导演中还有几人有如此功力?李安、王家卫、杜琪峰……?而之于大陆影坛,又有谁能担此任?我想,或许也只有张艺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