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提及清末四大中兴大臣之一的左宗棠,就不得不说他同治年间收复新疆的英勇事迹。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同时西北又爆发了同治陕甘回变,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新疆地区陷入了动荡与分裂之中。
1867年,阿古柏军队在沙俄的撑腰下,犹如一群横行霸道的匪徒,公然入侵新疆,强行霸占了这片辽阔的土地。清政府当时内外交困,朝堂之上就是否收复新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了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挺身而出,提出了他关于收复新疆的独到见解和主张,并随后进驻兰州,开始着手筹备收复新疆的大业。
有人短视地认为,新疆乃不毛之地,收复的意义不大,何必劳民伤财。然而,左宗棠却力压众议,他深知新疆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坚决主张收复新疆,绝不能让国家领土完整受损,被万世耻笑。在左宗棠的极力主张下,腐朽的清政府总算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虽然左宗棠仅用一年时间就收复了新疆,但这背后的准备工作却长达数年之久。战前,左宗棠大力整饬军队,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是收复新疆的关键。
于是,他先是裁掉了吃空饷和体弱多病的士兵,着手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精心挑选身体健壮的士兵继续从军,而身体较弱的士兵则被安排去耕田,为征战积攒粮食。这一番裁军下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所带的兵力只有六万,几乎是原来军队的一半。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因此气馁,他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在国内制造先进的武器,也从其他国家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他加大了练兵的力度,从士兵的内心、胆子、体力等各个方面进行锻炼,使得原本战斗力薄弱的军队焕然一新。
在战略布置上,左宗棠更是精心策划。他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即从敌人力量弱小的地方入手,积极治军,以期速战速决。
他带领清军部队,在精心的战略布置下,战斗力不俗的清军屡战屡胜,歼敌无数。阿古柏军队在左宗棠、刘锦棠等人带领的清军以破竹之势的进攻下,仓皇败退。北疆、吐鲁番、达坂城、南疆陆续被收回,成功收复新疆的进展之快,可谓出乎意料。
在战争的过程中,左宗棠还特别注重军队纪律,他要求士兵必须善待当地的百姓,不能做任何对百姓不利的事。这一举措深受百姓们的欢迎,为之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实施了“禁止杀害俘虏”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战争到达后半段时,许多地方都不战而胜。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重大。中国土地主权因此免遭侵蚀,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俄、英两国分裂中国的阴谋也因此得到粉碎,新疆的成功收复还加快了伊犁地区的收复进程。后来,左宗棠还率军为曾纪泽做后盾,迫使沙俄在谈判中让步,最终在1881年返还了伊犁地区。
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左宗棠在新疆期间还带领军队帮助当地人大力兴办屯垦业以及各种文化教育事业。他深知,要想让新疆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因此,他积极推动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设县,大大推动了新疆当地整体的发展。
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击败他国入侵的壮举,在晚清末年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要知道,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清政府在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几乎没有成功过。那么,左宗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和手段是多样的。在清廷内部,他先着手排除阻力,争取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决后方的稳定及粮饷问题。这是收复新疆的重要前提,没有后方的支持和稳定,前方的战争就无法顺利进行。
在军事方略上,他通过打击弱势力量、敲山震虎的方式,对新疆地区的割据势力进行威慑。他深知,如果直接对强大的敌人发动进攻,可能会遭遇顽强的抵抗和巨大的损失。因此,他选择了先打击弱势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实力,为最终的决战做好准备。
而在态度上,左宗棠十分强硬,以武促谈,拿出了不收复不罢休的决心。他深知,在谈判桌上,实力才是最有力的语言。只有展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定的决心,才能让敌人感到畏惧和压力,从而在谈判中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最终,因为清政府的贫弱状况,左宗棠只能无奈地选择舍弃部分利益以保全大局。实际上,中俄双方最后修订的条约依然是不平等的。但考虑到伊犁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左宗棠不得不忍痛割爱,以大片土地作为交换。这是他在权衡利弊、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虽然这个决定让他内心无比痛苦,但他清楚,在当时的情境下,这已经是最佳的选择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畏强敌、勇于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勇气。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