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退役女兵走进山南烈士陵园,接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雪域情 2025-02-13 03:19:52

走进山南烈士陵园

佘忠兰

今天,我们去了老部队老41医院和新41医院,返回酒店前,特意打车去山南烈士陵园。35年前,我入伍到山南一年半,这是我第一次到陵园。

司机是年轻藏族帅哥,察隅边防四团的退伍兵,当了五年兵。近几年,因我常去察隅,热爱雪域江南英雄察隅,莫名感觉他有一种亲切感。

同行的女儿累了,不能陪我进烈士陵园参观,我在烈士陵园大门囗下车,叫司机直接送她回酒店休息。我一个人进陵园,回头打算步行回酒店,相距不远,大约1公里多路。

山南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65年迁于泽当镇现址,1966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自治区宣传部命名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列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0年4月28日被中纪委授予“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陵园地处乃东县泽当镇安徽大道11号,雅砻沟西面希扎山东麓,背倚巍峨群山。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有广场、陈列馆、观赏池、纪念碑、墓区五个部分组成。

山南烈士陵园地处闹市区,围墙将陵园与外面马路隔开,保护陵园。围墙朱红色,墙上许多精美图案,围墙内园区绿树成荫。大门楣上镌刻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烈士陵园″四个大字,铁大门关闭,大门檐顶正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高高飘扬。

陵园管理处门卫藏族老人出来查证,拿钥匙为我打开铁大门,指引我进门卫室。他递给我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让我先登记后入园。叫我先去看纪念碑和墓园,看完出来时,再喊他开陈列馆门参观。

走进陵园,阳廷安班雕塑群映入眼帘,他们都是英雄烈士。我的心跳加快,赶紧上网查资料:阳廷安,1938年生,1958年入伍,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阳廷安所在排进攻受阻。敌人十几个地堡里喷出的火舌,交织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网,十几名战士先后牺牲。在火力支援和5班策应下,阳廷安率6班向敌人地堡进攻。经过半个多小时战斗,连续夺取敌人地堡18个,全班无一伤亡。连长高友贵、指导员孙光明随即指挥各排向纵深猛插,乘胜歼敌。后续战斗中,阳廷安用一捆集束手榴弹炸飞1个地堡,又用炸药包消灭敌人1个机枪火力点。激战中,阳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直至壮烈牺牲。全班战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们攻克地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2门火炮,4挺轻重机枪,2具火箭筒等武器。此役,6班8人,7人牺牲。1963年2月,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情况时,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与肯定,著名的“两不怕”精神从此叫响。同年3月,西藏军区为阳廷安追记一等功,国防部授予其所在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向英烈肃然起敬。

向纪念碑走去,登上一坡坡石梯,见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陵园高处正中,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走到纪念碑前,向烈士鞠躬,默哀,瞻仰英烈,深切缅怀。纪念碑广场占地面积2164平方米,纪念碑高16米,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浮雕采用汉白玉材料,有28块分四个主题,主要展现修筑公路进军西藏、平叛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西藏革命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勇画面。

面向陵园大门方向看出去,对面光秃秃的山上,″祖国万岁″四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

墓区照壁上,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题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两侧各有一扇小门,通向墓区。走过去,见好大几片墓地,整整齐齐排列着大量墓碑,令我触目惊心。园内安葬着在和平解放西藏、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牺牲的781位烈士。那么多英烈,静静躺在大山脚,他们长眠那里,我深感悲痛,忍不住潸然泪下……同时也为英烈感到自豪。墓区面积很大,地势平坦,背靠巍峨光秃荒凉的大山,群山连绵。天气晴朗,阳光普照,蓝天白云,青松翠柏,庄重肃穆。一个人走在一座座墓碑前,深情缅怀一位位烈士,他们许多是打仗牺牲的。墙背面朝墓区的墓位墙上,满墙英烈名单,名单上方,精美墙檐。

无意间,看见其中一个墓碑是高明诚烈士的,后来听我们老41医院两位老兵说,他是我们老41医院高雪梅女兵的叔叔,他的女儿高雪莲也在西藏部队。我特意查阅资料,高明诚是保卫边疆的楷模,在旺东地区对印斗争中牺牲的边防团团长。山东省淄博市人,1968年3月入伍,1969年8月入党,于1985年7月2日在边防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高明诚在边防建设中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自1983年7月任团参谋长以后,他先后221次深入边防哨卡、执勤点调查研究,指导、帮助基层工作。1985年4月,印军在我边防实际控制线以内的旺东地区设立了季节性踞点,企图蚕食我国领土。5月,高明诚所在的边防某团接到上级指示,对旺东地区进行侦察性巡逻。高明诚召集有关人员分析敌情、地形、路况,提出巡逻侦察计划及处突预案。随后,他带领一个小分队深入旺东地区,克服山高林密、道路艰辛的困难,完成了第一次侦察性巡逻。为了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给上级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情报,高明诚不辞辛劳于6月中旬再次带领小分队,冒着暴雨、翻山越岭对旺东边境的地形、敌情实施抵近侦察,进一步摸清了地型地貌和印军兵力部署及活动情况,为上级确定在旺东设点、制定守点方案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985年6月20日,上级决定在旺东设点并立即进点。高明诚主动请缨再次率队进入旺东边境,并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在行军途中,他主动帮助体弱的同志背弹药、武器,扶战士爬险道、陡壁,带领部队安全抵达目的地。进点后,他立即部署,组织设防,同战士们一起构筑工事、搭帐篷、垦荒生产,很快达到了“进得去、站得稳、守得住”的工作要求。6月下旬,部队驻地连降大雨,河水猛涨,维系到旺东驻点的唯一补给线——娘母江桥面临被冲毁的危险。为了保证后勤保障不中断,高明诚于6月30日亲自带领参谋、连长、通信员共4人,冒着风雨从旺东向边防六连勘察道路。途中他一直走在最前面,每到险要地段,他总让其他人停下来,自己前去探明情况,确保安全后再让大家通过。该地区山陡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而他们使用的地图与实地误差较大,行动越来越艰难。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他们迷路了,高明诚患上了重感冒。在高海拔地区得重感冒非常危险,容易导致肺水肿,威胁生命安全。此时的高明诚已经极度疲劳虚弱,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前行。最终,他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

