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门楣上的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作为一种集语言、书法、文字、建筑、雕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匾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信息。
寿匾是在老人生日时赠予老人祝寿的礼物,送寿匾的习俗自唐代就在中国流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巴蜀地区这一带有大量的碑刻,尤其是中国名人的碑刻。
从历代统治者标准长度的变化来看,宋代匾额的平均尺寸为高 61-215 厘米,宽 45-172 厘米,表明匾额多呈竖向排列。明清时期,匾额发展到顶峰,匾额变大,匾额以横排为主。
铭牌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木工、雕刻、制作地层、上漆、筛选和描字。《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关于漆器的专著,对漆器的原料和工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古代漆器的命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尊重,生日仪式上的题字牌匾选料考究,工艺精湛,这些匾额是当时的漆器精品。
在长期风化条件下,相当数量的铭文匾额变形,文字褪色,装饰件劣化。为了保护这些文物,研究材料成分、生产技术和科学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铭牌及样品图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巴蜀地区出产的“春荣轩卯”生辰匾额。匾额215×70×4厘米,整体保存完好,局部有多处损毁。
它有一个视觉上黑色的表面,底层没有亚麻或布。牌匾上刻有“淳荣萱茂”四个汉字,“春”指的是香椿,“萱”是黄花菜,中国古人认为是一种可以忘却悲伤的植物。
中国古代称父亲为“淳庭”,称母亲为“萱堂”,故“春荣轩茂”寓意香椿兴旺,黄花盛开,比喻父母长寿。根据碑文可知,这块铭文匾额是个人赠送给父母六十寿辰的礼物,这4个大字是封建二品官员题写的。
微样品是从斑块上掉下来的碎片,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微样品的最大尺寸为 1.2 × 1.0 × 0.1 cm,最小尺寸为 0.9 × 0.4 × 0.1 cm。微量样品的正面(表面)颜色为黑色,微量样品的背面颜色为深红色并带有白色层。
结果与讨论截面观察下图1显示了斑块表面层的 SEM 图像,颗粒细腻有光泽,有大量不规则裂纹,透过裂纹可以看到表层出现裂纹,表明装饰件已经老化。
下图2为剖面SEM和OM图像,共观察到8个微地层层序。此外,有趣的是,表面层肉眼呈现黑色光泽;但在200倍超景深显微镜下观察时,红色颜料主要为深红色,颗粒细小,有少量橙红色颜料,比构成暗红色颜料的颗粒大且不均匀。
图1
图2
装饰材料底座木种:
下图显示了铭牌木基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 ,年轮明显,早晚材特征变化缓慢。木细胞为管胞,有轴向薄壁细胞;早材的管胞横截面呈方形和多边形,晚材的管胞横截面呈长方形和多边形。
根据木材的上述显微结构特征以及现有数据和图像,确定样品的木材树种为柏科柏木属。根据四川省长江流域柏木树种的分布情况,木材应为柏木。
上漆工艺根据 OM、SEM-EDS、XRD、μ-FTIR 和 μ-Raman 分析的结果,铭牌装饰部分的微地层序列由 8 个微层组成。根据各层的色调、厚度、粒度、材料组成,将装饰件分为面漆层、抹面漆层和底漆层3个部分。
表层漆层,以大漆为主要材料,上漆两次(L7、L8),层薄而均匀。灰泥漆层分3次,以石膏和大漆为原料;颗粒粗大不均匀,涂底漆层 3 次。
方解石矿物晶体
方解石,朱砂和朱砂混合颜料和中国大漆作为主要材料,使木材的原始表面光滑;底层包括石膏漆层和底漆层;木芯匾额由柏木制成。
匾额所用材料均为我国古代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装饰材料,朱砂和方解石颗粒较细,而朱砂颗粒较大且不均匀。
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红木碗使用朱砂和中国大漆制成,距今约 7000 年,经久耐用。
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红木碗
朱砂和朱砂的混合物被用作敦煌壁画中的红色颜料,研究表明,朱砂和朱砂的混合物使颜料更稳定。由于朱砂和朱砂中含有重金属元素Hg和Pb,混合后具有杀菌和防腐作用。
石膏不仅是古代壁画和彩绘文物中常用的白色颜料,也是中国古代用于建筑装饰的无机胶凝材料。
匾额表面漆黑,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漆膜表面肉眼呈现黑色光泽。元代陶宗颐《南村辍耕录•髹器》中有早期黑漆制作记载,将铁屑浸泡在米醋中制成黑漆。该过程可能涉及以下反应:
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染色的黑漆在强光下变成深红棕色,这与在 OM 下观察到的铭刻斑块横截面的表面颜色一致。
刻匾的底漆很可能是石膏灰泥(混有石膏的漆),历时150多年没有严重脱落,可见该工艺的优良性能。明代黄诚在《髹饰录》中记载,地层一般用牛角灰、骨灰、蛤灰、砖灰、猪血、桐油膏等材料制成; 根本没有提到石膏。
关于石膏漆的记载可参见沉、李合着的《漆器工艺要领》,在石膏中加入大漆,可加速生漆膏的干燥,混合后的材料比石膏掺猪血更结实。石膏具有凝胶化的能力,可能与中国大漆中的漆酚和漆酶等物质发生生物矿化,但其科学原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证实,清末巴蜀地区已有石膏漆器制作工艺。
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多项技术,包括 OM、SEM–EDS、XRD、μ-Raman 和 μ-FTIR,分析了“春荣轩茂”寿字匾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国巴蜀地区。
我们发现:(1)柏木是匾额的基材,象征着送礼者对老人的美好祝愿,即尊贵长寿;匾额的装饰部分分为面漆层、抹灰漆层和底漆层3个部分。面漆层采用黑漆工艺,底层采用石膏抹灰工艺。
表面清漆两次清漆,以大漆为主要原料;两层细腻、薄且均匀。以石膏、大漆为原料,分3次刷抹灰泥;颗粒粗糙且不均匀。
底漆3遍,以方解石、朱砂和朱砂混合颜料、大漆为主要材料,使木基原面平整。石膏灰泥是近代制作漆器底层的常用材料。
本研究证实了晚清时期巴蜀地区已经存在使用石膏漆制作漆器的技术,通过为传统的匾额制作工艺提供新的证据,为碑帖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世祥。髹饰录释义: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p.5-45, 67, 70。
【2】Zhou ZB, Shen L, Li CL, Wang N, Chen XL, Yang J, Zhang H. 克孜尔石窟壁画贴金材料与技法研究。微化学杂志 2020;154:104548。
【3】马志珍,严杰,赵鑫,王立强,杨璐。中国唐墓出土壁画疑似黏合剂残留物的多元分析研究
【4】王丽琼,杨丽,周文华,严杰,郭润。颐和园仁寿殿彩绘技法与材料分析。
【5】Fu YC, Chen ZF, Zhou SL, Wei SY. 中国战国漆器材质及漆器工艺比较研究[J]. J Archaeol Sci。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