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土储专项债,开始“卡壳”了?

人言财经 2025-04-21 09:17:18

盼星星盼月亮,时隔五年重启的土地储备专项债,本以为能给房地产市场来一场"及时雨",可这雨咋就迟迟下不大呢?

作为稳定土地市场、盘活存量资源的关键工具,它一出现就被视作行业"强心剂",市场曾满心期待万亿级资金能掀起大规模土地收储热潮。

然而数据一摆出来,大家发现理想和现实有点差距:

一季度全国新增专项债近万亿,可真正投向土地储备的仅5%,实际发债规模刚过500亿,和历史同期占比超30%的辉煌相比,节奏明显慢了半拍。

01

翻开一季度地方债账本,整体数据相当亮眼:全国发行地方债2.84万亿元,同比激增80.9%,创了历史新高。

其中新增专项债9602亿元,同比涨了51%。

但拆开来看,钱的去向很有讲究:近6成用来还旧债,真正投向新项目的4成里,土地储备只拿了5%的份额,也就是480亿左右(实际发行524亿)。

要知道,2017-2019年土地储备专项债占新增专项债比例都超30%,按照这个经验算,今年市场预期怎么着也得有万亿规模,可现在连零头都没到,妥妥的"进度条滞后"。

为啥会这样?

言叔从专业人士那了解到,一方面是"置换债"优先级更高。

今年政府要化解存量债务压力,一季度发行的地方债里,相当一部分得先用来还旧账,新项目的资金自然被挤了点时间。

另一方面,各地项目储备还没完全到位。

虽说广东、吉林等16个地方公示了1853亿的收储计划,但真正把债发出来的只有广东、四川、湖南、北京四个地方,其他地区还在走流程、做准备。

华创证券的周冠南就说,今年有14个地区试点"自审自发",但从方案制定到项目落地需要时间,现在就像刚踩下油门,车子还在慢慢提速阶段。

再看专项债整体发行进度,一季度只完成了全年限额的21.8%,确实不算快。

不过言叔觉得,这也不算啥坏事。

毕竟政策工具箱里还有不少后手,随着置换债压力减轻、项目准备成熟,接下来二三季度可能会迎来发行高峰,土地储备专项债的规模也有望逐步跟上。

02

在这场专项债发行大战里,哪些地方冲在了前头?

数据一摆,广东和山东相当亮眼。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一季度新增专项债1617.5亿,全国第一,而且在土地储备专项债上也当了"排头兵",发债超300亿,相当于全国同期土地储备专项债规模的60%。

山东紧随其后,新增专项债1048.3亿,聚焦保障房和交通基建,济南的轨交项目、青岛的老旧小区改造都拿到了不少资金。

再往后看,江苏、四川、河北、北京这些经济大省、债务风险低或者项目准备充分的地方,发行进度也挺快,一季度新增专项债都超过500亿。

言叔发现,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规律:有钱、项目成熟、风险可控的地方,更容易拿到资金,毕竟专项债需要项目收益来覆盖,得把钱投到靠谱的地方去。

从资金投向看,今年有个明显变化:房地产领域占比提高了。

民生银行的温彬分析,一季度用于项目建设的8438亿专项债里,18.6%投向了房地产相关领域,比去年全年高了7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因为多地启动了专项债收储土地,再加上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更新,这些和房地产紧密相关的项目拉抬了占比。

不过基建还是大头,64.6%的资金投向了市政、交通等领域,虽然比去年低了点,但依然是稳稳的"压舱石"。

这种区域分化和投向结构,其实也给其他地方提了个醒:要想拿到专项债,得把项目包装好、风险控制好,尤其是土地收储项目,得算清楚收益账,让资金愿意跟着项目走。

03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土地收储到底进展如何。

从公示情况看,广东、山东、四川等地规划的收储规模都不小,广东拟收储214宗地、440亿资金,山东190宗地、231亿,四川187宗地、177亿,江西、福建等省份也都有百亿级的计划。

但真正落地的只有前面提到的四个地方,524亿的发债规模,和庞大的闲置土地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累计闲置土地67.8万亩,按地价算价值超2.3万亿,光TOP50房企就持有18.3万亩。

清华大学的叶剑平算过一笔账,每亩闲置地每年造成18万经济损失,全国一年就是1200亿,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浪费啊!

好在北京、广州已经开始行动:北京收回124宗闲置地,48%用于保障房,32%用于产业升级;广州收回83宗,通过"微改造"盘活空间,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功能置换,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但为啥整体进度还是慢?

中指研究院的陈文静点出了关键:专项债额度不清晰、收购价格难定、被收购主体单一。

比如说,地方政府想收储土地,可到底能申请多少专项债,没有明确的标准;和企业谈收购价格时,双方对土地价值评估有分歧;现在主要收购对象还是房企,渠道太窄,很多其他主体的闲置土地不好处理。

不过好消息是,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发力。李强总理调研时强调,要给城市更多自主权,在收购主体、价格、用途上灵活调整,还要研究新的支持措施。

机构们也很乐观,国海证券测算今年土地储备专项债有望达万亿,银河证券说未来两三年每年5000-7000亿,能带动土地市场和楼市修复。

言叔觉得,只要把这些堵点打通,比如明确额度分配机制、建立合理定价体系、扩大收购主体范围,土地收储肯定能加快速度,让闲置土地活起来,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1 阅读:391
人言财经

人言财经

专注资本市场和商业逻辑,一家说人话的硬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