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国民经济遇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成为全民关心的对象,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前不久,笔者写过《困绕民企发展的主要问题到底是政府管的过死?还是百姓无钱消费?》,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部分网友认为是政府管的过死造成的。这次,中央开会,提出了整治内卷式竞争问题,算是对这场争论有了一个了断。
可是新的争论又来了。一个叫“苍茫不见知向谁边"的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引起了新的争论。
这个争论是什么呢?
下面笔者就来解读这个新观点。
一、居民收入降低真是国有企业大量存在造成的吗?
这个“苍茫不见知向谁边"写了一篇小作文(如图所示)。


在文中他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
第一、他已经承认企业内卷根子是居民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又是收入分配问题。比起那些坚持认为是政府统的过死的人有进步。
第二、他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经济总产出)比重大概只有60%,造成它的原因是国企大量存在,庞大国有资产拿走大量经济收入。
第三、他认为,而国企名义上为全民所有,实际上不直接向全民分红,普通人也无法从国企的市值增长中获得收益。
实话实说,这种是似而非的观点很容易忽悠公众,让大家把矛头对准国有企业,转移矛盾。
如果有人说国企垄断了资源,挤压了民企生存空间的话,请问恒大是怎么获得大量的资源?恒大是民企?还是国企?
我们今天重提这桩公案,是告诉各位,国企垄断资源挤压民企,导致居民收入降低绝对是个伪命题。有些民企的收入并不低,只不过进了老板的腰包,并转移到国外,变成了美国人桌上的食材,而国企创造的价值却要求拿出来全民分红。
这里就出现一个新问题,一旦国企私有化,资源全部被老板们垄断,收入被转移到国外,“苍茫不见知向谁边”们拿什么给人民分红?是否到时只有全民饿死?
二、国企冗员过多,民企不养闲人,你说谁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大?
有一个社会现象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但凡有可能,不少劳动者哪怕是走后门也要到国企去就业。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认为,国企岗位稳定,收入有保障,免得了东奔西跑之苦,生活有希望。
这就是社会大众的反映。我相信他们的眼光不会错的。这和四十年前人们对劳动就业的态度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一些自媒体作者对社会大众劳动就业的现状反应则迟钝许多。
在给“苍茫不见知向谁边"的回复中笔者这样写到:
我只听说过国企冗员过多,也听说过私企不养闲人。没听说因为国企多了居民收入少了。你想想是冗员的企业安排的人员多,还是不养闲人的私企安排的人员多?安排的人员少了,居民收入可以提高吗?至于你说国企难进,私企易招人,是因为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如小编这样,对国企眼黑心酸,恨不得取缔而后快,以至国企数量越来越少,私企越来越多。
所以说,“国企冗员过多,民企不养闲人”的社会现状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国企员工的收入相对来要比民企员工收入稳定。更何况,在经济困难时期,民企往往选择降薪裁员,而国企则力保员工劳动岗位稳定。
“苍茫不见知向谁边"之所以将居民收入减少的帽子扣到国企头上,和上次“政府管的太死与百姓无钱消费”的争论一样,都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即“资本剥削员工"。
今次,中央开会明确了一个事实,即内卷式竞争,这和笔者“竞争减量循环"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恶性竞争的存在。
什么是竞争减量循环?即在竞争条件下,钱在企业经营者、工薪劳动者、市场消费者之间循环流动,越循环钱越少,最后形成死循环。“内卷式”与“减量循环"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流通量越来越少"。
那么,造成竞争减量循环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民企奉行的“资本一竞争"的经济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
1、资本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列入人工成本进行压缩管理,导致劳动者收入越来越少。
2、百姓无钱消费,导致企业产品卖不出去,造成产品过剩积压。
3、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不断降薪裁员,导致劳动者收入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即内卷式竞争。
竞争减量循环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道理很清楚,应该说谁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在民企就业打工的劳动者收入能提高吗?
“苍茫不见知向谁边”所说的“调整收入分配才是化解内卷的根本办法"是正确的,只是他不知道谁才是被调整的对象。
三、“投资"当然造成产能过剩,但是不投资又如何拉动经济需求
“苍茫不见知向谁边”还有一个观点需要讨论。他说:
国资机构是个概念,它不消费只投资,投资过剩,投资回报率当然就低,产能就大。
公平公正的讲,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不这样做,又怎么增加市场需求呢?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关键在于市场交换,是购买力与供给力之间的交换。而购买力通常由居民消费、对外贸易与扩大投资三方提供。在对外贸易熄火、居民消费低下情况下,不通过扩大投资又怎么与庞大生产力相匹配的市场购买力呢?
而扩大投资,一般民营企业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情况下是不敢提供的。所以为拉动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扩大投资就由国企来承担。其投资费用实际上也是由公共财政来消化。这也是无奈之举。
我们大家所病诟的房地产市场,其大规模启动是2008年开始的,当时有个四万亿计划,即通过启动基本建设市场来拉动经济。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2008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市场缩水,威胁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国不启动扩大投资,怎么消化庞大的生产力。这当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人会说,用市场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这是西方经济学家教的一个经济教条。市场调节的前提是国内市场必须保持有相当规模的购买力。当百姓无钱消费不足以支撑庞大生产力时,市场用什么手段去调节供求关系呢?西方到现在也不吹哈耶克了,因为经济危机摧毁了哈耶克理论的应用基础。
当然,我知道“苍茫不见知向谁边”有一个观点,即把手伸向国企,要国企全民分红。你想过没有,在“资本-竞争”市场经济体系内,国企分红等于说大大增加了国企的经营成本,削弱国企在与私企竞争中的竞争力,等于说摧毁了国企。这和前几年让资本减税让利发展,国企承担财政运行负担的套路有什么区别呢?
至于说投资造成产能过剩,这说明一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错,而明确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则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假如说,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造福人民,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就应该调整生产关系,实行社会主义的劳动管理与财富分配制度与之相适应。如果是为了少数人发财致富,在“资本一竞争”市场经济运行框架下,扩大扩资只能造成产能过剩。最后会以经济危机的方式摧毁生产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