高雪莲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军队审计工作中表现出色,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高明诚的女儿高雪莲,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继续他的国防事业。她在审计工作中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行为,帮助边防官兵解决实际困难。高雪莲的坚韧和忠诚,使她在军队审计战线上成为一朵傲立风雪中的雪莲花。

我走出墓园小门外,烈士纪念碑正前方的左右两侧,正前方下面,两个对称的观赏水池并排相对。池中有睡莲等绿植,池水清澈碧绿,青松翠柏倒映水中。每一个池边一角高处,有一个朱红色小亭子。亭下中央,四围有长型木椅,石桌配几只石凳。红亭廊下,三面长长的木栏椅。陵园亭台楼阁,建筑古朴典,独特精美。水泥路一尘不染,环境整洁幽静美丽。有点江浙建筑风格,与察隅英雄坡烈士陵园的地形地势和建筑风格不太相同。两池中间,一条宽阔道路隔开。纪念碑右前方草坡上,刻着″民族精神″四个红色大字。水池边,其中一块平整的长方形草坪上,一棵野桃树,挂满青红桃子,硕果累累。 我走上红亭,坐石凳和廊下木栏椅,小憩,吹吹风,歇歇脚,思索发呆,心久久不能平息。

最后去纪念馆,门卫管理员为我打开南北并排相对的两座纪念馆。纪念馆朱红大门上有邓小平题写的″烈士纪念馆″横匾。四个陈列室,建筑面积约1108平方米,藏式宫殿建筑风格。馆内陈列着为修筑公路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平叛改革、昌都战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西藏革命建设时期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和遗物。有大量照片、油画、图片、雕塑等。纪念馆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陈列。北馆由大厅、第一陈列室和第二陈列室组成。大厅中央为“阳廷安班石膏雕塑”,雕塑后面墙壁正中并列悬挂着《革命烈士万古留芳序词》两幅(藏汉文版),墙上悬挂着平息叛乱油画、自治区委员会油画及西藏军区各题词一幅。第一陈列室陈列着从1959年至1961年平息叛乱中牺牲的几十位烈士的先进事迹和遗物、雕塑、照片、油画。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着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几十位烈士的事迹和遗物、雕塑、照片、油画。南馆由大厅、第三和第四陈列室组成。大厅中央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红底金字大匾。墙上悬挂着“强渡金沙江”油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题词各一幅,墙上悬挂着“劈山开路”油画和西藏自治区总工会等四个单位联合题词各一幅。第三陈列室,陈列着1950年到1954年西藏筑路中牺牲的十几位烈士事迹和遗物等。第四陈列室主要陈列着为建设西藏和稳定边防做出重要贡献的十几位烈士事迹和遗物等。各类照片、文字、书信、雕塑等的展陈,真实生动的再现着历史。在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英雄平均年龄20岁左右。纪念馆内陈列的许多英烈的雕塑,大量照片,文字、遗物,还有影相资料等。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段段简单的叙述,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泪目。致敬英雄,深切缅怀。

看完陈列馆,我静坐在户外绿色铁椅上,晒太阳,思索,脑海里浮现英烈的音容笑貌,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上,一位位英雄儿女奏响了浩然正气的爱国壮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阳廷安、崔道发等等他们用鲜血和年轻的生命换来的,英烈不朽,学习致敬。

进园到出园,除了藏族门卫,池塘边,遇见一位工人,全程只有我一位来访者,一点不害怕,感觉英雄还活着。

向门卫打个招呼,离开烈士陵园。手机断电,不能导航,一路问两位纯朴的藏族美女路,在她们的热情指引下,我返回酒店。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佘忠兰:重庆万州人,1989年入伍,西藏山南陆军第41医院,就读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在西藏军区解放军第115中心医院,已军休。在《高原医学》杂志等发表多篇医学论文,在《西藏日报》《鱼凫文艺》《作家新视野》杂志、《雪域边关,我敬你》《我的青春我的西藏》书刊、《中国交通在线》、成都市作家网等发表多篇诗作、散文等作品,在《军嫂》杂志发表短篇一文。

作者:佘忠兰

0 阅读:2
雪域情

雪域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