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皇权较弱的时代。曹魏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东吴有孙峻、孙綝堂兄弟两人。虽然都有篡位之心,但司马父子与东吴两故的结局却完全不同。那么孙峻和孙綝为什么没有篡位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根据史书记载,孙峻和孙綝都是孙静的曾孙,而孙静是孙坚的弟弟。也就是说,孙峻和孙綝都是东吴的旁系宗室。吴主孙权在位后期,东吴内部爆发了影响极大的“南鲁之争”。孙氏皇族的内部矛盾、孙家与士族的矛盾、南迁士族与江东本土士族的矛盾都被“南鲁之争”激化。
于是孙权临终前有两个问题:一是他最终选择的太子孙亮年幼,难以亲政;二是朝中多数政治集团都难以托孤。无奈之下,孙权选择了托孤给南迁士族和旁系宗室,孙权临终前任命的五个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滕胤、吕据、孙弘),三个是南迁士族,两个是旁系宗室。
凭借成为托孤大臣,孙峻跻身东吴的政治中心。孙权去世后不久,孙峻联合诸葛恪干掉了孙弘,成为托孤大臣中唯一的宗室(孙弘的出身存在争议,一说其不是东吴宗室)。诸葛恪在合肥新城大败后丧失人心,孙峻联合吴主孙亮发动政变除掉了诸葛恪,成为首席托孤大臣。
延熙十六年(253年),孙峻获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掌控东吴大权。孙峻掌握大权的基础有两个:第一是孙权临终前给予的托孤大臣身份,让他在诸葛恪死后成为首席托孤大臣;第二是孙峻早年一直担任禁中官职,在诸葛恪死后掌控了东吴的禁军兵权。
然而权势熏天的孙峻有两大缺陷:第一是孙峻当上托孤大臣主要是靠孙权晚年的乱局和旁系宗室的身份,他本人“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朝内有大量潜在反对者;第二是东吴本质上是个士族联合体,地方兵权和治权都掌握在外镇都督手中,孙峻基本管不到他们。
这两大缺陷导致孙峻在内外压力之下不敢行“篡逆之事”,孙峻压制朝内潜在反对者和外镇都督的主要倚仗就是吴主孙亮,毕竟孙亮是孙权的亲儿子,东吴群臣还是认孙权的。孙峻后来也想通过北伐提升威望,但都以失败告终。延熙十九年(256年),孙峻在北伐前夕病逝。
孙峻死后,权柄交给了堂弟孙綝。与孙峻相比,孙綝不仅威望更低,还没有托孤大臣的身份。虽然孙綝后来极限操作杀死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滕胤、吕据并灭三族,废除了吴主孙亮。但吴主孙亮被废后,孙綝还是无法清除潜在反对者和外镇都督,只得立孙权之子孙休为帝。
正因如此,孙綝虽然废立皇帝,但依然不敢篡位。景耀二年(259年),孙休依靠孙綝的潜在反对者和外镇都督的共同代表丁奉和张布等人发动政变,除掉了孙綝一党。孙休随后将孙峻、孙綝开除宗籍,因此孙峻、孙綝此后在东吴被称为“故峻、故綝”。