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后来发生了什么?一口气看懂蜀汉后期历史

访风聊历史 2024-04-24 06:31:03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举国哀悼,刘禅本人也伤心不已。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奏疏,打破了这个氛围。

这个人叫李邈,早年就因为和刘备抬杠,差点被砍了。还是诸葛亮为他求情,这才捡回一条命。

后来他被升职,做到了安汉将军、丞相参军的职位。可是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他引经据典的给马谡求情,再次失去了诸葛亮的好感,被撵回了蜀中。

现在,诸葛亮死了。他又上疏,说诸葛亮带领强兵,“狼顾虎视”。还说诸葛亮死了,是“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的“大小为庆”给刘禅气得够呛,直接把李邈给下狱诛杀了。

蜀汉的政治斗争相对温和,李邈能单靠说话就惹来杀身之祸,实在也是一种本事。

不过,诸葛亮一死,蜀汉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但是诸葛亮死后,蜀汉维持了29年才灭亡。那么,从诸葛亮死后,到蜀汉灭亡这段时间,蜀汉都发生了什么事?

诸葛亮死后,蜀汉最先爆发的,是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诸葛亮生前,这俩人就互相看不顺眼。俩人吵的相当厉害,最严重的时候,魏延都把刀抽出来了。

幸好有诸葛亮镇着,还有费祎从中调解,他俩才暂时没闹的更严重。

连远在江东的孙权都知道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费祎出使的时候,还问费祎:要是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魏延和杨仪彼此决不能相容,到时候你打算怎么办呢?

当时费祎就被问住了,还是跟着费祎一起去出使的人说:“他二人只是私仇,不是有反心。现在正是努力统一的时候,难道害怕风浪,人就不坐船了吗?”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愿意为杨仪断后。

杨仪请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思,魏延告诉费祎,丞相府的属吏跟着回去就行了,自己留下了带着军队继续打,还请费祎也和他联名,一起宣告部将。

费祎见势不妙,赶紧安抚魏延:我知道您的意思了,我回去帮你说服杨长史。他是文官,不懂军事,一定听你的话!

最终,魏延被杀,夷灭三族。而杨仪也把自己作死了。杨仪和魏延一样,都觉得自己被安排的委屈了,于是几次和费祎抱怨。

杨仪的牢骚话逐渐放肆,居然说出了:“当初我要是带大军投奔魏国,还能如此落魄吗?”

费祎终于忍不住,把杨仪的话告发给朝廷。杨仪被废为庶人后流放,后来又自杀。

正如孙权当初说的那样,魏延和杨仪是有用的,所以才会被授予权力。可是这两个有能力的人,到底因为性格问题,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

除了魏延和杨仪的事,蜀汉的政治状况大体还是很稳定的。这要归功于接替诸葛亮职务的那个人,蒋琬。

蒋琬当年曾经因为喝酒,差点被刘备杀了。还是诸葛亮求情:“蒋琬是社稷之才,不是百里之才。”刘备给诸葛亮面子,这才没杀他。

诸葛亮开府治事后,就征辟蒋琬为东曹掾,可见诸葛亮确实很欣赏蒋琬。

在诸葛亮生前,一直都用心培养蒋琬。诸葛亮北伐,就留下蒋琬和长史张裔一起处理丞相府事物。

诸葛亮死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授予了假节的特权,并且被升职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公元238年,蒋琬得到了开府治事的授权。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再立丞相。但是“录尚书事”加上“假节”再加上开府,也相当于给了蒋琬丞相的权力。

蒋琬是倾向于北伐的,只不过他设想的北伐方式和诸葛亮有点区别。他是打算通过水路,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

为了这个计划,蒋琬下令造了许多船。但蒋琬的计划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朝中大臣们的反对,一个是他本人的身体状况。

朝中许多官员都是反对水路出兵的,大家觉得:咱们从水路出兵,赢了固然好,可是输了呢?输了咱们怎么返回啊?

