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刘开渠遗作之旅
刘长权(淮北)

成都,那是一座充满故事与韵味的城市,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沧桑岁月的痕迹。2023年9月23日,我与萧县组织部的苏峰主任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探寻刘开渠大师遗作的奇妙之旅。

初入这座城市,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艺术与历史交融的气息。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宽窄巷子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青瓦灰墙间透着古老的气息,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巷子里人来人往,游客们穿梭其中,或品尝着特色小吃,或欣赏着传统的手工艺品,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在我同学刘湘泉指引下,我们沿着大师曾经走过的路前行,像是在追寻一位伟大灵魂的轨迹。
我们首先来到春熙路北段中山广场,瞻仰孙中山先生庄严肃穆的孙中山铜像,始建于1927年,初为立像。1945年9月,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教授设计,改建为坐像。铜像基座为红砂石,像高1.8米。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端坐于镶有梅花图案的太师椅上,左手握展开之《建国大纲》,目光炯炯,凝神深思,整个造型端庄肃穆,神态生动逼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开渠大师用他的巧手,将孙中山先生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先生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那目光中蕴含着对民主共和的无限憧憬,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阳光洒在塑像上,仿佛为先生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广场周围,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芬芳。广场边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广场上的一切,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我们第二站来到杜甫草堂,门前合影留念后,进入。杜甫草堂里的诗圣杜甫铜像又是另一番景象。杜甫先生手持书卷,面容清瘦而忧思。他站在那里,就像是从千年前的诗歌世界走来。周围的翠竹与古木似乎都成了他诗歌的注脚。那翠竹修长挺拔,节节向上,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低吟着杜甫的诗句。古木参天,树干粗壮,树皮粗糙而有质感,仿佛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他见证了大唐的兴衰,用诗歌书写着人间的疾苦与希望。刘开渠大师塑造的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让人沉浸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之中。草堂内的小径蜿蜒曲折,路旁的花草点缀其中,充满了诗意与宁静。

出了杜甫草堂来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9号成都市人民公园内,恭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4万川军修建。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士兵造型的原型是川军班长张朗轩。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细观那尊出川抗日战士塑像。身背竹斗笠,身姿挺拔的战士,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那塑像的线条刚劲有力,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战士们出川时的豪迈与悲壮。他们带着四川人民的热血与希望,走向抵御外敌的战场。在那尊塑像前,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呐喊,感受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热血澎湃。塑像的背后,是一片葱郁的竹林,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些英勇的战士奏响赞歌。

刘开渠在成都期间,他还雕塑了为抗日名将饶国华、王铭章、刘湘塑像,改为抗日牺牲的李家钰将军做了一座骑马铜像,以及后来成为成都城市精神重要象征。刘开渠系列雕塑创作谱写了抗战的时代精神、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战斗意志,为抗战英烈造像他不惜倾尽所有、陷入生存困顿的境地,但却在无意中开创了抗战纪念雕塑事业的高峰。
这些四川的重要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塑像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他的决策,他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

我们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每一尊塑像都是一个故事的起点,每一次驻足都是对历史与艺术的致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刘开渠大师的才华与情怀。他用雕塑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代凝固在成都这座城市里。这些雕塑,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让这座城市更加富有文化底蕴,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艺术与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当我们结束这次探访之旅,心中满是对大师的崇敬和对这座城市的不舍。成都,因为刘开渠大师的这些遗作,在我们心中有了更加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座城市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那般,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那些雕塑作品,也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镶嵌在成都的天空之下。

作者简介:
刘长权,号醉翁,笔名刘尧醉翁,男 ,汉族, 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江淮诗书画院女子诗词学会顾问,淮北市诗词学会学术指导,濉溪美协常务理事,淮北市杜集区刘开渠故居诗词书画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