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innie
1932年2月23日,民国二十一年的这一天,北京人见证了一场盛大的皇家葬礼,这也是最后一次举行的皇家葬礼。
场面空前隆重,整个北京城大有万人空巷之势。
(一组清朝宫廷服饰图片)
这场葬礼的主人是大清同治帝的妃子,慈禧的儿媳——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
赫舍里这个姓氏大家应该不陌生,比如康熙的第一任皇后以及他的四大辅臣索尼都姓赫舍里,出自正黄旗,身份尊贵。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并非显赫的正黄旗这一脉,而是出身镶蓝旗,两系的显赫程度相差甚远。
赫舍里氏的颜值很高,冰肌玉质,眉目如画,身材纤细。
而且她并不只是个高颜值的花瓶,反倒是个才女,能画山水、墨笔作兰、自题小诗,常署 “懒梦山人”之款,才学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
女官容龄在《清宫琐记》这本书里提过赫舍里氏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爱读书,有才学,身在封建王朝却有新思想。
但就是这样一个内外兼修的妃子,入了后宫后却并没有得到同治的宠爱。
主要是因为政治原因,同治继位时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分别为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当时和赫舍里氏一起进宫的共有五位秀女,其中慈安太后支持自己的表外甥女阿鲁特氏,慈禧太后支持员外郎之女富察氏。
两人斗争不断,而且看似是在争谁选中的人能坐上皇后之位,但实际上是慈禧与慈安之间争夺实权。
最终是阿鲁特氏被封为皇后,慈禧对此十分愤怒,只要阿鲁特氏去侍寝,第二天慈禧便会为难同治或者是阿鲁特氏,搞得同治苦不堪言,躲避着不再入后宫,独居乾清宫。
也就是这样,再漂亮再优秀的赫舍里氏别说被同治宠爱了,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只能孤孤单单地被关在这后宫之中了。
直到是同治病重,两宫太后大封妃嫔以祈福,她才被想起来晋封为妃位。
但这并不是她好日子的开始,因为被晋封没多久,同治便去世了,赫舍里氏开始守寡,年仅19岁。
如果是儿子、养子登基,日子还有些盼头,但是后面登基的是同治年幼的堂弟光绪,加之慈禧对这些儿子的遗孀们不闻不问,日子是更加难熬了。
甚至是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和皇后瑾妃出逃时,也没有想起自己亲儿子的遗妾们,将她们丢在了宫中,任其自生自灭。
深宫中的妇人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只能一边害怕一边日日以泪洗面。
好在赫舍里氏饱读诗书、有勇有谋,面对这样棘手的情况,她没有像其他人那般伤心退缩,反而是遇大事临危不惧。
她一个人撑起了后宫,不仅稳定宫中下人,关门护卫,并召了在京的一些外臣来商议解决的对策,行事坚决果断。
难怪很多人都说,如果慈禧去世后如果她能主政,清朝会不会再延续段时间。
好在八国联军并不入后宫抢掠,妃子们并没有受到伤害。
1923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要将皇宫内身份尊贵的人们全赶出去,相比于其他人被军队一吓就灰溜溜走了,当时已经有六十多岁的赫舍里氏在后宫看尽风云,对此毫不畏惧。
就算是被枪炮对着也不为所动,硬碰硬地与冯玉祥对峙,在皇宫中撑了十几天。
后面经过多方协商,赫舍里氏可以自己的带走财物,她才与同是同治妃子的西林觉罗氏搬去固伦荣寿公主府上居住。
1932年2月5日,这位见证了大清王朝最后的衰落与结束的皇妃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当时日本扶持溥仪已经建立满洲国,因此她的葬礼由满洲国出面主办,场面极其盛大。
这也是出现在北京人面前的最后一次皇家葬礼,属于皇族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