而且,蒋琬本人的身体也不好。他下令造船没多久,他的旧病也发作了。

朝廷派遣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希望费祎和姜维能劝住蒋琬。在这种情况下,蒋琬的这个水路北伐计划,当然进行不成了。

在病重的时候,蒋琬还没忘了北伐的事,他在写给刘禅的信里,说了两件事。

一件是说凉州很要紧,推荐姜维做凉州刺史,说“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

一件是说涪县水路通达,一旦东北方向有变,方便应付。

在蒋琬的推荐下,姜维在当年就“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而蒋琬本人也在当年冬天,进军涪县。但是由于连番奔波,蒋琬的病情更严重了。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4年,蒋琬就感觉自己有点撑不住了,请求将益州刺史的职位转让给费祎。

公元246年,蒋琬病逝,他的位置和权力转移到了费祎手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蒋琬死后,刘禅开始亲自理政。“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蒋琬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是蒋琬的接班人。但是蒋琬费祎的地位完全无法和诸葛亮相比,他们的权力是逐级递减的。

费祎的接任,给蜀汉的政治带来了一个温和的转向。

相较于诸葛亮蒋琬,乃至于后面的姜维,费祎的主张有点另类,他不主战。

他也不是宣扬投降言论,他只是不主张冒险的、大规模的北伐。

他允许姜维北伐,但从不允许姜维带万人以上的士兵去北伐。

但是在蜀国那个环境下,主战不绝对,等于绝对不主战。

对于自己的主张,费祎是这么和姜维解释的:“丞相这么厉害的人,都没北伐成功呢?何况咱们呢?还是好好治理国政,然后等待出一个能人吧?”

估计听到费祎的话,姜维心都凉了。

咱们确实不如丞相厉害,可是“等能人”是什么话啊?多少年能出一个诸葛亮?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能人,这和直接放弃还有区别吗?

在费祎生前,姜维升官倒是没耽误,升任了卫将军,还和费祎一起“录尚书事”。

但是,现在刘禅也亲政了。所以姜维的升职究竟是费祎的宽和,还是刘禅的倾向,咱们也确定不了。

但是每次出征,姜维都带不走足够的人,以至于在这段时间,姜维出征,经常是“不克而还”,或者见到魏军的主力,就只能撤军。

公元253年,蜀汉发生了一点意外。降将郭修在酒席上,把费祎给刺杀了。

对于费祎被刺杀这件事,之前早就有人全国费祎,说他随便亲近新来的、不知道底细的人,很容易给自己找来危险。

但是费祎的性格就是这么热情,所以也改不了这个毛病。这次果然被降将刺杀了。

关于费祎被刺杀,还有人阴谋论是姜维干的。毕竟姜维每次出征都受费祎节制,而且《三国志》中也说姜维性格“外宽内忌”,这是作案动机。

姜维本人,还有一个“养死士”的习惯。而且这个降将郭修,也是姜维抓回来的。作案条件也有了。

不过,这都只是一个毫无证据的猜想而已。

费祎被刺杀后,终于没有人阻拦姜维北伐了。就在当年,东吴的诸葛恪就派人来蜀国,提出要和姜维一起讨伐魏国。

这一次出征,姜维因为军粮缺乏,所以没取得什么战果。不过姜维回到成都后,被增加了“督中外军事”的特权。

公元254年,魏国有人投靠蜀国,姜维借着这个机会出击,魏军死伤过半。此战之后,姜维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钱到蜀国境内居住。

但在姜维打的起劲的时候,蜀国内部出现了问题。

连年征战,财政吃力,开始有人提出,咱们是个小国,打仗不应该太频繁吧?

诸葛亮生前调度有方,所以蜀国虽然经常打仗,但是没出什么民生问题。

到了蒋琬时期,蒋琬也是处理内政的好手。再加上蒋琬身体不好,想北伐没多久就生病了,所以蜀国在蒋琬时期没打太多的仗,也没有什么经济问题。

到了费祎主政的时候,姜维的行动一直受到节制,所以战争负担也是有限的。

但是费祎死后就不一样了。首先是姜维几乎一年出去打一次,比放年假都准时,战争开销肯定会增大。

其次,费祎死后,蜀国内部把持朝政的人变成了陈祗。

其实费祎死后,姜维的权力应该是最大的。但是姜维经常跑出去打仗,也没啥精力管朝廷里的事。

权力是不会有真空的,这个真空,就让陈祗给补上了。

这个陈祗本来是给董允接班的,但是他比较喜欢迎合刘禅的心意,所以刘禅渐渐的开始宠信他。后来尚书令吕乂死了,刘禅就让陈祗接了吕乂的班。

就是在这个陈祗手下,黄皓开始有了出头的机会。

陈祗刚上位的时候,费祎还活着,所以他也不能太放肆。但是没两年,费祎死了,姜维天天出去打仗,他就渐渐掌握了权力。

论官职,姜维的地位肯定的比他高。但是论及在朝廷内部的权力,姜维反而不如陈祗。

万幸的是,这个陈祗很支持姜维北伐,谯周些仇国论的时候,陈祗还和谯周互相辩论。

但是,朝廷里缺一个有能力有操守的人,外面又连年打仗,蜀国的经济民生肯定是支撑不住的。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和大家商议出征。张翼在朝廷上和姜维进行了一场争辩。

