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茶,人到中年沉淀自己的最好方式

六堡文化 2024-08-19 03:58:37

墨香书卷间,沉淀自己,让心灵得以净化,思绪得以升华。每一页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触摸,每一次沉思,都是一次自我的超越。

从《诗经》的风雅,到《楚辞》的浪漫;从《史记》的宏大,到《资治通鉴》的深邃,每一部,都是文化的瑰宝。字里行间,触摸着文化的脉络,感受着历史的温情。

01

享幽窗竹影之闲

一间雅室,窗外翠竹成荫,书茶相伴,洒落一地清影。室内陈设简朴,一案一椅,一几一书,案上茶香袅袅,书卷舒展,此情此景,正是“人到中年,心归淡泊”的写照。

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书一茶,便能享受幽窗竹影之闲,阳光透过竹林,点点斑驳,如古人笔下的水墨画。

从书卷中散发出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气味,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在这书香中,仿佛能听见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卷在手,岁月静好。捧起一卷古书,指尖轻抚过泛黄的纸页,触摸到历史的脉络。随着书页的翻动,心灵也随之飘向远方。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哲理,都让人深思,让人平和。

竹影摇曳,此时泡上一壶龙井或普洱,茶香飘散。茶的清甜与苦涩在舌尖交织,茶,如同一位老友,陪伴安静的午后时光。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茶香与竹影,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田园诗画。

心绪得以宁静,可以挥毫,写下心中所感;也可以是吟诗,抒发心中所思。一笔一划,都是对生活的感悟,每一次沉吟,都是对自我的凝视。竹影书声,心灵净土。让人想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无需琴音,书与茶已足够让人心灵感动。一书一茶,享幽窗竹影之闲,是中年人沉淀自我的一种。在这里,心得以宁,神得以充实,人生得以品,一种简单而又丰富的生活,一种淡泊而又深刻的人生态度。

02

涤俗世之尘

涤尘,不仅是对外物的清洁,更是对内心纷扰的扫除。抛却世俗的尘埃,涤尽尘嚣,心无杂念。尘世的心易蒙尘。古人常以自然之景,涤荡心灵之尘垢。如宋代戴复古在《除夜》中所言:“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此句流露出诗人在岁末之际,扫除尘垢,以清洁之心迎接新年的虔诚祈愿。在书斋之中,轻启窗扉,让秋风带走心中的尘埃,只留下一片清净之地,供心灵栖息。洗心退藏,返璞归真,洗心,是古人追求的一种内在修养。

《易经》中有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圣人通过此法洗净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深邃。在喧嚣的市井中,若能保持一颗洗净的心,便能洞察世事,不为外物所扰。达到一种至纯至真的人生境界。

静享生活的每一刻,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有所安,便是最美好的所在。静享时光的流逝,这是一种至高的生活品质。一书一茶,一窗风月,涤尘洗心,静享岁月。

白居易在《冷泉亭记》所描绘的:“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俗人也好,道人也罢,一书一茶,如同清泉,不知不觉中洗涤着心灵的尘垢,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

茶香飘逸,净化凡心,体会生活的苦涩与甘甜。如同唐代诗人韦应物所言:“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在茶的清香中,观照内心,一书一茶,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03

养内心之境

世人匆匆,唯有一心,得以窥见一世之景,琴音绕梁,老茶入胃,可觅浮生半日之闲。阳光斑驳静坐于幽篁之中,古琴横陈膝上,指尖轻拨,琴音如泉水叮咚,一壶老茶,清冽甘醇,轻酌一口,洗净尘世的烦恼,只留下心灵的自在。

恰似李白诗中所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琴与茶的陪伴下,时间仿佛凝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沉醉于这份难得的闲适之中。

草木皆情,四季更迭,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春日里,桃花笑春风,夏日,绿荫如盖,蝉鸣声声,秋风起时,草木渐黄,落叶铺满了小径,每一步都踏出了岁月的回响。

冬日,则是银装素裹,枯藤老树在寒风中更显坚韧,清泉山涧则化作细流,潺潺低语,诉说着冬日的静谧。心远地自偏,人生得大自在,不在外物。

其实,并非仅仅局限于琴音、老茶、草木之间,如此,世间虽大,风景万千,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淡泊之心,便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美好,让每一刻都成为值得铭记的风景。一书一茶,一秋一思,这是秋天最朴素也是最丰富的享受。

在这个季节里,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更能在细节中体会到生活的深意。秋日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人到中年,宜静心,岁月沉淀了智慧,也带来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时期,沉淀自己,不仅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不仅是饮茶的境界,也是中年人应有的生活态度,一书一茶,让人心静如水,超然物外。

文字来源 | “四宝斋红木家具”,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美文、国学知识,

快速起步、全面学习六堡茶,

请关注“六堡茶微刊”同名微信公号

0 阅读:19

六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