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看过《三国演义》,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东汉末年的那场混战当中,天下群雄并起,到处都在打仗。而在那些割据枭雄当中,有很多人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割据一方的。
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打算匡扶汉室的人里面,有曹操这样的士族大臣后代,也有刘备这样的老刘家远方宗室。可是偏偏老刘家的那些王爷,他们从来没出现过!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为啥那些在东汉稳定时期,享受最大好处的老刘家王爷,到了末年却集体消失了呢?那些手里有钱有人的老刘家王爷,后来都去了哪里呢?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
原因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推恩令的存在,导致东汉的王爷,基本上都被削弱的没啥实力了。二是因为东汉的皇帝,到了中后期,生育能力普遍不行!
这就导致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和皇帝血缘关系比较近的藩王,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扒一下东汉皇族各大分支的情况。在看过他们各自的情况之后,我们可能就会明白:不是他们不想救国,而是那些老刘家的宗室王爷,真的没这个能力!
在东汉的历史上,前三位皇帝,刘秀、刘庄和刘炟,生育能力基本上都没啥问题。刘秀本人有十一个儿子,刘庄本人有九个儿子,刘炟有八个儿子。
但是在这三位皇帝之后,接下来从第四位皇帝刘肇开始,后面的东汉皇帝,生育力就开始迅速下降。
因为前面两位皇帝,刘秀和刘庄在位的时间,都比较早。他们封的那些王爷,传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和皇帝的血缘关系都比较远。所以接下来,我们先主要看汉章帝刘炟的后人。
汉章帝去世之后,首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刘肇接班,其他七个儿子封王。但问题是,老二、老七和老八,都死的比较早,而且去世前没有留下后人。所以他们去世之后,他们的封地就直接被收回了,王位也被注销了。
这样算下来,汉章帝的后人,还剩五脉。
然后,老四刘肇接班之后,工作干的不错,缔造了著名的‘永元之隆’。但结果,老四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死了,死之前只留下了两个儿子。
长子常年有病,所以没法继承皇位,而是被封了个王。后来,这个长子封王之后,同样早早去世,而且没有后人。所以他这一脉的王位,在他去世之后也注销了。
至于次子,刚刚出生之后不久,就被扶上了皇位。然后仅仅在位八个多月,就直接夭折了,所以也没有后人。
这样一来,老四这一脉,就直接绝后了。
至此,汉章帝的后人,还剩四脉。
老四这一脉绝后之后,接下来,大家拥立了老三的儿子接班。老三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的大儿子被带去京城,接班做了皇帝。至于剩下的两个儿子,因为他们哥哥的原因,全部被封王了。
但遗憾的是,老三这一脉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后来全部绝后了!三儿子还未成年,就直接夭折,所以王位直接注销。
二儿子年龄稍大一些,去世之后过继了一个孩子,过来继承王位。但这个王位传了三代之后,传到汉桓帝时期,那一代的王位继承人刘蒜,被人举报要篡位,最后直接自杀了!
至于被拉去京城做皇帝的那个大儿子,他做了皇帝之后,后来史书上称呼他为汉安帝。汉安帝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汉顺帝。而汉顺帝同样也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汉冲帝。汉冲帝幼年即位之后,直接夭折了!
所以,这样算下来,老三这一脉,后来同样全部绝后了,而且也没留下王位。
至此,汉章帝的后人,还剩三脉。而这三脉,分别是老大、老五和老六。
在老三那一脉绝后之后,大家只能另找人过来接班做皇帝。而最终,大家就选中了老大的一个曾孙。结果这个孩子接班之后,说梁冀是跋扈将军,直接被梁冀给毒死了!
这个被毒死的小孩,就是东汉的汉质帝。
而除了这个被毒死的曾孙之外,老大其他的后人,情况也很惨。老大当年只有一个儿子,至少在史书上只有一个儿子。然后这个儿子,给他生了三个孙子。
这其中,大孙子只有一个儿子,就是那个被毒死的汉质帝。二孙子没后人,王位被注销。三孙子同样只有一个儿子,就是那个被拉去给别人继承王位的刘蒜。然后刘蒜在汉桓帝时期,被人举报谋反自杀了。
这样算下来,老大这一脉,也完了!
至此,汉章帝的后人,就只剩下了老五和老六这两脉了。
在汉质帝被毒死之后,大家就又从仅剩下的两脉当中,选中了老六的后人。老六这一脉,倒是难得的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老六一共生了十六个儿子!
但问题是,按照汉朝的相关管理制度,因为老六只是个王爷,所以他这些后人,只能有一个做王,其他十几个都只能做侯。当然,后来因为老六的后人做了皇帝,所以又想方设法,给老六这一脉多争取了几个王爵。
所以最后,老六这一脉,前面三个儿子,全都封了王。
这其中,老六的大儿子,继承了老六河间王的爵位,这个爵位一直传到了东汉灭亡。老六的二儿子,后来有三个后人。这三个后人里面,年龄最大的那个,后来被拉到京城继承了皇位,就是汉桓帝!
