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分为正负两极,中间被隔膜分开,这层隔膜本身不导电,以避免两极上的活性物质直接接触造成短路,而同时,隔膜上的微孔形成的通路却可以让带电离子通过。电池充放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在两边跑来跑去的过程。
人类的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和中国文化,也存在类似的隔膜,以隔离两种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也像正负离子,只能渗透不能融合。
第一,地域隔离。
崇山峻岭、沙漠戈壁、河流海洋,将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五大洲,又将五大洲分隔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区域。
古代交通不发达,这些区域被自然条件隔离。但由于贸易活动,各个区域仍有交流,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地域的隔离作用逐渐在减弱。
第二,语言隔离。
中国的象形文字和西方的符号文字,作为两种典型的语言表达工具,各有特色,但截然不同,因此持两种语言的人很难直接沟通。
想要掌握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相当困难,特别是西方人学习中文,无论是学习书写还是语音、语义,都比中国人学习西方语言困难得多。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机器翻译逐步成熟,语言隔离作用也在随之减弱。
然而,东西方人沟通仍旧需要翻译,世界上也只有一小部分东西方人面对面直接交流过,多数人一生也没有这样的场景。
第三,思维隔离。
东西方思维差异明显。东方思维从整体出发,再到局部,西方思维从局部出发,再到整体。
以写信时用到的地址为例,西方从门牌号到街道再到区再到县市再到国家,而东方正好相反,先写国家,再写省市区,再写街道,最后是门牌号。最常用的人名也是这样,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而东方人姓在前,名在后。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就是思维模式的极大不同。一个从整体到个体,一个从个体到整体,可见,东西方人看问题的先后顺序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大不一样。
第四,习惯隔离。
习惯的养成因素复杂,有文化因素,也有地理环境因素,还有历史原因,所以人类的生活习惯隔离很难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
人类文化蕴含的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决定了全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和未来的前途。
从历史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像极了锂电池,充放电过程就是存储和释放能量,但过充和过放,都可能造成电池的永久损坏。
因此,注定了东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两极,只能互相渗透,却不能直接融合。在此过程中,隔膜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域空间、语言文字、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就是这层隔膜。
我们知道,锂离子电池并非储能的终极方案,只是目前人类在平衡各种因素后的现实选择。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将会出现更好的储能方案。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将出现更适合的文化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