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正在成为一部另类的现象级电影。自从去年岁末波澜不惊地上映后,从自媒体和院线两个方面,成为一部被越来越多讨论和关注的电影。
虽然“高口碑,低票房”似乎说明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叫好叫座”的作品,但从部分影评的不吝溢美之词来看,《爱情神话》显然是在某一些圈层内获得了远高于票房数字的认可度。其中毛尖老师的评价最为“夸张”,她称这部电影为“中国银幕爱情的一个里程碑”。
《爱情神话》基本是去年最好的爱情喜剧,或者说是近年最好的情感类影片。不是没有指责这部电影,比如中产悬浮,不接地气等。但在接受了这种风味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悬浮”等等恰恰是它的优点。
这首先在于,它是一部“聪明”的电影。聪明的电影和笨拙的电影的区别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聪明的电影逗笑你,是微微一戳胳肢窝还没碰到就让你忍俊不禁,而笨拙的电影是隔靴搔痒,使了半天劲都用不上。
我认为徐峥应该是深度参与了这部片的创作,不只是表演,在剧作和很多细节上应该也帮助了导演。
所以里面有如此多的值得称道的细节,比如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做早餐,老爷叔被外地城管驱赶的笑点,玛雅一个中英混血却做不好小学英语卷子的尴尬,老白在邻里之间的各种相处的细节等
上海风貌,或者说上海味道,在电影中如果用得不好,很容易让非沪上文化的人觉得琐碎或者反感,但电影中处理得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嫌肥,少一分显瘦。
除此之外,这应该是去年第二部聚焦中年人情感需求的影片。上一部是《人潮汹涌》。
在看了各种各样的甜宠剧、青春剧后,再看这种中年男女的情爱故事,有种分外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中第一场高潮的三女二男的对峙戏,其实我不是特别感冒,刻意的,舞台剧的痕迹太重,如果再长一点很容易让我想到开心麻花。
所以这一段戛然而止挺好的。而且看上去,格洛瑞亚跟老白的一夜情也并没有实证。
随后李小姐和老白关于一双鞋子的博弈也挺常规的。最让我意外的,是编导并未让“精明算计”这个通常意义上我们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成为老白性格特征的一部分。
从“白辛苦”这个绰号来看,老白不善于算计是周围人尽皆知的,或者说,这片中任何一个男女都比他会算计。
但貌似老白活的也算不错,这可能主要托了祖上传下来的那套老洋房。而儿子显然在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没有继承到妈妈的精明,父亲的艺术基因都用在了美妆上。并且在恋爱上也“引进外援”,用北方女孩的简单和率直来对冲身上的“上海味道”。
也许真像片中老爷叔说的那样,上海最终要成他们口中的“外地人”的天下了。
片中的大部分人也基本衣食无忧,虽然看上去没有大富大贵,小富即安还是有的。
这会让剧情略显悬浮,但是普通人的精明算计在片中也不缺少。最终沉重的那一笔,用老乌的溘然离世来完成了。
老乌与索菲亚罗兰的那段感情似真似幻,也许是参考了奥黛丽赫本和某位中国男士的故事。真假并不重要,它提示了某个道理:有些东西你没见过也许是种幸福,见过却得不到,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从这几年来说,无论大银幕还是电视剧,越来越多的编导们开始“任性”了,很多作品不再执着于“和解”、“团聚”的逻辑。张艺谋称自己的《一秒钟》为“给电影的情书”,当有人试图从中嗅出一点不一样的气味时,得到了很不屑的眼神。
《爱情神话》也没有指望跟一部分观众,或者这个时代的某些方面和解。海派文化的拥趸固然可以因为“烟火气”、“上海味道”而击节叫好,而导演作为并非上海土著的新上海人,却也理直气壮地唱起了自己心目中的爱情颂歌。
但我必须要指出,这种任性或者不妥协从几年前就开始了。大概从新丽传媒成为都市伦理剧的执牛耳者开始,这种尝试就一直没有中断。无论是《大丈夫》、《小丈夫》、《一仆二主》尝试各种年龄层次、职业、阶层的男女组合,还是《精英律师》、《我的前半生》中各种痴男怨女的纠缠故事,“打破”中国观众心目中固有的那种对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的那种刻板印象、思维定势或者“迷信”,就是新丽传媒这类制作机构的目的。
导演邵艺辉显然是深刻领悟了这种“叛逆精神”。她的访谈中,随处可见“XXX不是这样”,“不想……不要……”公众号甚至这样写标题:《爱情神话》里没有爱情,也没有神话。最为传神的则是片中那一段“女人这辈子……是不完整的”的发言。
这也许是邵艺辉这一代90后,或者85-95创作人的特点。这是我从毕赣身上总结出来的。他在接受十三邀访谈时说:“我既不顺从,也不反抗”。
邵艺辉也许也是如此,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她一个90后的小姑娘能拍出《爱情神话》,而一群70后甚至50后的演员(周野芒)给她做演员。
九十年代刚在国内火起来的韩剧有一部代表作《爱情是什么》。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更能笃定的说:“爱情它不是什么”,而不是“爱情到底是什么”。
这种通过不断的否定来接近心中的答案的方式,也许并不能指向一个终点,或者说解决方案。这也暗合了一点,就是90后的话语体系里,常常是没有conclusion的。我已经多次见到90后的一些写作者,妙语如珠引经据典,鞭辟入里酣畅淋漓地表达问题,分析问题,我拍案叫绝正准备看最终答案的时候,文章却戛然而止了。
就这?我常常觉得懵,但多了就习惯了。所以《爱情神话》的最后,当几位主角看着电影渐渐昏昏入睡的时候,我预见到这部电影大概也是没有conclusion的。最后银幕上打出来老白和李小姐那段聊天,其实稍微觉得冗余。导演也说了,他们最后也“未必”在一起。
事物是需要留白的,作品需要余味,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网上有评论给《爱情神话》也做了这个判断。不过,因为我本就没有预期有结论,所以倒没有纠结。
说到这儿讲讲我认为片中最好的一段情节,就是老白“费尽心思”想跟李小姐“锁定”的时候,李小姐却要跟他“断舍离”了,老白不甘心问她为什么,李小姐说不合适,老白问怎么不合适了,很无奈,很卑微,也很辛酸。
从这个角度上,《爱情神话》倒真算得上毛尖老师所说的“里程碑”,因为它以“否定式”的方式去讲述,接近中年男女心目中的爱情。
说到这儿,可以讲讲原版的《爱情神话》。原版费里尼的《爱情神话》其实是个有点“黄暴”的电影,讲古罗马中后期沉溺于物质主义与欲望的故事。就主题跟这部《爱情神话》差着很多。
不过里面有一个情节值得借鉴:主人公来到一个艺术长廊,里面的导师抱怨着当今人们都被物质吸引,忘记了艺术:
在我看来,这就是《爱情神话》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