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说她的亲属好像得帕金森病了,于是带到门诊来看,65岁女患,最近半年出现双手和头部不自主抖动,不仅在持物时震颤,还有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吗?
患者的震颤表现双侧对称,与帕金森病的不对称性并不相符,于是反复追问患者的用药病史,自诉近一年长期服用一种治疗头晕的药物,盐酸氟桂利嗪,每天2粒。患者诊断是不是呼之欲出啦,考虑药源性帕金森病。停药后症状逐渐好转。
确定诊断:药源性帕金森病(DIP)。
我们知道帕金森综合征(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中毒、外伤、药物等)造成的以震颤、肌张力增强和运动减少等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那么顾名思义,药源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就是指与服药相关的“震颤麻痹”。
据统计,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率仅次于老年帕金森病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1.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通过阻断多巴胺(DA)D2受体致病,当阻断75%~80%的DA时即可出现DIP。不同类别的抗精神病药风险差异显著:
吩噻嗪类(如奋乃静、氟奋乃静):含哌嗪基或氟元素的结构,易引发DIP,约占用药人群的60%。噻吨类(如氟哌噻吨):结构与吩噻嗪类相似,大剂量拮抗D1受体,降低多巴胺活性,约28%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含氟或哌嗪基的品种风险较高,但整体较吩噻嗪类轻。苯甲酰胺衍生物(如舒必利):广泛用于老年精神障碍,长期应用易诱发DIP。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氯氮平):对D2受体亲和力低,锥体外系反应风险较低;而阿立哌唑可能加重帕金森症状,不推荐使用。2. 胃肠动力药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中枢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长期使用DIP发生率可达14%,肾功能不全者更需警惕蓄积风险。多潘立酮(吗丁啉):外周多巴胺拮抗剂,血脑屏障穿透性低,DIP风险较低。西咪替丁:H2受体拮抗剂,可能抑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代谢,老年患者更易出现肌张力障碍。3. 多巴胺耗竭药物
利血平:耗竭交感神经末梢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长期使用易诱发DIP和抑郁,复方制剂(如北京降压零号)需警惕。4. 钙通道阻滞剂
氟桂利嗪:半衰期长、含哌嗪环结构,DIP风险是桂利嗪的2倍,卒中患者风险高达50%。其他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风险较低,可能与间接干扰多巴胺系统或线粒体损伤有关。5. 抗抑郁药
三环类/四环类(如阿米替林):抑制多巴胺系统,可能加重震颤。SSRI类(如帕罗西汀):增强5-HT活性抑制多巴胺功能,与MAO抑制剂联用可能诱发5-HT综合征。6. 其他高风险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基底节损伤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抗组胺药(如异丙嗪):吩噻嗪衍生物,长期大剂量使用需警惕。曲美他嗪:含哌嗪环,可能通过D2受体阻断诱发运动障碍。
1、停药或减量:
多数患者停药后4~6个月内症状可逆,约73%住院患者经处理后缓解。
若无法停药,优先换用低风险药物(如喹硫平替代传统抗精神病药)。
2、对症治疗:
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可短期缓解震颤,但老年人需警惕尿潴留。
左旋多巴:效果有限,可能加重精神症状,仅用于不可逆病例。
3、特殊情况处理:
若停药后症状持续,需排查诱发的潜在帕金森病(占10%~25%),需长期抗PD治疗。
三、预防策略1、用药选择:
老年患者优先选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或低风险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
避免联用两种以上高风险药物(如氟桂利嗪+舒必利)。
2、剂量与疗程控制:
氟桂利嗪、甲氧氯普胺等需小剂量、短疗程使用,并密切监测运动症状。
3、辅助用药:
抗精神病药联用苯海索可降低锥体外系反应风险。
4、高危人群管理:
老年女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不全者需加强药学监护。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防治核心在于识别高危药物、规范用药行为及早期干预。临床需警惕长期使用多巴胺拮抗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及时停药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