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接人间烟火的诗词,山村七绝5首,写出其豁达人生姿态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6-23 17:05:11

七绝.山村五绝 其一 北宋 · 苏轼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这首诗描绘了山村宁静安详的生活景象,通过“竹篱茅屋”、“溪斜”、“山村处处花”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山村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竹篱茅屋趁溪斜”,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山村的环境特征。竹篱茅屋是乡村常见的景致,它代表着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趁溪斜”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村的地形特点,也暗示了这里的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春入山村处处花”,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山村的美丽春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山村处处开满了鲜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仅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无象太平还有象”,这句诗较为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无象太平”指的是难以言传的太平景象,“还有象”则暗示了这种太平景象并非完全不可感知,而是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窥见端倪。

“孤烟起处是人家”,这句诗以“孤烟”为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村人家的生活场景。炊烟袅袅升起,象征着家的温暖和生活的气息。同时,“孤烟”也呼应了前面的“竹篱茅屋”,进一步强化了山村宁静安详的氛围。

七绝.山村五绝 其二 北宋 · 苏轼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这首诗继续展现了山村的风貌,但与第一首相比,更多地聚焦于山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生活的哲理。

“烟雨濛濛鸡犬声”,这句诗开篇便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细雨朦胧的山村早晨。烟雨濛濛,为山村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宁静;而鸡犬的声音则打破了这份静谧,为画面注入了生活的气息。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中的山村更加生动和真实。

“有生何处不安生”,这句诗饱含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生命是坚韧和适应性强的,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能找到生存的方式,就能“安生”。这不仅是对山村居民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领悟。

“但令黄犊无人佩”,这句诗中的“黄犊”指的是小黄牛,通常被用来耕地。诗人希望小黄牛能够自由地生活,而不是被人类驱使去劳作。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动物的怜悯之心,也暗示了他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布谷何劳也劝耕”,“布谷”即杜鹃鸟,其叫声常被视为劝人耕种的信号。诗人认为,即使没有杜鹃的催促,人们也应该知道何时耕种、何时收获,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暗含了对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望。

七绝.山村五绝 其三 北宋 · 苏轼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这首诗以一位七十岁的老翁为主角,通过他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山村居民的朴素生活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老翁七十自腰镰”,描绘了一位七十高龄的老翁仍然坚持劳作,自己带着镰刀上山劳作。这句诗展示了山村老人的勤劳和坚韧,即使年岁已高,依然不辍劳作,自力更生。

“惭愧春山笋蕨甜”,老翁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与惭愧之情。春笋和蕨菜是山中的自然美味,老翁觉得能够享用这些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心生惭愧。这既体现了老翁的淳朴和感恩之心,也展示了山村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珍视。

“岂是闻韶解忘味”,此句用典,韶乐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美妙的音乐,相传古人在听到韶乐时可以忘记肉味,这里用来形容老翁并非因为享受到了美好的事物(如美妙的音乐)而忘记了生活的艰辛。换言之,老翁的惭愧之情并非因为他过着优裕的生活,而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艰辛。

“迩来三月食无盐”,最后这句揭示了老翁生活的真实困境。近三个月来,他家中已经没有盐可食用了。盐在古代是贵重的调味品,也是人体必需的物质,长时间无盐可食对身体健康是一大威胁。这句诗以朴实的语言反映了山村居民在生活中的苦难和无奈。

七绝.山村五绝 其四 北宋 · 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流畅的笔触,描绘了山村中的一个场景,透过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窥见山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城市的联系。

“杖藜裹饭去匆匆”,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匆匆赶路的形象。杖藜是老人常用的行走辅助工具,这里可能指代一位老者或者村民。“裹饭”暗示了他是带着饭食外出的,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或者是在外面劳作时食用。“去匆匆”则表现了他的急切和忙碌,可能是为了赶时间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待着他。

“过眼青钱转手空”,青钱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铜钱,因为古代铜钱容易氧化,表面常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过眼”和“转手空”表达了金钱的流转之快和生活的艰辛。对于山村居民来说,金钱往往来之不易,但却很容易就消耗殆尽,这种转瞬即逝的财富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艰辛。

“赢得儿童语音好”,这句诗转而描述了山村居民与城市的联系。由于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或者是因为在城中打工、经商等原因,山村居民学会了城市的方言或者普通话,甚至连孩子们也受到了影响,说起话来口音清晰、语音标准。“赢得儿童语音好”既表现了山村居民与城市的交流日益频繁,也暗示了这种交流对山村孩子们的影响。

“一年强半在城中”,最后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山村居民与城市的紧密联系。由于生活所迫或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不得不长时间在城市中打拼。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中度过,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与城市的联系,展现了他们勤劳、坚韧的品质以及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以及这种交流对山村居民生活的影响。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山村生活场景。

七绝.山村五绝 其五北宋 · 苏轼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

“窃禄忘归我自羞”,苏轼用“窃禄”一词自嘲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觉得自己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却忘记了归乡,对此感到羞愧。这既体现了他的自省精神,也透露出对仕途的些许无奈和厌倦。

“丰年底事汝忧愁”,此句中的“汝”可能指代农民或者更广义的普通百姓。苏轼询问在丰收的年份,为何他们仍然忧愁。这反映了苏轼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即使在丰收之年,百姓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赋税、地主的剥削等)而依然生活艰难。

“不须更待飞鸢堕”,此句中的“飞鸢堕”可能是一个典故或者象征,意指某种不幸或灾难的降临。苏轼认为,不需要等到更大的灾难发生,人们就应该意识到当前生活的问题并寻求改变。

“方念平生马少游”,马少游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弟弟,他选择了与哥哥不同的道路,不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一种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苏轼在这里提及马少游,表达了自己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也许暗示着自己希望像马少游一样,摆脱仕途的羁绊,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整首诗中,苏轼通过自嘲、关切、警醒和向往等多种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反思和对简朴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