张翼认为“国小不宜黩武”,咱们小国,经不起折腾。姜维当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这一年夏天夏,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镇南大将军张翼等人出发,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感觉自己是曹魏近亲,司马家迟早容不下自己,所以就投靠了蜀汉。

蜀汉对于夏侯霸的到来非常高兴,刘禅还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你夏侯家的外甥啊。”

由于现在的魏国已经是司马家做主了,所以夏侯霸对讨伐魏国的战争非常积极。

这一战,王经的部下中有数万人战死,魏军损失惨重,王经也不得不退保狄道城。

截止到这个时候,还是蜀军占了优势。所以姜维等人继续围攻狄道城,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但是这个时候,魏国国力的强大就显示出来了。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过来解围,姜维他们带出的军队不够和魏国的援军相抗衡,姜维没办法,只好又退兵了。

在说回蜀汉朝廷内部。在陈祗生前,宦官黄皓开始渐渐得势。陈祗为了迎合刘禅的心意,不仅没打压黄皓,还和黄皓互相勾结。

陈祗生前,朝廷局势就已经很混乱了,但是他比较是支持姜维北伐的。可等陈祗死后,黄皓得势,姜维北伐就没那么顺畅了。

连年苦战,财政吃力,百姓们难免埋怨。而蜀汉朝堂上,也出现了一些投降的声音。

朝廷里甚至还有人说:刘备的备有准备周全的意思,所以蜀汉政权能成立。而刘禅的禅有推让的意思,所以蜀汉政权也快被“让”出去了。

朝廷如此,宫里同样有了危机。黄皓日渐受到刘禅宠幸,和姜维之间关系越来越差,姜维忍不住向刘禅请求杀了黄皓。

对于姜维的请求,刘禅不以为意:“黄皓就是一个跑腿的小臣,何必和他过不去呢?”

姜维见状,只能好言好语的离开。事后,刘禅又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但到底没有杀掉黄皓。

甚至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觉得姜维战而无功,想把姜维叫回来,让他交出军权,做个益州刺史。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姜维索性趁着刘禅拒绝杀黄皓的这个机会,请求在外面屯兵,不回成都。

在蜀汉的后期,国内的局势已经相当焦灼。外敌日益强大,内部却一直矛盾重重。

民生和战争的矛盾,宫中和朝中的矛盾、朝廷之内的矛盾,层出不穷。

诸葛亮给刘备规划《隆中对》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旦天下有变……如何如何”

现在,诸葛亮当初的许多谋划都落空了,唯独“天下有变”的情况出现了。司马家专权,就是魏国的“变”

可是,现在蜀国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心,都把握不住这个机会了。

夏侯霸投降蜀国后,姜维有一次和他聊天:“司马家已经把握住魏国的朝政了,您看他们有讨伐别国的计划吗?”

夏侯霸告诉姜维:“现在司马家正在料理内部,暂时还顾不上外面的事。不过魏国有一个叫钟会的,别看他年纪小,他要是当权,蜀汉和吴国就完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率军伐蜀。姜维听到消息后,立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但是现在刘禅重新黄皓,黄皓又是一个很迷信的人。黄皓认为,魏军现在不可能过来,就告诉刘禅,魏军不会过来。

就这样,姜维的消息传回去,但是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居然无人做准备,白白贻误战机。

姜维和钟会交战几次,在这期间,钟会曾经给姜维写信示好,希望姜维主动投降,但是姜维并没有回应钟会。

就在姜维和钟会胶着的时候,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进入成都。

蜀汉朝中,对于魏军压境这件事开始了激烈讨论。有的人认为可以去吴国那里避一下,有的人主张投降。

其中,谯周说的最有意思:咱们现在投降,只用投一次;可是投奔了吴国,以后吴国被灭,咱就得投两次了,还不如直接投降呢!

就这样,刘禅带领蜀国君臣投降,还写信给姜维,让其投降。姜维接到信后,值得暂时投降钟会。

得知消息,姜维手下的士兵都愤懑不已,用刀砍石头泄愤。

就这样,诸葛亮死后29年,蜀汉正式宣告灭亡。兵临城下直接投降,或许不够壮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蜀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尽力了。

0 阅读:21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