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之15

潘凤评健康 2023-08-25 02:53:03

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金鉴》云: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案:见《素问·阴阳别论》),今之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擗,为痔下血(案:见《生气通天论》,无“下血”二字,“肠擗”字则屡见),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

赵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

徐氏云: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案:此说是),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

渊雷案:

下血,有因上半身脏器之出血,血液流入肠内而致者。又有乳儿吮损伤之乳房,误吞母血而致者。此等皆下血不多。下血多者,必为肠出血。《金鉴》以远血为血在胃者,沿医书通例,指小肠为胃故也。若胃出血,则必与吐血并发。肠出血除伤寒之并发病,肠结核、肠癌肿及顿出大量血液外,较吐衄为易治,预后亦较良。

徐氏所谓势顺不逆,病不在气,是也。

惟本条及下条,以便与血之先后,分远血、近血而异其方治,则绝不可凭信。

余初学治病,过信《伤寒》、《金匮》之文,以为字字金科玉律,然所遇下血证,有血液与粪便混合者,又有下纯粹血液,不杂些少粪便者。若是者将谓之先便后血欤,先血后便欤。或谓近血色鲜红,远血色黯黑。

考之病理,亦殊不尔。何则?出血在直肠者,当属近血。然大便秘结时,所出之血被阻既久,色亦黯黑。出血在小肠者,当为远血。然肠蠕动亢盛时,所出之血随出随下,色亦鲜红。要之。直肠出血,血与便常分离。小肠出血,血与便常混合。小肠之下部出血,血常包被粪便之表面。若其人兼下利,则无论何部出血,血与便皆混合而不可判别矣。

至血色之鲜黯,由血留肠内之久暂而异,血便之后先,由肠管有无积粪而异。出血虽在小肠,而出血部以下无积粪时,亦得为先血后便。出血虽在直肠,而出血部以下有积粪时,亦得为先便后血。是血色之鲜黯,与血便之后先,皆不足以征出血部之远近也。

不宁惟是,黄土汤何以知其治小肠出血,赤小豆当归散何以知其治直肠出血,是不特远血、近血不足凭其用药亦不可信矣。

今以病理、药理考之,黄土汤乃治多量之下血,为下血证之止血专药,犹柏叶汤为吐衄证之止血专药。经文当云:下血不止者,黄土汤主之。其有下血不多,所下如赤豆汁或带少许脓者,赤小豆当归散所主。具详方解,以此施治,虽未能十全,亦不失八九。

前贤注解,既不敢破经文,又矜秘其理想之心得。余为中医之学术前途计,敢以临证之实验,剖析言之,不足云补充经文之缺失,借以助诊病者之实际考证耳。

又案:

《千金·吐血门》云: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先见便后见血,此为近血,宜服赤小豆散。《千金翼》同。是二方之治远血、近血,与《金匮》同。而所以为远血、近血者,则与《金匮》正相反。

《外台·下焦虚寒远血近血门》引崔氏云:疗下焦寒损,或先见血后便,此为远血。或痢不痢,伏龙肝汤。疗下焦虚寒损,或前便转,后见血,此为近血或痢下,或不痢,好因劳冷而发,续断汤。此远血近血,与《金匮》相反。而《千金·三焦虚实门》伏龙肝汤(主疗及药味与崔氏略同)云: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续断止血方云: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此又与崔氏异,与《金匮》同。凡此乖异,俱足征远血、近血之无谓。

又案:

《金鉴》谓远血即今之所谓便血,近血即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徐氏《医法指南》又以近血俗谓之肠风,远血俗谓之脏毒。夫便血以证候得名,尚无不可。脏毒、肠风,则模糊臆测,不可为训。而况诸书之定义互相乖异,名愈多则实愈乱,宜一切废除。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外台秘要》云:仲景《伤寒论》:吐血下血,黄土汤主之(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余同《金匮》)。煮服法云: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出《伤寒吐唾血及下血门》)。

