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秘史:顺治在23岁出家,死于24岁

写乎 2025-04-09 20:20:33

作者:阿赖耶识

在皇权这条道路上,似乎早已没有了任何的情感和血缘。

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争夺,至高无上荣耀的权利。皇帝是多少人的一生心之所向。

可是有些人偏偏不想当皇帝,一心想出家当和尚。

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在历史上早有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开国皇帝萧衍,曾经4次出家为僧,唐朝皇帝李忱也曾经出家为僧。

所以说皇帝出家做和尚,也并不是是什么没有出现过的事情。甚至都明确记载在历史上。像是一种荣誉勋章,丝毫不肯做任何的矫饰。

直到满清的顺治皇帝出现。关于顺治的死因和是否出家,就成了满清历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

那么顺治到底出家了吗?

事实是顺治确实出家了,但是也确实还俗了。

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其父亲是大清的建造者皇太极。

皇太极为什么驾崩?

因为爱情,因为挚爱海兰珠的离开,所以皇太极也死了。

这就导致福临6岁登基做皇帝。此后7年的时间都是摄政王多尔衮掌握朝政,直到多尔衮去世,13岁的福临亲政。

这个时候的顺治帝还是一个昂扬的少年。他真的励精图治,也很勤勉。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想要做一个好皇帝,下令的很多治国政策,都让大清更好的融入这片土地。

可是为什么事业脑的顺治,突然间就要出家了呢?

很多历史和野史,将这口黑锅背在了董鄂妃的身上。

因为董鄂妃去世了,所以顺治学着亲爹皇太极,也开始对这个人世间产生了厌倦。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可否认董鄂妃的去世给了顺治一定的打击,但是让顺治决心出家,董鄂妃只是一部分的原因。

顺治的亲妈孝庄皇太后,本身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在顺治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和言传身教,所以顺治自小是对佛教是有兴趣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兴趣,结识了很多僧人。

那么什么时候顺治会和僧人产生沟通?自然是在对于当下生活产生绝望,失望和疲惫的时候。

别看顺治是个皇帝,从登基以来,朝政就被皇叔父多尔衮和众位权臣把持着,其实顺治手里的权力十分有限,他虽然想的很好,但是对于自己的政治抱负,实在是举步维艰。

对于一个少年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挫折感,让顺治心力交瘁。

所以这个时候佛教的避世的思想,开始对他有吸引力。他希望通过出家,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对于当下的解脱。

甚至顺治帝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还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这首诗词叫作《顺治归山诗》,据传在多个地方有记载,包括门头沟天台山慈善寺、山西五台山和西安兴教寺等地。

其中,五台山是这首诗流传较广的地方之一。

相传,顺治皇帝在五台山的善财洞写下了这首诗,而康熙皇帝在寻找父亲时,也在五台山的菩萨顶听到了这首诗的吟诵。

所以野史记载顺治帝在24岁这一年驾崩,然后脱下了龙袍,换上了袈裟,去了五台山当了和尚,甚至活到了73岁才圆寂。

所以康熙这个儿子才会多次上五台山,去寻找父亲,只是遗憾一直未能与之相见。

所有的野史谣传,都只是因为这一首诗的存在。

其实这并非野史,也并非谣传。

因为在顺治23岁这一年,确实想要出家。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自己把头发给剃了。

可是大清容不下一个做和尚的皇帝,经过僧人不停的规劝,顺治才同意,暂时不出家,蓄发还俗。

这些僧人给顺治的原因是,您要维护世间的正义,所以要继续做皇帝。

所以23岁的顺治决定出家,然后放弃出家,在想要好好做皇帝的时候,死在了24岁。

历史上只记载了顺治的死亡年纪,却没有记载顺治的死亡病因。

这也是导致谣传的导火索之一。

这么年轻的顺治为什么会去世?一个被天下人供养的皇帝为什么会去世?一个皇帝去世为什么没有明确的死因?

甚至甚至在驾崩前还留下遗诏,否定了自己的政绩,谴责自己的不孝,愧疚与亲朋好友的隔阂,下了罪己诏,并且宣布8岁的三儿子玄烨继位。

很多后世历史学家都认为,这封遗诏并不是顺治自己的意思,而是出自孝庄皇太后的手笔。

反而在记载顺治儿子康熙的清圣祖实录中,写明了顺治的去世原因。

病因是天花。并且大家瞻仰遗容。

也就是众人见到了顺治死亡后的遗体。

或许如果当年23岁的顺治真的出家了,也就不会死在24岁。

只是可惜,大清需要的是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和尚。

0 阅读:10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