但问题是,汉桓帝对他的两个亲弟弟,也都比较一般,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封地。所以后来,其中一个弟弟的王位,传到了东汉末年。另一个弟弟,则是在汉灵帝时代,卷入了谋反事件,直接被注销了王位。
至于老六的第三个儿子,倒是难得安稳一些。后来不但封了王,而且还平稳做到了东汉末年。
除此之外,老六这一脉,还有一个没封王的四儿子,也比较重要。因为后来,汉桓帝本人绝后了!而汉桓帝本人去世之后,大家就从四儿子的后人当中,挑了一个孩子过来接班,这就是汉灵帝。
总之,老六这一脉,情况还算是不错。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还有好几个王位传承,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至于最后的老五,他的王位,传到孙子手里的时候,就绝后了。不过在这之后,东汉中央并没有收回他的王位,而是找人继承了他的位置。所以老五的王位,后来也一直传到了东汉末年。
以上这些,就是汉章帝后人的结局。从这些人的结局当中,我们能看出来,真正传到东汉末年的王,其实没几个,也就只有老六的后人还算争点气。
至于再往旁系推,刘秀和刘庄其他的后人,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和皇帝的亲戚关系就太远了!就以汉献帝为例,汉明帝刘庄,已经是汉献帝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么汉明帝其他的后人,和汉献帝的关系有多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即便如此,大家可能还是会疑惑:就算亲戚关系再远,那不还是老刘家的人吗?到了东汉末年,眼见自己家不行了,他们为啥就不能出来保护自己的家族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所谓的推恩令了。
从西汉开始,汉朝一直在执行推恩制度。也就是说,一个王爷死后,他的封地会直接分给他所有的儿子。这其中,有一个儿子能拿大头,并且继承王位。但其他的儿子,也有资格分去一部分封地!
而到了东汉时期,这种推恩制度,也一直在执行。
当年西汉执行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藩王过于势大的局面。而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同样也大幅削弱了东汉的那些藩王。
就比如说刘秀和刘庄的那些儿子,他们的王位,或许传到了东汉末年。但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他们这个王所能管理的封地,其实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连一个乡的面积都不到!
这种实力,怎么去起兵保护老刘家呢?
而且最关键的是,东汉执行的‘双轨管理制度’。虽然从名义上来看,东汉的王爷有实际的封地。但实际上,封地内的人事任免权,以及财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这样的王爷,手里其实根本没啥实权,最多也就只有一点钱而已!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些老刘家的王爷们,根本就没有能力靠着王位起兵。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老刘家的前辈们,也不是没想过。当年刘秀在位的时候,其实想到过宗室过于衰落之后,会导致国家政权不稳的情况。所以在东汉前期,前面几位东汉皇帝,其实是给这套藩王制度打过补丁。
这个补丁,就是察举制。
简单来说,只要你姓刘,别管你和皇帝的亲戚关系有多远,你去参加察举制考核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机会通过。而一旦通过了察举制考核,接下来你就可以正常入仕做官,去掌握官职带来的权力。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那些有王位的老刘家后人,基本上都没啥作为,也没起兵匡扶汉室。反倒是那些通过察举制,硬生生爬上来的老刘家后人,出了几个割据枭雄。
比如说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幽州的刘虞,他们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东汉中央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而当时在位的汉灵帝,也已经意识到了宗室过于衰落,汉朝中央难以再维持统治。所以后来,汉灵帝才会废史立牧,任命这种‘爬上来’的老刘家后人,去做封疆大吏。
从实力上来说,一个州牧的力量,其实比一个正常的老刘家王爷,那可要强太多了!一个王爷,最多只能拿一两个郡做封地。但一个州牧,却可以直接管辖一个州的军政大权。
但结果,这几个老刘家的封疆大吏,统统都不争气啊!
益州的刘焉,虽然率先入蜀,但入蜀之后却早早去世,只留下了刘璋这么一个没啥能力的后人。幽州的刘虞,识人不明!在天下大乱之后,袁绍本来都已经决定,用全部身家去拥立他称帝,结果他却拒绝了袁绍的拥立,而且最后还被公孙瓒给干掉了。
至于荆州的刘表,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主线剧情。虽然他执掌荆州近二十年,但在这二十年里,他却完全没有扩张的念头,只是在荆州固守!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老刘家的那些王爷,其实根本没实力起兵。反倒是那些老刘家的封疆大吏,自身实力比一般的王爷要强很多。但结果,他们却没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没能去三造大汉。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气数已尽’了。
乐了,刘璋无能。要不是刘璋心善,刘备能入主?刘循还靠着雒城抵御刘备一年了,庞统都这么没了。刘备入主益州真不光彩。荆州也是,不是借的,是直接出兵拿下的荆南四郡,事后派人去“解释”。瞧瞧这干的是人事吗?之后孙权让刘备还回来,大耳贼不换,孙权大怒,于是就有了白衣渡江。刘室宗亲诸侯强的时候是东汉末年,只能说汉献帝时期,已经衰弱了。就连刘繇都不是省油的灯。[抠鼻][抠鼻][抠鼻]
东汉王爷都是推恩令给消没了权利,那有空管东汉皇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