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着时刻!楼市,再次迎来了“降温”信号!

人言财经 2025-04-25 08:32:47

每年4月都是楼市小阳春向平淡市过渡的关键节点,2025年也不例外。

当3月的火热如沸水般蒸腾,4月的楼市却悄然降温,热度如同从100度骤降至70度,呈现出不温不火的尴尬态势。

克尔瑞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重点26城4月上半月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滑14%,二手房市场虽同比仍有部分城市上涨,但不同城市间的冷热差距持续拉大。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依旧保持韧性,而郑州、青岛等城市则寒意袭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楼市面临着关税战冲击、新旧市场价格分化等复杂局面,能否在政策助力下打破胶着,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01

4月上半月的楼市降温,在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均有显著体现,尤以二手房市场分化最为突出。

新房市场中,全国重点26城成交面积317.17万平方米,虽与去年同期持平,但环比3月下滑14%。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上涨32%,成为支撑市场的“顶梁柱”。

然而,二线、三线城市则表现乏力,成交量同比分别下跌10%和8%,广州作为一线城市,4月上半月新房成交20.32万平方米,较3月下降26%,热度大减。

二手房市场的分化程度更甚,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延续了去年9月以来的回暖态势,深圳4月中上旬成交量同比上涨34%,上海涨幅达30%,市场活跃度较高。

但郑州、青岛等城市却陷入低迷,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13%和19%,业主降价抛售现象增多,议价空间不断扩大。

这种分化背后,既有城市经济基本面、人口吸引力的差异,也与政策落实效果紧密相关。

去年9月的救市政策,在核心城市形成了较强的带动效应,而部分弱二线及三线城市,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等问题,难以留住市场热度,热闹过后只留下沉寂。

02

回顾2023年以来的楼市周期,每年都上演着相似的剧情:2月底热度起步,3月达到高潮,4月降温,5月进入静淡市,7-8月跌至冰点,下半年依赖政策刺激回暖。

2024年便是如此,尽管5月出台了救市政策,但效果昙花一现,7-8月楼市再度坠入冰窟,直至9月底的“大救市”才真正扭转乾坤。

那次救市并非单纯依赖楼市政策,而是宏观政策与行业政策的协同发力:央行降准降息,5年期LPR下调25个基点,存量房贷调整减轻购房者压力。

财政端10万亿化债安排稳定市场信心,以旧换新等刺激内需政策提升消费能力;房地产领域,一线城市放松限购限贷、城中村改造扩围等措施,直接激活了市场需求。

正是这些政策“组合拳”,让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次新房价格实现反弹,并守住了成果。

然而,2025年的4月楼市,面临的环境远比过去复杂。

外部因素中,关税战虽未直接冲击楼市,但通过影响外贸进而传导至经济基本面,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压。

内部则是楼市分化达到极致,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出现非理性价差。

以郑州、广州为例,部分新房凭借第四代住宅概念,以超高得房率等优势,比同地段次新二手房溢价30%-50%。

这种过度抬高新房、贬低二手房的现象,不仅破坏了市场平衡,也为后续新房市场埋下隐患,一旦二手房持续低迷,新房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

03

当前的4月楼市,正处于“跌不动、涨不起”的胶着状态。

新房价格保持稳定,但成交量下滑;二手房议价空间扩大,却难现大规模成交。

买卖双方陷入拉锯战,而这恰恰是政策发力的最佳时机。

从历史经验来看,2024年9月的救市之所以成功,在于精准把握了市场情绪转折点,用外力将市场向积极方向推动。如今,楼市同样需要这样的“关键一击”。

面对复杂局面,政策工具箱仍有诸多选项。

宏观层面,可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降低购房成本,释放流动性;财政政策上,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的投入,稳定房地产投资。

行业政策方面,进一步优化限购限贷政策,尤其是在二线城市,适度放宽购房门槛,激活潜在需求;规范新房市场定价机制,避免过度溢价,促进新旧市场良性互动。

同时,针对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冲击,需加快内需提振步伐,通过稳就业、增收入,增强购房者信心。

言叔认为,楼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市场的自我调节。2025年的4月,既是对过去政策效果的检验,也是新周期的起点。

当分化成为常态,唯有打破常规、综合施策,才能让楼市摆脱“过山车”式波动,走向平稳发展的轨道。

正如古人所言:“审时度势,方能决胜千里。”楼市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这关键节点上,祭出恰到好处的“大招”。

0 阅读:0
人言财经

人言财经

专注资本市场和商业逻辑,一家说人话的硬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