《千金方》云:黄土汤,治卒吐血及衄血(伏龙肝半升,无地黄、附子,有干姜三两)。

又云: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并出《吐血门》)。

《千金翼方》云:凡下血者,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灶中黄土半升,余同本方),亦主吐血(出《吐血门》)。

《方机》云:黄土汤,治下血,四肢不仁,或冷而痛者,下血。手足烦热,心烦不得眠者,吐血衄血亦有前证,则此汤主之。

《用方经验》云:妇人崩血不止,男子下血久久不愈,面色痿黄,掌中烦热,爪甲干色,脉数胸动,或见微肿者,得效。是禁血之剂也。

《类聚方广义》云:黄土汤,治吐血下血经久不止,心下痞,身热恶寒,面青、体瘦、脉弱,舌色刷白,或腹痛下利,或微肿者。又治脏毒痔疾,脓血不止,腹痛濡泻,小便不利,面色痿黄,日渐羸瘠,或微肿者。

《方函口诀》云:此方治下血陷于阴分者(案:犹言属阴证者),有收涩之意,不拘先便后血(案:中土无人道及而日人言之,余多用日人书,非阿好也),以脉紧为用此方之目的。其治吐血、衄血,亦同此意。又崩漏脉紧者有效。又伤寒热侵血分,暴下血,与桃核承气汤、犀角地黄汤,血不止,陷于阴位危笃者,与此方,往往得奇验(案:此治伤寒之肠出血与桃花汤有脓无脓之辨)。

渊雷案:

灶中黄土(即伏龙肝)为镇静止血剂(西医治伤寒肠出血务镇静其肠部),观于《本草》可知也。分量作半斤为是,《千金》、《外台》用半升,太少。此物质重而味淡,用少则不效。“升”盖“斤”字形近而讹。地黄去瘀生新而续绝伤。出血在肠者,血止后无须消瘀,即可补益,故与灶中黄土及阿胶相协止血。三味为方中主药。

用附子者,大量肠出血之际,必有失神面白,肢冷脉细等虚寒证故也。用术者,促肠管之吸收,吸收盛则渗出自减也。用黄芩者,平肠部之充血,低减其血压,使血易止也。

《千金》有干姜者,制止肠蠕动,使肠动脉不受压力,则破裂处易愈合也,其为治肠出血之专药。

方意至明白,而何与于远血、近血哉?

又治吐血、衄血者,方中惟术一味与吐血不相应,他药俱可借用也。

又治妇人崩中者。崩中与便血治法略同也。

《续建殊录》云:一妇人,两脚酸痛,自腘至膝膑见紫色筋。其妇曰:脐下悸。有时上突胸间,剧则精神变乱,方其时,彼紫色者忽焉而去,已则倏焉复来。先生即令服黄土汤,得之下血,疾全解。

《成绩录》云:一男子,年二十有余,喘咳数日,时时咯血,胁下结硬,脐旁有动。先生诊之,与黄土汤。四五日,血止而咳未解,乃与小柴胡汤,诸患愈,尔后复发咳,于是作苓甘姜味辛夏仁汤与之,全复常。

又云:一男子久咳数月,胸中痛,少时吐血,巨里动甚,微盗汗出,且下血亦两三次,面无血色,羸瘦骨立。先生投黄土汤兼赤石脂散(赤石脂一味为末)而愈。

《橘窗书影》云:一妇人,伤寒数日不解,一日下血数行,或如豚肝,或如漆黑,数块脱下,四肢厥冷,汗出喘鸣欲绝。余与黄土汤,下血止。

又云:一妇人,暑疫数日不解,虚羸烦热,脉微细,手足微冷,不能饮食,但啜米饮少许。以法治之,元气稍复,食少进。一日下黑血过多,舌上干燥,身发热,精神恍惚,殆将危笃。余作黄土汤,服之一昼夜,下血止,精神爽然。

渊雷案:

浅田氏两案,皆伤寒之肠出血也。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